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分析评价超声和 CT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2010-04-13 05:40:59,,,
山东医药 2010年40期
关键词:黄疸胆总管胆管

,,,

(南通市肿瘤医院,江苏南通 226361)

临床上,超声(US)和 CT成为判断阻塞性黄疸原因两种常规无创性方法。为明确两者在良恶性病变致阻塞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2004年 1月~2009年 6月,我们对均行 US和 CT检查的阻塞性黄疸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阻塞性黄疸住院患者 75例 ,男 43例 、女 32例 ,年龄 21~ 79岁 、平均 45岁 。同时具有完整的 US和 CT资料,均经过手术以及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色灰白及尿色深黄等。

1.2 影像检查方法 对拟诊有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行 US和多层 CT检查,两种检查于术前完成。

1.2.1 US检查 使用 ATL-5000、Philips iu22彩超仪,探头频率 2.5~5 MHz。患者检查前空腹 8 h以上。胆总管下段、壶腹部检查前饮适量温开水。

1.2.2 CT扫描 先作常规 5mm层厚、层距扫描,发现有胆管、胰管扩张者,再行 1~3mm薄层扫描,并加作动态增强薄层扫描,扫描范围从肝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

1.3 影像学分析 US观察肝、胆、胰、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病变部位、大小及范围。病灶回声的高低,有无后方声衰减、血流信号、腹部淋巴结肿大等。CT分析病灶密度、动态增强特征、血管及周围组织有无受累等。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术前分别作US和 CT诊断。按图像所示诊断:①肯定为良性(如结石、囊肿、炎症等);②可能为良性;③不清楚;④可能为恶性(癌、恶性软组织肿块等);⑤肯定为恶性。

1.4 绘制 ROC曲线 分别以⑤+④+③+②、⑤+④+③、⑤+④、⑤为诊断界点,计算各自的真阳性率(敏感度)和假阳性率(1-特异度)。以假阳性率为横坐标,真阳性率为纵坐标,将以上各数据点描绘于直角坐标系中形成 ROC曲线。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软件分析 ROC曲线。Z检验分析曲线面积间的差异,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胰腺癌 29例、胆总管癌 9例、胆囊癌 7例、十二指肠壶腹部癌 11例、肝内胆管癌 2例、胆总管结石 7例、胰腺囊肿 3例、急慢性胰腺炎 2例、胆总管囊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胆总管下端慢性肉芽肿性炎、胰腺中间型脂肪肿瘤、十二指肠急慢性炎各 1例。

2.2 US诊断结果 恶性梗阻患者中①、②、③、④、⑤分别为 2、4、8、13、31例,良性梗阻患者中则分别为 8、4、3、2、0例。 ROC曲线数据以 ②+③ +④ +⑤、③+④+⑤、④+⑤、⑤为诊断界点,真阳性率分别为 0.966、0.897、0.759、0.534,假阳性率分别为 0.529、0.294、0.118、0。

2.3 CT诊断结果 恶性梗阻患者中①、②、③、④、⑤分别为 1、3、3、16、35例,良性梗阻患者中则分别为 7、2、3、5、0例。 ROC曲线数据以 ②+③ +④ +⑤、③+④+⑤、④+⑤、⑤为诊断界点,真阳性率分别为 0.983、0.931、0.879、0.603,假阳性率分别为 0.588、0.471、0.294、0。

2.4 ROC分析结果 超声曲线下面积(AUS)=0.904,CT曲线下面积(ACT)=0.911,两者均 >0.9,Z=0.58,P>0.05,表明 US与 CT均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3 讨论

ROC分析可用于比较评价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诊断效能,诊断医师采用 5级法在①肯定阳性、②可能阳性、③不清楚、④可能阴性、⑤肯定阴性中做出选择,对于这 5个分级资料分别以前 4个分类(不考虑最小分类)作为诊断界点,≥界点作为阳性,<界点为阴性。根据不同的诊断界点得出多对真阳性率、假阳性率数值点形成 ROC曲线。曲线下面积 AZ值是主要评价指标,取值范围在 0.5~1,其中 0.5~0.7表示准确性较低,0.7~0.9准确性中等,0.9以上准确性较高[1]。本研究中 ACT=0.911,AUS=0.904,均 >0.9,两者检测效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是有效的诊断阻塞性黄疸的影像手段。

US能直观显示胆管结构、扩张范围以及断端形态。胆囊癌、胆总管上段癌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不受肠气干扰,行动态、反复扫查,能提示肝、腹腔有无转移,对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诊断符合率达 86%~90%[2,3],是目前公认的阻塞性黄疸术前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于下段胆管癌或壶腹部恶性肿瘤,US有时仅显示胆囊肿大、胆总管扩张,胆管内见不到明显肿块回声,有时表现为扩张胆管突然中断或胆管壁不均匀增厚使管腔逐渐变细易致误诊,本组有 6例癌手术前被误诊为①、②“良性肿块”。另外,肥胖体型、胃肠道气体使胆管显示困难,影响病灶的显示。本组 11例由于气体干扰病灶显示不满意而归为 US③“不清楚”。CT③“不清楚”为 6例,可能气体对 CT影响较小,对于远段胆总管癌、壶腹部占位,CT有更高的敏感性。对于胆总管下段病变显示不清病例,进一步行内镜超声能避开肠腔气体的干扰,清楚显示胆总管、主胰管、壶腹周围、病变部位及浸润范围,提高诊断符合率[4]。

[1]孙军,陈峰,郑凯尔.ROC曲线分析在放射学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574-577.

[2]陈建忠,宋烨,李萍.超声检查在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5):65-67.

[3]黄秀英,李秀艳,刘志刚.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诊断[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3):212-213.

[4]Farrell RJ,Agarwal B,Brandwein SL,et al.Intraductal US is a useful adjunct to ERCP for distinguishing malignant from benign biliary strictures[J].Gastrointest Endosc,2002,56(5):681-687.

猜你喜欢
黄疸胆总管胆管
鲁晓岚:黄疸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34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6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
胆管支气管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