挖掘民间文化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爱的情感

2010-05-10 08:02李喜凤赵玉梅闫宝红
天津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情感家长

■李喜凤 赵玉梅 付 莹 闫宝红

民间文化是对幼儿实施爱的教育的良好途径。

李喜凤 赵玉梅 付 莹 闫宝红

天津市和平区第四幼儿园

幼儿期处在人生的起点阶段,是社会道德个性的萌芽期。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形成,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道德情感中爱是核心,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应该是教育者重要的社会责任。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其中有些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代表。挖掘民间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对幼儿实施爱的教育的良好途径,为此,我园运用幼儿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弘扬民间文化,有力地激发了幼儿爱的情感。

一、在节日中,感受和浸润爱

节日是普遍的文化现象。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增强幼儿爱的情感。

1.环境熏陶法。创设爱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一进入环境,就感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从而受到教育。如:春节前夕,教师组织幼儿一起创设墙饰“过大年”,幼儿们兴致盎然,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出来,浓浓的亲情蕴含其中。大班幼儿还学习包饺子,参与的热情和深深的祝福在幼儿中间传递。

2.情感体验法。在幼儿参与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激发,使幼儿体验到某种特定的情感,继而产生相应的认识或行为。如:带领幼儿到养老院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让每个幼儿照顾一天“鸡蛋宝宝”,带着它们走路、画画、做游戏,体验妈妈怀着小宝宝的不容易。

3.榜样示范法。运用榜样力量教育影响幼儿,使幼儿通过模仿,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教师的榜样示范:教师以高尚的师德、诚挚的爱心、对幼儿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关心,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我们在第一时间组织幼儿观看抗震救灾电视节目,了解解放军叔叔冒险救人的事迹,许多幼儿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4.移情训练法。移情是对他人境遇的一种替代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移情训练法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从“自我中心”的圈子中走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情感与需要。幼儿最喜欢过生日,生日这天可以吃蛋糕、收礼物,这时就要引导幼儿思考:这些是谁给的?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我们通过各种节日,加入适时的内容,让幼儿感受家的温馨。

5.角色扮演法。这是指角色承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会对角色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通过开展“娃娃家”“在医院”“在幼儿园”等游戏,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医生、教师等角色,细致照顾小娃娃、生病的孩子,热情对待小伙伴。根据不同的节日,适时调整投放新材料,赋予游戏新的内容。如:中秋节前后,我们增添了许多彩泥,幼儿可以制作各种“月饼”,并讲述自己过节的故事;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生活拓展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做跟进学习,使幼儿亲身投入活动,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形成丰富的爱的情感。

6.实践活动法。把幼儿放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在自身的认识冲突中获得认知、体验,形成态度、习惯。在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时,我们将幼儿的亲身实践作为重要一环,“做一做”,成为活动的归宿。爱家人,就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爱同伴,就要友好相处,有争执也要协商;爱弟弟、妹妹,有困难要帮忙;爱集体,游戏规则要遵守。通过实践与强化,幼儿在活动中萌发爱的情感。

7.随机教育法。利用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对巩固知识、培养品质、提高能力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爱的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将各种节日教育纳入升旗活动,通过现场访谈、情境导入、课件展示等方法引导幼儿。各班教师结合幼儿特点组织活动,在一日生活中针对幼儿爱祖国、爱劳动、爱同伴、爱教师、爱父母等行为展开随机教育,以适当的方法给予鼓励。

8.家园共育法。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家长在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注意发挥家长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将各种节日的活动方案向家长介绍,将需要家长支持、帮助的内容进行说明,分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最大支持。有的家长为我们提供资料,有的家长到园参加活动,有的家长来园助教,还有的家长带领幼儿到工作单位参观。我们将每次活动在家长园地和网站上进行登载,扩大教育效果。我们还深入社区,如:让幼儿学包粽子,送给孤寡老人,与退休教师同览津城新貌,与社区老人联欢共庆重阳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密切结合促进了家园共育,加深了亲情。

9.行为训练法。幼儿可塑性强,情绪不稳定,思维具体形象,因此不宜过多地说教,而应让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交往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受。每个节日我们都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其落脚点是教育幼儿表达和展示爱的情感。如:“三八”节你要为妈妈做什么,国庆节你看到了什么等。教师和家长帮助幼儿记录感受和想法,生成互动墙饰,帮助幼儿建立、形成良好的情感。

二、在民间艺术创造中,塑造和展示爱

民间艺术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热情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我们认真分析自身(教师、幼儿)的优势,结合现有的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易表现的剪纸、泥塑、风筝、扎染、民间体育游戏、脸谱制作等内容,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喜爱,让他们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1.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喜爱,感受传统文化的优美。

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是与教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两个体系,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有的班组织了亲子共游古文化街活动,幼儿和爸爸、妈妈一同游览,不仅增强了亲情,更有助于实现家园共育,促进了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

2.创设适宜环境,为开展民间艺术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我园注重打造优美健康的教育环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来打动幼儿的心灵,播撒民间艺术美的种子,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各班的活动室和走廊,处处充满民间艺术的魅力,幼儿和家长制作的灯笼,显示出祥和、喜庆的气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扇子形象生动;大小各异的风筝色彩鲜艳;扎染的台布、衣服典雅、漂亮,一件件作品渗透着幼儿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在“泥塑”主题活动中,我们把搜集的图片(惠山泥人阿福、泥人张作品、高密的锅子花等)张贴在活动室里,把搜集的泥塑作品、幼儿自己创作的泥塑作品摆放在窗台、玩具柜等处,给幼儿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优势,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和更好的服务。

春天,组织幼儿到附近公园放风筝,活动前我们约好家长和幼儿一起放风筝,通过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学习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活动中幼儿懂得了放风筝时,要先识别风向,再逆风放风筝的知识。这种走出园门尝试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尤其是幼儿和家长一起放风筝时,彼此关心,相互欣赏。我们还请擅长剪纸的老奶奶来园展示高超的技艺,幼儿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学着,一幅幅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出现在幼儿手中,他们惊奇、兴奋、快乐。

结合每月的社区活动,幼儿们将自己的作品带到活动基地,送给社区里的小伙伴,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本领,另一方面将民间艺术传播到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把握儿童特点,提供支持,是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关键。

儿童时期是生理、心理迅速发展期,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在进行爱的教育时,小班教育定位为爱父母、爱家人;中班定位为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大班定位为爱祖国、爱劳动、爱美好的人和事物等。教师遵循幼儿特点,适宜地组织活动。如:小班幼儿结合“娃娃家”游戏制作简单的泥塑,学习喂娃娃、照料娃娃;中班泥塑以浮雕式作品为主,在秋游采摘的基础上塑造出各式各样的果树;大班幼儿以立体塑造为主,开展“我喜欢的小动物”塑造活动,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爱与想象力。

幼儿有了经验和热情,并不等于就具有了艺术素养,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了解他们的困难,适时给予帮助与支持。以制作花灯和扎染为例。

在制作花灯时,我们帮助幼儿在折叠好的原材料上画出线条,鼓励幼儿大胆创意,剪出各式窗花,再用废旧奶盒包装成灯笼状并装饰上窗花,一盏盏漂亮的花灯诞生了。在绘画鱼灯、蝴蝶灯和小鸭灯时,引导幼儿自由地运用不同颜料涂上漂亮的色彩,彰显出自己的特色。对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赞扬,幼儿从中得到被认可的快乐,体验制作花灯的乐趣,更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勇气。

幼儿对于扎染比较陌生,为了拓宽幼儿视野,我们让幼儿欣赏形态各异的扎染作品,使其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为使幼儿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先请幼儿用宣纸制作,染出颜色各异、形状各异的小手绢,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兴趣更加浓厚了。教师将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去尝试和探索,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激励,鼓励幼儿进行大胆设计和构思,幼儿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李喜凤 赵玉梅 付 莹 闫宝红

天津市和平区第四幼儿园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情感家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家长请吃药Ⅱ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