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骨鸡又名乌骨绒毛鸡、白绒鸡、金丝鸡、丝毛鸡、泰和鸡等,是我国著名的观赏型鸡品种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药用保健名贵鸡种,以皮肤、骨骼、肌肉甚至内脏均呈乌黑色而得名。可分白色乌骨鸡和黑羽乌骨鸡。
乌骨鸡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鸡属。白羽乌骨鸡主产区在江西泰和县、福建泉洲、厦门及闽南沿海地区。黑羽乌骨鸡产于四川凉山州的金阳丝毛鸡及产于湖南黔阳的学峰乌骨鸡。
乌骨鸡体态小巧玲珑,结构细致紧凑,头小、颈短、脚矮,外貌奇特,姿势优美等,其白色丝羽乌骨鸡被定为标准品种。标准丝羽乌骨鸡的外貌特征可归纳为桑椹冠、缨头、绿耳、胡须、丝羽、五爪、毛脚、乌骨、乌肉和乌皮。
乌骨鸡初生重公鸡为27~32 g,母鸡为 26.6~31 g;生长发育快,出壳至13周龄的乌骨鸡,体重为初生重的10~30倍。成年乌骨鸡体重是初生重的33~40倍。乌骨鸡消化能力相对较差。雉鸡的胃小,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弱,日粮配合中,应以易消化、高营养、低粗纤维的饲料为宜。乌骨鸡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疾病的危害。调节体温的能力也差,尤其是雏鸡,体小、娇嫩、易受环境条件影响。0~7日龄的雏鸡,体温只有39.8℃,比成年鸡低1~2℃,既怕冷、又怕热。乌骨鸡反应灵敏,胆小怕惊,尤其是雏鸡,对外界反应极敏感,一旦受到吵声、杂音和其他特殊声响的刺激,就聚集到一起,相互骚动踏压,易造成死亡。
乌骨鸡性成熟较晚,一般受环境、营养、出雏季节影响较大。雄鸡14~18周龄开啼,但是要到20周龄才能配种。雌鸡大约24~27周龄开产,31~33周龄才能到产蛋高峰。产蛋高峰期短,一般约为4周,最高产蛋率为65%。
乌骨鸡的饲养与其他品种鸡大致相同,但由于乌骨鸡初生体重小,适应能力差,雏鸡阶段要适当延长约1周。
育雏舍要严格消毒,在进雏前2~3 d鸡舍要预温,使舍内温度达到36~39℃,保证初生雏在孵出后6~12 h内能送入育雏舍;雏鸡应先饮水然后再开食,雏鸡进入育雏舍后休息1~2 h即可饮水,第1次饮水可用0.02%的高锰酸钾水,水温20~25℃以利于排出胎粪,初生雏前几天可饮用20~25℃的温水并加入5%的白糖及电解多维,以后每5 d在水中定期加抗生素或消毒药品;雏鸡第1次喂料时可用碎米、小米、玉米碎料或颗粒料,当雏鸡学会自己采食后,第2天应尽量让雏鸡吃上全价饲料,为便于雏鸡采食,可加入凉开水拌成半干半湿状;鸡舍的温度不适宜就会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造成发育不良或死亡。雏鸡出壳时的温度需保持在36~39℃,通常开始育雏的温度是36~37℃,每周下降1~2℃直到常温为止,21℃是鸡的最适宜温度;由于乌骨鸡怕冷又怕湿,因此育雏湿度过高比湿度过低对雏鸡影响更大,1周龄时相对湿度70%为宜,以后保持在55%~60%;光照一般采用24 h弱光照以促进采食,并防止啄癖。
乌骨鸡疾病与一般鸡相同。但因乌骨鸡身体娇弱,抵抗力差,要认真做好防治工作。常见疾病有新城疫、禽霍乱、鸡痘、鸡白痢、曲霉菌病及球虫病等。
新城疫的预防为雏鸡7~8日龄时,用新城疫Ⅱ系疫苗滴鼻或滴眼,28日龄时再重复接种疫苗1次,50~60日龄再用新城疫Ⅰ系疫苗肌肉注射,如新城疫发病突然,应立即用新城疫Ⅰ系疫苗加1~3倍剂量肌肉注射,一般4 d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禽霍乱主要在于预防,发病时可按饲料量的5%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复方敌菌净饲喂,也可用2万单位青霉素及3万单位链霉素肌注;鸡痘防治方法是在翅前刺种鸡瘟疫苗,可在7~8日龄接种新城疫II系苗时同步进行,病鸡喂给0.2%的甲紫溶液有治疗效果;曲霉菌病主要侵害幼鸡,患病鸡,内服缓泻药,投给1%的单宁酸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作饮水,也可用霉菌素,100 kg饲料加入800万单位,连用3 d;球虫病治疗药物可用痢特灵,预防用0.01%混料喂服,治疗浓度为0.04%混料,连喂7~10 d;雏鸡白痢一般的防治措施为严格消毒,用1%福尔马林溶液处理 2 h或熏蒸,治疗可用0.04%痢特灵拌饲料喂服,也可用复方敌菌净按每100 kg饲料50 g拌入投喂,均连用3~5 d。
乌骨鸡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全身均可入药,骨、肉及内脏均有药用价值,可以配成多种成药和方剂。乌骨鸡的骨、肉具有补虚劳,可治消渴、中恶,益产妇等作用;肝有补血、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作用,可治疗贫血及食欲不振、肝虚目暗、妇人胎漏等;血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可治小儿惊风、口面歪斜、目赤流泪、痈疽疮癣等;脑可治小儿癫痫症及难产等;鸡嗉可治噎膈、小便失禁、发育不良等;胆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和明目的作用,主治小儿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菌痢、耳后湿疮、痔疮、目赤多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