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
(山西省古交市矿区总医院,山西 古交 030200)
髌下脂肪垫损害引起的慢性膝关节疼痛,是临床常见病。笔者从2007年-2008年对确诊为单纯髌下脂肪垫损害所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疼痛,经多种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的22例病例,在软组织外科学新理论指导下,采用了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2例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单纯髌下脂肪垫损害所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疼痛患者,所有病例均经针灸、封闭、推拿、理疗、药物等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51.5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2.5年;有外伤史3例,劳损史5例,着凉史9例,原因不明5例。
单侧或双侧膝关节下蹲痛、上下楼梯痛,伴有膝关节肿胀,腘窝部不适,下肢酸软无力等症状,并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症状显著缓解者。
因肿瘤、结核、半月板损伤、原发性滑膜病变、关节内游离体等引起的膝关节疼痛;由髋关节周围或踝关节软组织损害,经久不愈,传导所引起的髌下脂肪垫继发性损害。所有病例均经常规X线检查、MRI检查,例行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糖等相关生化检查,排除与其相关疾病。
患者仰卧,充分暴露患侧膝关节,在髌尖粗面的边缘附着处下1 cm部位,作出相应针距为1 cm的12~16个进针点群,并用记号笔标记。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125%利多卡因注射液作皮内注射,形成直径1 cm左右的皮丘,可避免银质针刺入时产生的疼痛和加热时针体与皮肤间产生的烧灼痛。用拇食指按住髌底的内外侧缘,使髌尖粗面凸出,用银质针从进针点刺入至髌尖粗面附着处,行小幅度提插直到产生强烈的针感,所有针都以髌尖粗面为中心刺入,形成扇面状的围刺,针刺完毕后每支针尾与银质针导热巡检仪相连,并调至所需热度,此时患者逐渐感到膝关节深部有舒适的温热感。待20 min后针身冷却后起针,并做屈曲膝关节活动,常规消毒,3 d内针眼不能用水清洗以防感染[1]。视病情轻重,银质针疗法需作1次~3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 w以上。
按宣氏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征象完全消失无后遗症。有效:征象大部分改变,但残留不同程度的疼痛。无效:征象略改变或无变化。
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评定疗效,经1次治疗20膝,痊愈14膝,有效6膝;2次治疗7膝,痊愈4膝,有效2膝;无效1膝;3次治疗5膝,痊愈1膝,有效2膝,无效2膝。总治愈率为59.4%,总有效率为93.7%。
根据膝关节的解剖结构,髌下脂肪垫是三角形的脂肪组织,位于膝关节前方的楔形间隙中,髌骨的下方,其前缘附着髌尖粗面和髌下1/2段边缘。在膝关节的活动中起衬垫、润滑和缓解关节软骨面摩擦的作用,以保证膝关节完成正常的功能活动。根据软组织外科学原理原发性髌下脂肪垫损害主要是由于急性损伤后遗症或慢性劳损造成的髌下脂肪垫无菌性炎症,从而引出伸膝痛、下蹲痛、上下楼梯疼等征象。银质针对髌下脂肪垫髌尖粗面附着处的多针围刺,是按外科解剖定位进针,而非循经取穴,通过较长时间的镇痛,阻断了慢性疼痛的恶性循环,可以有效地减轻因疼痛导致的致炎致痛物质的堆积,对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密集针刺能有效机械松解,进一步增强了银质针密集针刺的效果,再利用银质针导热巡检仪的导热功能,使皮下的针身到针尖温度达40℃~55℃,此热能直接深入到特强针感的压痛点,并向其周围的软组织病变区散发,起到更好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无菌性炎症病变的治疗作用,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从而达到“无痛致松,以松治痛”的目的[1]。银质针疗法是宣蛰人发明的软组织外科学和传统温针疗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消除病变部位无菌性炎症反应,解除肌肉痉挛和增加局部血供等综合治疗作用。银质针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系80%的白银制成,针身粗1.1 mm,针尖尖而不锐)刺激部位深,刺激量大,具有普通针刺无法完成的治痛作用[1]。该疗法止痛快,无副作用,操作相对安全,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宣蛰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424-430,444-4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