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

2010-04-26 07:20
财务与金融 2010年3期
关键词:六省山西指标体系

陈 瑜

一、引 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总量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快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严峻,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从资源高消耗和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一条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节约型道路,既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占用量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在我国对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的现在,在湖南大力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今天,从生态现代化的视角解读“两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从生态现代化的角度指导“两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以建设“两型”社会为依托打造生态现代化,对湖南大力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具有时间、空间、层次、数量等特点与功能,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如何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分析决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建立生态现代化指标体系处于起步阶段,而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应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偏重于生态化或现代化的某一方面;指标参数过多,难以测试、开发与实际应用;结构复杂,测试效果不佳等等。

根据上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借鉴Quaddus(2001)可持续发展三目标(经济、社会、环境)模型,本文从经济生态现代化、社会生态现代化、环境生态现代化等三个方面设置生态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1 生态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指标体系计算

1.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每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指标的权重系数,实际上是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作用重要程度的数值体现。我们进行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对被评价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其二是区别被评价单位的优劣。由于各指标因子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不同,对生态现代化发展重要性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因子在生态现代化的不同阶段中的重要性也有所变化。这种重要性的差异既有区域自身发展过程所造成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制定政策时,对不同指标优先发展程度所体现的价值在指标体系中有所反映的结果。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就要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即权重,我们就是利用权重值的大小来反映指标间这种重要性的差异,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权重有较高代表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通常都会采取专家打分法即选择与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最后整理总结专家的评分结果,以确定各指标的权值。本文亦采取这种方法,请本领域6位专家对各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最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二级指标权重值表

2.指标数值计算

(1)三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

各指标因子的原始数据,由于其类型和来源都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且数量级相差悬殊而无可比性。因此,需要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使得原始数据都标准化为(0,1)之间的数据,就具有了可比性。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为三级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

Xi为根据评价区域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值;

Yi为该指标的标准参考值。

(2)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其中:V为某二级指标的指数值;

m为该二级指标所有三级指标的项数。

(3)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ESE)的计算

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即是本文中第一层次指标,将各二级指标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便可得到该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SE为生态综合指数数值;

Vi为某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

Wi为某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n为二级指标的项数,本文为3。

3.指标参考值确定

生态现代化系统中的各个指标由于其量纲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这就需要用到指标的参考值。参考值是为被研究的某个指标根据其研究的目的而设定的一个相对的标准,用这个标准对该指标各种取值情况进行衡量与比较,进而用比较后的相对值在系统模型中参与运算,多个指标通过这种方法按照各自对系统的贡献率进行加权运算从而得到最后的运算结果。

关于指标体系参考值的确定问题,主要参照以下准则:

(1)己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参考值;

(2)参考国家环保局制定的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的达标值;

(3)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与先进水平,确定参考值。

四、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1.中部六省基础指标数据分析

由于样本统计资料存在统计口径上的不一致性,部分指标无法查找到,如湖北、山西、江西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本研究根据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另个别省份2008年数据缺失,暂用该省邻近年份水平代替。如山西、河南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取2007年数据,湖北森林覆盖率取2009年数据,山西森林覆盖率取2007年数据,安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取2007年数据。基础指标的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3 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建设情况

注:*2007年数据;**2009年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部六省2009年度统计年鉴,中部六省2008年度环境状况公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

2.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1)中部六省三级指标生态现代化指数分析

根据前述计算步骤,得出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三级指标指数结果见下表。

表4 中部六省三级指标生态现代化指数

森林覆盖率 1.000 0.903 0.403 1.000 0.744 0.463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0.376 0.407 0.487 0.447 0.210 0.300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0.631 0.967 0.967 0.728 1.000 1.0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0.969 0.986 0.901 0.979 0.998 0.9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0.9851.000 0.92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0.797 1.000 0.958 0.761烟尘排放强度 0.886 1.000 0.915 0.900工业粉尘排放强度 1.000 1.000 1.000 1.000 0.709 0.394 0.383 0.768 0.934 0.762 1.000 1.000 0.495

(2)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分析

通过综合评价,得出中部六省2008年经济生态现代化指数、社会生态现代化指数、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及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如下表所示。

表5 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指数

①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

从上表可知,湖南、湖北、山西、江西、安徽、河南的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819,0.860,0.693,0.815,0.789,0.770。从图 5-6 可以看到,湖北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最高,湖南次之,山西最低。这说明,自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湖北、湖南生态现代化建设推进迅速,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1 2008年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比较

由图5-7可知,综合生态现代化指数基本与二级指数是协同演化的。在二级指标中,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湖北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最高,山西最低。这说明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后续政策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图2 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指数比较

而对人们所最关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本研究提出的生态现代化指数计算的结果(如图5-8所示),二者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保护状况越好。湖北的环境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水平都较高,而山西的两个指数都较低。但其中安徽的两个指数有较大波动,其环境生态现代化程度较高,而经济生态现代化水平较低。这与安徽的现状是比较吻合的,即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这说明其在确保环境不受破坏的同时,应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图3 中部六省经济生态现代化与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的比较

②经济生态现代化指数

2008年,湖南、湖北、山西、江西、安徽、河南的经济生态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837,0.840,0.704,0.833,0.776,0.791。从图 5-9 可知,湖北最高,湖南次之,山西最低。山西经济生态现代化指数最低的原因在于要素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远未达到参考值所致,分别仅为0.382,0.349。因此,山西经济生态现代化建设尚有漫漫长路。

图4 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生态现代化水平比较

③社会生态现代化指数

2008年,湖南、湖北、山西、江西、安徽、河南的社会生态现代化指数分别为0.786,0.830,0.764,0.812,0.722,0.719。从图 5-10 可知,湖北最高,江西次之,河南最低。

要素层指数中,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普遍接近于1,说明近年大学扩招的普及教育大力提高了劳动人口素质;人口密度指数普遍较高,唯河南人口密度指数尚只有0.598,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说明河南仍需加大人口控制力度。然而,各省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科技经费占GDP比重两个指标离参考值尚有较大差距,说明各省需要加大教育经费与科技经费的投入。

图5 2008年中部六省社会生态现代化水平比较

④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

2008年,湖南、湖北、山西、江西、安徽、河南的环境生态现代化指数分别为 0.831,0.900,0.626,0.801,0.853,0.793。从图 5-11 可知,湖北最高,安徽次之,山西最低。山西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烟尘排放强度指数分别只有0.394、0.383,大大拉低了环境生态现代化水平。

要素层指数中,六省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烟尘排放强度、工业粉尘排放强度等指数较高,说明近年来在中央强制措施下,中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山西尚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图6 2008年中部六省环境生态现代化水平比较

五、结论与建议

1、基本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底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以来,2008年,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中部六省对比中,湖北生态现代化水平最高,湖南次之,江西第三,安徽第四,河南第五,山西最低。本文只对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横向评价研究,但这只是生态现代化评价研究的初步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更多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如东中西部及与国外的比较研究,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辨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加速生态现代化进程。

2、关于加快湖南生态现代化水平建设的具体建议

(1)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重中之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为目的。区域内推行循环经济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以单个企业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形成单个企业的良性小循环。第二是要以区域产业作为切入点,积极支持建立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扩充和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健全资源互补型产业,促使各类资源在区域内进行循环利用,形成区域经济的大循环。

(2)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是当务之急

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率先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普及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提高生活废水和废物处理率,提高人均绿化面积;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交通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同享现代化成果;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扩展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3)提升全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是关键所在

建立现代生态意识,不仅要有环保和生态知识的普及,还要有法律基础、制度基础和科学基础。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其次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最后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1]A.J.McMichael著,罗蓄、王晓红译.危险的地球[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阿瑟·莫尔.转型期中国的环境与现代化.国外理论动态[J].2006.(11):20-28

[3]布莱克著,杨豫译.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陈瑞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M]:北京出版社.2006:24-31

[5]陈烈、李丹燕.生态现代化与广州市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4(1)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AlbertWeale.The New Politics of Pollution[M].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8]Arthur P J Mol.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An Area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J]Geoforum,2000

[9]Boulding,K.E.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J].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1966,(39):50-80

[10]Christoff.Ecological Modernisation,Ecological modernities[J].Environmental Politics,1995

[11]Daly,H.E.Scarcity and Growth Reconsidered[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

猜你喜欢
六省山西指标体系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部六省的省际面板数据
中南六省(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