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影响力与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成长

2010-05-10 08:02刘东菊
天津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师

■刘东菊

刘东菊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堂上充溢着文化气息,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良好的教学道德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影响。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就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许多国家看到了“在道德教育方面,人们期望值在高涨”的社会现实,并认识到,道德教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的投资,它会很快地得到经济偿还”,提出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首位”的观点,并且着力制定各自的青少年道德培养规划。

在我国,未成年学生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出西方国家青少年的某些问题特点,如自残、伤害他人等情况。同时,我国未成年学生还表现出厌学情绪高涨、网络成瘾、师生矛盾冲突加剧等状况。面对未成年学生表现出的不良道德现状,结合未成年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笔者认为,探讨教师道德影响力对改变未成年学生不良道德现状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成长特点

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既包括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而促进未成年学生道德能力提高的关键要素在于生活的教育影响,其中教师的道德影响力不可小视。教师的影响,是指未成年学生把教师看作道德的化身,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是如此,这也与人自身道德发展的年龄、心理表现特点具有一致性。

皮亚杰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将未成年学生道德发展分为他律和自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5岁至11岁之间。这一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可侵犯的,强调对规则的服从,并把责任看作是不受内心支配的,评价个体行为的依据是行为的后果而非行为的动机。自律道德阶段是11岁以后,这一阶段,学生认识到行为规则是人定的,可以改变,因而对于行为的评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在柯尔伯格看来,学生道德的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道德认知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柯尔伯格提出个体道德推理发展的“优势阶段”,即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某一阶段道德推理的使用率超过50%,就是优势阶段。他将道德发展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阶段。小学生处于前习俗阶段,在进行道德判断时遵从父母、教师,为的是使父母、教师高兴。到青少年早期,学生遵从规则和满足他人期望的概率在增长,达到40%以上,但是他们不再以父母和教师等成人作为去“讨好”的对象,而是以同学、同龄群体为新的更强的参照体(成为价值选择的新的来源),道德判断仍是处于他律要求的前习俗水平。16岁至18岁,学生进行道德推理的参照体是社会群体,表现为与大多数人行为一致,同时又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内部支配,具有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即能够更加全面和理性地思考和权衡问题,达到自律的习俗水平。也就是说,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成长总是由他律向自律道德水平发展,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帮助未成年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使未成年学生更快地实现道德成熟。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知识是实现道德能力发展的主要载体,只有具有道德知识,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许多国家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都是通过在学校开设道德课程,来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尽管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完全依赖学校,但学校作为主阵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担当未成年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其责任就更加重大。

二、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在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等,都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但是它们不可能包揽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还必须有一种更灵活、更有效的,时时处处都能起指导、调节和监督作用的因素,这就是教师道德。教师道德能够通过激发动力、评价优劣、调节行为等方式来处理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此外,高尚的师德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未成年学生,尽管学生们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还不具有成熟的观念和真实的体验,这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要成人成才,就必须学习,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对他们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发挥道德影响力的主要途径

1.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道德理解力对未成年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讲解教科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捕捉道德知识的契合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道德对社会、对个人的工具意义与目的意义,转换道德语言组织形式,充实道德语言内涵,召唤师生走进教科书,创造性地理解意义。理解是个开放的、永不完结的过程,教科书文本为课堂教学中意义的理解提供了话题。课堂教学之所以采用阐释的方式促进个体的理解,原因在于阐释不同于简单的道德知识的搬运。它拒绝敷衍、欺骗和伪善,因为机械的记忆、冷漠的命令只会湮灭涌动的激情,挤压、排斥意义召唤力的生发。阐释即讲解、聆听、质疑、解释,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意义教育情境,敞亮学生的意义视界,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表达、交流真实的体悟,在“文本—教师—学生”互动对话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意义问题,将德育的意义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道理”中体悟“道德”的真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实现学生的“真了解”。如在教授德育课时,可应用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很有帮助。教师在处理道德两难问题时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将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土壤之中。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对义务教育阶段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强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许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分学段制定了中小学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为在课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课程德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还要由教师来掌控,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对实施道德教育的影响力至关重大。

为此,提高教师的道德影响力,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的道德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建设,提升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道德能力的形成是长期的自我修炼和自觉提高的过程,教师的道德水平、道德意识、道德知识都受制于教师的道德自我选择。教师道德素养提升应成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名师的事迹,增强教师做师德名师的信念和决心;社会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尊师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位教师更加自觉地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教师。

2.教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对未成年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做到“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学识魅力,体现在教学上,是打破重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让“灵魂工程师”成为“人生导师”,使“塑造”变为“引导”,改“训话”为“对话”,建立师生互动的良性交流模式,在启发、激励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和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上下工夫,使学生逐渐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体,倡导道德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当代德育,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成长动机的激励和教育环境的营造,提倡通过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投入来达到德育目的。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情感人,使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行为的养成。

教师学识魅力还体现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加上深思熟虑得出他们认为较为理想的答案,要善于答复学生的疑问,并与学生深入地探讨;在课堂上,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意见、抒发见解,即便学生与教师观点针锋相对也不会引来教师不满的批评,相反,还会得到教师的赞许。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宽松的师生人际环境。教师博学多识,表现在讲解知识中,给学生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思维空间,并结合具体内容,有效地渗透文化理念和思想精髓,不仅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让课堂充溢着文化气息,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良好的教学道德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对个人修养、文化品位等不断提升与追求的结果。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来自高超的教学技能水平。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深入研究、体悟以及充分的表达。体悟就是从教学体验中获得经验,在深入的专业学习中,吸收优秀成果,在成长中学会借鉴、吸收和发展自我,在此基础上体悟学科的创新,使自己拥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精炼、简洁、幽默、风趣的言语表达方式,也是教学技能水平的有效体现。教师最终要将自己的创新体悟精确地表达出来,这也需要教师经过有效的教学磨炼来实现。总之,教师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兴趣以及将知识有效迁移的能力,从而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有益的影响。

教师业务上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不仅出于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还必然包含着个人对工作的理解和热爱,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是教师追求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动力。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认识并体验到教师职业是一个以德为先的职业,正是教师的这种道德感悟,使得他们对教师职业作出深刻的理解,并自觉提高自我的各种素质,实现教学和德行的统一,发挥自身的道德影响力,促进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师如何说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