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六淫学说探源

2010-04-13 04:47穆俊霞宋志萍梁葆朱张世霞翟春涛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寒暑内经外感

穆俊霞,宋志萍,王 平,梁葆朱,张世霞,翟春涛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变化,它们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淫是六气的异常变化,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这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使人生病。当气候的异常变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疾病的发生与异常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六淫学说的起源很早,本文试从《内经》及《内经》之前部分早期文献的记载,来梳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1 外感六淫学说的源渊

早期人类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们多认为鬼神作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思想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大量记载。到了周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周礼·天官》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礼记·郊特牲》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礼记·月令》:“孟春……行秋令,则民其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虐疾。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惰,师兴不居。”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异常气候与疾病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当时的名医医和明确提出了“六气”致病说。《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里所说的“阴淫寒疾”是指寒邪为病,“阳淫热疾”指热邪为病,“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是指风邪与湿邪为病。因此,这里阴、阳、风、雨是指四种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作用于人体产生的邪气,明与晦是指情志致病和房劳致病,不属于外感病因[1]。所以,此六气说,并不是后世所指的六淫说。

有关外来邪气致病的记载还散见于诸子论著中。如《孟子·公孙丑下》曰:“有寒疾,不可以风。”《庄子·内篇》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荀子·解蔽篇》曰:“故伤于湿而痹,痹而击鼓烹豚,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这里用“湿邪“代替了之前的“雨”这一自然气象阐述病因,并说明了湿邪可以致痹,蕴含了病机概念。

《管子·度地》曰:“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八九死也。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生,君子避之,是亦伤人。”本段内容有几点值得注意:①这里所说的“大”比《左传》中所提的“过”更严重,其严重程度可能与后世所说的疫疠之气类同。②提出四种异常气候“其至不时”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③四种邪气如“刑”加之人,“或遇以死,或遇以生”,提出了气候异常不一定都会导致人生病,这一观点蕴含了体质学说的萌芽。④提出了“避邪”的思想。在一般情况下,“避邪”是有效的预防疾病方法,但是在“大”邪来袭的情况下,即使避之也会致病。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时期古人对外感病因的认识较前有较大发展。

《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季春纪》云:“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燥邪”病因,丰富完善了外感病因的内容。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只是提出了风、雨、寒、暑、湿、燥等自然气候气象异常变化作用于人体可以致病,这种异常表现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分析以上所述外感致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每一季有多发病、常见病,如《周礼·天官》之“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第二,每一季节与相应气候不符,则易致外感疾病的发生。如《礼记·郊特牲》之“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礼记·月令》之“孟春……行秋令则民其大疫”等。第三,每一季节中相应的气候出现了异常,如“淫”、“大”、“其至不时”等,是造成外感疾病的常见原因。

总之,这一时期人们认识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是鬼神作祟,而是来自自然界的气候气象异常变化,但这一认识还比较粗浅,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2 《内经》中六淫学说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其中也包含了系统的病因理论,六淫致病说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内经》中对于其成书之前人们所认识的异常气候气象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淫外感病因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住处,大惊卒恐。”《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这里提到了疾病的病因与“风雨寒暑清湿燥”有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一致。

《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此处对病因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划分,明确了“风雨寒暑”为外感病因,属于阳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了寒、暑、燥、湿、风五者为病的临床特征,“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并提出了“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的病因病机理论,开始形成了较成熟的外感病因理论。

《素问》“运气七篇”在“六气主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六淫致病说。

六气,指风、热(暑)、火、湿、燥、寒六种不同的气候。运气学说把一年分为六步(六季),分别以风、热(暑)、火、湿、燥、寒概括各季的气候特征[2]。 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源,三阴三阳是六气产生的标象。标本相合,就是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于六气的特性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明确提出了六气淫胜发生的各种变化,“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自此,六淫学说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3 讨 论

3.1 六淫学说产生的思维方法

在六淫学说的产生过程中,思维方法上古人主要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是秦汉时期人们常用的认知方法。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人体在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的六气特点相似,于是便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与之各相对应,从而形成了“六淫”的概念。如自然界中的风具有善动不居、来去迅速、开门启户的特点,于是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手足震颤、四肢抽搐、卒然昏仆、瘾疹起伏、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等称之为风证,其致病因素谓之风邪,并总结出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开泄、主动的致病性质和特点[3]。

3.2 六淫致病的特点

从六淫学说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

第一:明显的季节性。第二:六气与六淫的相对性。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是形成六淫病因的基础。六气是否能成为六淫,一方面与六气的异常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体的正气强弱,适应环境气候变化的能力强弱有关。二者之中《内经》认为后者更占据主导地位。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灵枢·五变》用匠人以斧砍削树木作比类,形象地说明 “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的原因是由于机体本身体质的差异。这两段经文均说明正气强弱是决定是否发病及发病后疾病证候类型的主导因素。

3.3 六淫致病说的产生与运气学说密切相关

如前所述,六淫的概念是在运气理论 “六气主时”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符合天道“六六之节”的需要,运气学说不仅把“风、热(暑)、湿、燥、寒”五气中加了“火”成为”六气”,而且还把“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的“火”一分为二,分为“君火”与“相火”成为“六”数以配“三阴三阳”,而应一岁之中初之气到终之气的”六节之气”。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总之,六淫学说的产生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于《内经》,后世医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了该学说,使之成为今天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

[1]李今庸.论祖国医学六淫学说的形成[J].湖北中医杂志,1979(S1):1-2.

[2]张景明,陈震霖.陕西省出血热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6):2-4.

[3]田代华.中华辨证要素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87-91.

猜你喜欢
寒暑内经外感
园丁颂
先秦两汉寒暑成因解释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所经之途,岁有寒暑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