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叶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关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几个问题①
林千叶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改革开放 30余年来,中国作为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 (目的国)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投资分布的传统版图。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进一步寻求应对之策。
改革开放;外国直接投资;作用
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国投资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提供外国直接投资的有利环境、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制逐步变为开放的经济体制。1989年,诺曼·J·格里克曼和道格拉斯·P·伍德沃德合著的《新竞争者——外国投资者正在如何改变美国的经济》一书在美国出版。时任美国国会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德克萨斯州参议员的劳埃德·本森评论说:“格里克曼和伍德沃德超越了对外国投资者的误解和恐惧,指出外国投资者从长期来看,对美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他们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解决办法。”①转引自[美]诺曼·J·格里克曼、道格拉斯·P·伍德沃德:《新竞争者——外国投资者正在如何改变美国的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第1页。与当年的美国一样,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外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利用外资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方针。为了了解其他国家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的基本经验,会议期间向代表们印发了几份参考资料,即《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等。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从而以法律形式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外开放方针确定下来。中国长期对世界关闭的大门重新开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开放、外国直接投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外开放是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前提,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从 1978年到 1991年,是开放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尽管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还比较低,仅占同期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1.87%、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 10.73%,但已奠定了此后外国直接投资超越国际银行贷款成为中国吸收外资主要来源的基本格局。
从 1992年到 2001年,是开放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和增速迅速提高的阶段。199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 275.15亿美元,几乎与第一阶段 12年的总额相当。也是在1993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并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这一阶段,中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从前一阶段的 17.2%提高到 26.78%,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也提升至 6.34%,占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则高达 24.29%。
从 2002年至今是开放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转折。其一,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速明显回落,年均增幅从上一阶段的 26.78%下降至 8.2%。其二,由于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及各国对外资普遍实行放松政策,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量却一直排在世界前三名的位置。中国作为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投资分布的传统版图。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①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5年版,第70页。具体而言,它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它为很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先进的技术,使中国有能力建设新型工业,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它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体验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它打通了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为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经验;它为数百万就业者提供了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而且多数就业机会中包含的技术与管理可以移植到国内企业,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它增加了财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催化剂。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外国直接投资也是解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成长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其所导致的经济后果极为复杂。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动机。因此,外国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型跨国公司的涌进和对并购的逐步放开,这种消极影响变得愈益明显。20世纪 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极力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由投资建厂向更多地并购国有企业、国有品牌发展,而且开始从随意性、分散性收购国有企业转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并购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以新设企业而是以股权调期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形式出现,那么这样的投资并不能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考虑到为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而选择适用技术,但是如果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并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外国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全球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高端被发达国家牢牢把持,中国的产业群正逐渐被纳入世界产业链条的低端。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隐患。
也就是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步放开对外商行为的限制,出现了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产业、垄断市场和封锁先进技术的新动向。中国获得的人均外国直接投资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且多数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采取了短期、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形式,而对高技术活动的投资、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投资很少,因此,在提高外国直接投资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主要决定于中国自身增长模式的转变,全球消费和资本流动格局的演变,低碳与环保节能时代的来临,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跨国公司产业布局的影响等。上述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在华外资的运营方向,并可能会引起外向型外资的区位调整或转型,以及内需型外资的增长和外资的进一步技术升级。如何规制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跨国集群经济,使外国直接投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国际投资结构是全球生产一体化背景下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指标。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帮助其获得更多的全球化红利,但外国直接投资不是解决任何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万能药方。同时,由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失衡加剧,所以我们的头脑应保持冷静与清醒,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判定全球化的好坏、外国直接投资的好坏、某种类型发展的好坏,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和化解风险,变害为利。
(一)要进一步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的投资环境。在投资硬环境要素方面,最关键的是加快要素供给的市场化改革,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使服务提供、能源使用、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等的质量和价格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充分释放硬环境要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在投资软环境要素方面,最关键的是市场化程度和外商投资政策,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外商投资的鼓励措施等。
(二)要进一步放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外国直接投资要对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进行权衡。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同样应该权衡它可能给本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并考虑采取何种适宜的政策和措施来鼓励或抑制新的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要促进外国投资者和本地企业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本国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三)要进一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人力资源的提升。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因此,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必须适时进行结构转型,以寻求、培育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快实现我国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四)要进一步提高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力。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外国投资者始终存在着不断变换投资场所的要求。由于外国直接投资是有限的,而全球化又为跨国公司投资提供了更多进行区位选择的便利,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希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都能吸引到外国直接投资,从而使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制定外资政策时必须关注和参考潜在的外国直接投资竞争国家的外资政策,以便更有效地吸引特定的投资和企业。同时,兼顾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求流入和流出的综合平衡,进而提升本国竞争力。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F121.29
A
1003—4145[2010]06—0161—02
2010-03-23
林千叶,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