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苏霞,周 立
(1.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在临床,输液泵使用极为广泛,无论是重症监护室(ICU)还是普通临床科室,都在大量地使用着这一仪器。它可以严格有效地控制输入液量和滴速,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但如果使用不当,却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空气进入静脉、输液过量、潜在输液部位损伤、液体输入中断等[1,2]。由于输液泵是静脉用药的一种辅助工具,其使用安全与用药安全也密切相关,因此,应引起管理者及所有护理人员的关注。我们通过回顾性地调查 2008年临床使用输液泵的状况,来发现临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输液安全。
1.1 对象 2008年10月对上海市某3所3级甲等医院的ICU和部分普通科室护理人员102名进行调查,其中ICU包括综合ICU 15名、外科ICU 18名和内科ICU 8名;普通科室包括急诊22名、内分泌科10名、胸外科 10名和心内科 19名。发放问卷 102份,回收 100份,其中 98份有效,有效回收率96.1%。
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安全管理原理设计问卷的框架,在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访谈有仪器管理经验的护士、使用仪器集中的科室护士长及负责维修与管理仪器的仪器设备部门相关人员,咨询专家及预调查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安全使用现状、培训现状和管理现状。两轮咨询之后,各专家对问卷各题目态度一致,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随机调查20名ICU及普通科室护士,2周后对其进行重测,2次调查结果各部分相关系数在 0.838~0.986之间,总体重测相关系数为0.887。遵循知情同意、匿名、保密的原则,进行方便抽样,由各科室护士长收发问卷,发前给予统一指导语。纳入对象的标准:①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护理人员;②自愿配合本研究的护理人员。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1 一般资料 98名均为女性,其中ICU护理人员 41名,普通科室护理人员 57名;年龄 18~45岁,平均年龄(26.1±4.6)岁。工作年限:<1年的占37.8%,1~3年的占 8.2%,3~5的占18.4%,5年以上的占35.7%。
2.2 输液泵使用中各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①患者不良事件发生17例次,占17.3%,其中无损伤发生 11例次,包括进入少量空气但患者无主观不适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给药错误发生 6例次。②仪器损坏发生44例次,占44.9%。
2.3 发生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将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否作为应变量(发生事件=1,无发生=0),将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操作不熟练和护士的压力是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发生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2.4 发生仪器损坏的危险因素 将有无仪器损坏作为应变量(发生事件=1,无发生=0),将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本科室工作年限、仪器性能改变后的报告维修、清洁消毒引起故障的认知均为仪器损坏的保护性因素(OR<1),见表2。
表2 发生仪器损坏的危险因素
输液泵作为控制输液速度及预防空气栓塞发生的重要仪器,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患者的用药速度取决于输液泵的流量设定,如果流量实际大小与仪器面板所显示的数据不符,则导致用药剂量偏小延误患者治疗或者用药剂量过大导致药物中毒反应;如果输液管中存留空气,但是仪器的报警装置出现故障时,患者将发生空气栓塞[3,4]。
3.1 无损伤性不良事件是不良事件的主体 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都有转化为必然的可能,如输液泵故障,空气报警失灵,在更换静脉输液瓶的过程中茂菲氏管滴空,输液器中进入少量空气,如果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就可避免空气进入静脉,但如果没有发现就导致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管理原理及冰山理论均说明,有损伤的不良事件只是所有不良事件中极小的一部分,且均以各种危险因素及隐患事件为根基,只有消除各种危险因素才可从根本上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提示我们,管理者应重视监控并鼓励护理人员对无损伤事件的报告,制定无惩罚性或奖励性报告制度,针对每次报告详细讨论分析,并组织全院对分析讨论结果进行学习,用最小的成本付出换取最大的安全收获。
3.2 仪器损坏的发生率较高 仪器损坏不但会危险患者的安全,导致医疗成本的增加,也会浪费护士的有效工作时间,如输液泵无故频繁报警导致护理人员的屡次查看。表2显示了与仪器损坏相关的因素有仪器的清洁消毒方法、性能改变后的报告维修、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由于输液泵为电子仪器,清洁消毒所用消毒液使用不当,有造成仪器故障的可能,与文献报道一致[5];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观察,在性能改变后及时报告维修,可预防仪器严重故障的发生;另外,护理人员使用仪器的年限越多,发生损坏的可能性会越小,可能是因为使用时间越多,护理人员对仪器的工作原理及维护方式越了解有关。
3.3 培训内容应不局限于提高仪器使用能力 护理人员对仪器的认知及使用能力可减少患者伤害,促进患者安全,而且也可促进仪器自身的安全,由调查结果可知,在未涉及损坏频率的情况下,仪器损坏的发生率高达44.9%,护理人员如果做到仪器性能改变后及时报告维修、对仪器正确清洁消毒方式的较好认知,就能极大地促进仪器自身的安全,预防故障的发生。但现有对护理人员的在职或继续教育多注重探索对仪器操作的培训,如宋剑平等[6]对护士除颤仪使用能力的培训研究。而对清洁消毒方式、各仪器的不同安全特性、仪器正常工作状态的观察等的教育较为欠缺[7]。这些方面的欠缺会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仪器故障率的增加。应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频率来改进护理人员这些方面的能力。由于仪器的故障对患者安全有巨大影响,重视护士对仪器的正确使用可间接促进患者安全。
在仪器使用方面,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建设,在提高护理人员仪器使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对仪器相关原理及清洁消毒方式的认知,在工作中避免过于依赖仪器,督促护理人员的积极巡视与观察。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方式鼓励护理人员对仪器故障报修的参与,建立仪器设备科与护士在仪器使用管理方面沟通的平台,并能确保维修后质量。通过最小化仪器故障发生率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重视对各种仪器不良事件的监测与分析,最终达到促进仪器安全使用的目的。
[1]Bjorn B,Garde K,Pedersen BL.Infusion pumps and patient safety[J].Ugeskr Laeger,2007,169(4):315-318.
[2]张小钗.输液泵输液安全隐患分析[J].河北医药,2003,25(8):608.
[3]王静波.加压输液致空气栓塞死亡 1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5):474.
[4]俞俊春,刘燕萍.静脉输液致空气栓塞 2例的抢救[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71-72,78.
[5]Lewis S,McIndoe AK.Cleaning,disin 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of equipment[J].Anaesth Intensive Care Med,2004,5(11):360-363.
[6]宋剑平,鲁闻燕,郑芬芳,等.系统化培训对提高CCU护士除颤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26-927.
[7]SinclairM,Crozier K.Medical device training in maternity care:Part 2[J].Br JMidwifery,2004,12(8):50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