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李建文 山东省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负激励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得当。
班集体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讲究科学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负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负激励,其实质是威胁激励,就是对个体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给予提醒、否定、制止或适当的惩罚,使之弱化和消失,使个体积极性朝着有利于个体需要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转移、发展。它是通过对人的错误动机和错误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促使犯错误者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并觉悟过来努力改进的一种激励方法。负激励运用得当,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达到班集体管理的最优化。
1.负激励是控制学生行为的一条隐性“警戒线”。就像道德与法律的界线一样,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线必然受到惩处,负激励也是如此。学校和班集体都有日常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违背了这个制度、准则,必然受到一定的制裁。当然,负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在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中都会有体现。负激励作为一条“警戒线”,也许学生很少注意到,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学生行为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学校和班集体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比如,在制度中规定“损坏公共财物要赔偿”,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不能损坏公共财物,否则会被处罚,正常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爱护公物的习惯,其实这只是应用了一条负激励的约束机制,就控制了学生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可见,这条隐性“警戒线”多么重要。
2.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上面谈到负激励制度通常是约束学生行为的界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会遵守约定的法则,正像并不因为有了法律所有的公民就都会守法一样,总有些学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否则,这些负激励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就意味着,当某些学生逾越这些约束时产生的后果应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处罚的性质是强制性、威胁性的,起震慑作用的,同时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学校管理行为的敬畏,从而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管理。当学生因违反学校纪律而受到必要的惩罚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这种负激励制度不是“摆设”,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接受学校和班集体的管理制度,使其对制度、规则产生真正的敬畏并持严肃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从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3.负激励具有对行为的矫正和教育作用。运用负激励不仅可以限制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而且可以起到改变动机、修正行为、矫正和教育的作用。由于负激励意味着惩罚,意味着要接受多重“打击”(精神损失、名誉损失),这就会使每个人深刻体味遭受惩罚的痛苦,更加重视负激励的规则,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去触犯规则。通过负激励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变化进而达到影响行为的目的。比如,一名班干部违反纪律受到惩戒,就会担心其他学生对他的认识发生改变,他自身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因此就会促进其本人和其他学生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行为准则。负激励只是对少数触碰“警戒线”的人实施的处罚,目的是使大多数人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其达到的激励效果有时甚至可以超过正面强化(正激励)的作用。
1.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负激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合理地使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负激励在执行时也不同于正激励,正激励通常偏向于“锦上添花”,多一点少一点,学生不会太在意。而负激励则不同,一旦产生偏差,学生就会“斤斤计较”,严重的还会导致教育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学生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负激励一定要公平、公正。激励的公正性至关重要,教师稍有偏心,学生都会敏锐地感觉到,进而引起议论和抵触情绪,这可能使前期的激励措施前功尽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的运用不能“厚此薄彼”,而要“一碗水端平”。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运用负激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偏向性,对于同一种过错行为运用负激励的种类和量度,因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是在受罚,他们之间也在互相比较,如果针对同一种过错行为而采取不同的负激励措施,就会使受处罚的学生产生逆反、不信任等不良的情绪,造成学生对惩罚手段的鄙视,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状态。
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有一种信赖感,觉得对任何一个人的负激励都是合乎情理的、公正的,学生才会接受这种负激励。教师一次不应有的宽容,一次不按制度办事,对一个人的例外,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3.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负激励会给人造成不安全感,同时还可能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紧张。因此,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负激励措施过轻,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又会使学生不当回事,起不到震慑作用,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负激励的应用要注意方式、方法。负激励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得当。在对学生实施负激励措施时应该区分情况和对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要注意选择最能对激励对象起作用的那一时刻,选在对激励对象起有效作用的地点,并且合理运用谈话的艺术和技巧等,使接受处罚的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以此来达到促进其反省、使其自觉改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5.负激励应用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运用负激励,一定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精神或身体。只要坚持“尊重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即使采取相对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受处罚的学生也能理解其中所体现的尊重理念和教育意义。
1.鼓励式激励。有些学生犯的不是很严重的错误或其表现有某些不足之处,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可以不正面批评他们,而巧妙地从侧面给予鼓励,同样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你写的字要赶上你的榜样了,努力吧!”“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下次试试吧!”“你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到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会很快地跟上来,老师相信你。”这种“鼓励式批评”寓于鞭策和期待之中,饱含信任,使学生不仅察觉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够重新树立信心,并不断地努力。
2.商讨式激励。学生犯一点错误后,往往爱低下头,主要是害怕看见教师那生气的面孔。因此,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商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的办法。这样,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在民主的气氛中采用商讨式的激励比一味的批评指责效果会好得多。
3.提醒式激励。很多时候,学生犯错误是在无意之中发生的,或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时教师应善意提醒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比如,对于光说不做的班干部,提醒他(她):付诸行动比千言万语更有效;对于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提醒他(她):“你的成绩有点儿下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告诉老师,老师来帮你。”另外,教师的行动胜过说教,如教室讲台下面有几张废纸,学生走过来走过去都没有人捡,上课前我先捡起地上的纸,然后风趣地说:“今天,我终于为环保做了一件实事,班长,给我记一功。”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但笑过之后,学生会马上醒悟到:做环保使者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比粗暴地批评更有效,既提醒了学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活了课堂气氛。
4.宽容式激励。对于学生偶尔出现的错误行为,要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着手,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愿望。应该结合实际因材施教,适当地宽容学生。如有的学生一次考试未考好,就可以先不让家长签字,而让他(她)争取下一次成功;如有的学生不小心损坏了公物,可以提醒他(她)下次注意等。对于教师的宽容,学生会铭记在心,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严是爱,宽容也是一种爱,是一种理性的爱。这种理性的爱激励着下一次的成功。
各项激励措施在班集体管理中运用得较为广泛,方法很多,有待于我们德育工作者去不断探索和研究。负激励的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个体与群体。通过对学生的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规范行为作用,能够使整个班集体的行为导向活泼向上、积极进取,最终使班集体管理工作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