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如何防范经济滞涨风险

2010-04-26 07:20
财务与金融 2010年3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

徐 彩

一、引 言

经济滞涨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根据凯恩斯理论,增加货币供给有利于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但同时推动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供给,有利于抑制通胀,却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因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不能同时达到,或者说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经济滞涨现象受到关注。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一些消极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受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就目前来看,外部金融危机和内在问题的双重作用促使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经济持续快速上涨的压力较大,物价上扬的趋势明显,经济运行中的滞涨隐患不容忽视。

二、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滞涨隐患

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由上表可看出,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且收紧银根的力度非常大,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6%一路调高到17.5%,体现了当时货币管理当局对于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决心。而从2008年9月份开始政策却发生改变,这一比率不断下降,政策目标从抑制经济过热转变为刺激经济更快发展,这似乎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出现逆转。同时,2009年2月份我国CPI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同比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宏观经济的通胀压力似乎已经消除,并且出现了一定的通缩苗头。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物价的变化主要来自输入性因素。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出口渠道不畅,使得众多商品出口转内销,国内商品供给增加,抑制了物价水平。同时,由于2008年上半年物价飙升,CPI基数效应放大,这直接导致2009年的物价指数下降。而这种输入性通缩是否会持续,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就外部因素来说,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国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导致石油等重要物资的价格一路攀升,带动物价上扬;而中国政府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采用多种措施增加内需,减轻对出口的依赖。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事实表明,以上政策的调控效果已经显现,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剧,通胀隐患已经显露。

引发通缩向通胀转变的潜在因素有:第一,美联储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导致美元面临巨大贬值压力。在次贷危机恶化之初为挽救陷于衰退的经济,美国采用了多项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大量投放货币,增发国债,为未来世界性通胀埋下祸根。第二,国际能源价格开始企稳回升。能源价格的止跌回升,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并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我国上游产品价格,进而向下游传导,带动整个物价上涨。第三,国内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埋下通胀隐患。管理当局为保持经济增长,鼓励银行放松信贷,导致2009年信贷额度和货币供给大幅高于往年。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也拉动物价上涨。第四,巨额民间游资向股市和房市等泡沫行业回流,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涨速甚至超过前期。第五,金融市场的开放增加了政策难度。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更多外资进入国内,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游资,它们往往游离在政策监管之外。大量游资流入,加上人民币实行稳定的汇率政策,逼迫国内本币发行,这也形成了通胀的一个诱因。

在我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的同时,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双重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遭遇瓶颈。一方面,欧美等国的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我国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顺差,欧美又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外部经济的变化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政策效果。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且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越南等国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出口优势在削弱,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足。因此仅通过积极的大量资金投放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来保增长扩内需是行不通的。大量资金投放造成通胀压力的同时,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刺激内需的效果却有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警惕经济滞涨隐患,采取必要措施未雨绸缪。

三、缓解经济滞涨压力的建议

经济滞涨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在西方是有前车之鉴的。由于长期一味推行凯恩斯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陷入经济滞涨的泥沼。为了应对滞涨,80年代美国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采用“里根经济学”。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减缓政府的储蓄增长,增加民众的储蓄增长,实现藏富于民,让利于民;通过对最终消费者的减税让利,而非助推投资行为,实现向消费主导型社会的转型。我们应将他国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滞涨隐患。

(一)采取各种措施拉动内需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侧重于出口和投资,却轻视消费。在经济连续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政府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有了大幅增加,尤其是外汇储备跃居全球第一,2009年已突破1.9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固然提升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但同时也成为引发通胀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百姓的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虽然从1978~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增长了6.7%,但同两位数的经济增速相比,仍显得缓慢。消费能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出现了所谓产能过剩的现象,其实是消费能力不足。因此,要减轻国内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必须促进消费。国内人口众多,存在广阔的市场,消费前景非常可观。

分配结构失衡是造成我国投资消费失衡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好处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享的,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将眼前利益适当让位于企业和个人。要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长有利于促进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长远来说又扩大了税基,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达到多赢效果。而在提高居民收入的问题上,还要注意收入差距问题,应着重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根据消费边际倾向递减的一般规律,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对拉动消费的贡献更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改善供给结构,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使生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二)加速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改革

除了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消费以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关键。目前银行持有巨额的储蓄存款,储蓄率过高说明大家对将来的预期不够乐观,不敢消费。要让大家放心消费,将存在银行的钱流动起来,必须解决压在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只有把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才会真正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1、教育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这些年实行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尽管大大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减轻了财政压力,也使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但高额的学费也导致贫困生群体的出现。子女教育支出成为大多数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有利条件下,政府应考虑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重新承担起在教育上的主要责任,减轻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医疗问题

医疗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看病难是一个老问题。现状是医疗服务跟不上需求,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建立社区医疗体系,一方面给群众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扩大医保范围、提高大病医疗保障程度,可大大降低百姓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3、住房问题

增加廉租房建设。对于低收入者,首要的是有房子住,而不是必须拥有住房的产权。因此,搞经济适用房不如搞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公平,因为可以比市价便宜得多的价格取得住房的产权,一定时期后还能转手,其中存在盈利的空间,这将导致在经济适用房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寻租问题。能买到经济适用房的不一定是穷人,穷人不一定买得到或买得起经济适用房,这样反而加剧了矛盾。而廉租房的面积较小、地点较偏,又无产权,只能自己住,不存在盈利的可能,对普通人不存在吸引力,因此也大大减少了分配过程中的不合理。当然,这里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

另外,导致此轮通胀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房价上涨过快。发展房地产对于经济指标的短期拉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此,为实现2009年GDP增长“保八”的目标,当局从税收、信贷等各方面对房地产业给以扶持,各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直接导致2009年各地房价扶摇直上,并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经济是否好转,并不能简单地只用GDP来衡量,也不应一味追求短期数据是否好看,而应长期全局考虑。

(三)做好经济结构调整

这次欧美等国的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过强,抗冲击能力较弱。经过多年的经济低水平高速增长期后,我国已进入了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期。

从经济增长结构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并未齐头并进。长期以来,国内投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过剩的产品和产能在国内没有市场,就只能在国外寻找出路,这就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外贸出口的大幅下降,就成为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因。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多依赖工业,其中又以加工制造为主,几乎完全依赖外需,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工业,这已成为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在外需减少的冲击下,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近期出现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也是产生通胀压力的一个原因。从企业发展水平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强,中小企业更面临着生存压力。从城乡结构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中小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摆脱发展瓶颈的关键。外部冲击导致了大批技术含量低、实力弱的小企业倒闭,客观上来说对于市场资源的整合是有好处的。但光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流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各种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大力发展成长性行业,引导资源流向,逐步完成经济转型。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

对于经济滞涨问题,如何使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情况将更加复杂。因此,在经济滞涨显露端倪之时未雨绸缪,灵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关键。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即实施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救市,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不景气的现状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一旦这个“度”控制不合理,极有可能滋生通货膨胀,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愿放贷,借贷人不愿或不能借到钱,因此扩张的货币政策失去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我国200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明显,这和前阶段过松的经济政策是有关的。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较长的滞后性,往往出现这种现象:经济形势已改变,而前期的货币政策才显效。所以,当前应及早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投放、信贷等适当紧缩。

根据西方治理经济滞涨的经验,单独使用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必须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我国目前充足的财政资金具备实施宽松财政政策的优势,而不会造成财政过度透支对央行发行货币的倒逼,也就不会加剧通胀压力。政府投入的增加,必然会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还应注意财政资金的投向,要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对于2008年以来我国大笔财政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做法应予纠正,否则不但不能解决滞涨问题,反而会加剧通胀。

(五)改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由于人民币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尽管2005年汇改以来,这种挂钩有所放松,但实质未变。汇率机制缺乏弹性导致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情况下,汇率不随之调整,外汇储备的巨幅增长就会对国内本币的发行造成“倒逼”,极易形成通胀压力。这也是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严重通胀和前一轮通胀的主要原因。另外,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当局宁愿一年连续十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也没有更多的使用更常见的利率政策,原因就在于如果调高人民币利率,使得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拉大,在人民币当前的汇率机制下,由于几乎没有汇率风险,就会导致大量套利资金流入,不利于抑制通胀的初衷。

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的出口,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但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欧美对我国实行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双方的贸易战升级。它们通过加大对反倾销反补贴的打击力度,提高技术标准等手段限制对我国商品的进口。2009年前三季度,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当年1至9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因此,目前我国的出口环境并不乐观。也就是说,即使人民币不升值,出口也面临巨大障碍。如果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反而能改善我国的出口环境。当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必须要和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这样才能对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1]周文渊.近忧通缩.远虑通胀[N/OL].2009-03-27.中国证券报 http://hi.baidu.com/%CA%A2%CE%C4%CC%CE999/blog/item/457362dec723ca1b6227985c.htm l

[2]戈泽宁.对当前中国经济滞涨的忧虑[N/OL].2009-07-28.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81703

[3]王 顺.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N/OL].2009-12-2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hina/091223/14320728.html

[4]梁雅乔.浅谈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N/OL].2009-06-11.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jingji/090611/10213343.html

[5]马 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N/OL].2009-10-16.新 华 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16/content_12245108.html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