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泛酸、反食、上腹部灼热(烧心)等症状的组织损害[1]。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有的很不典型,可表现为胸痛、哮喘、咳嗽、咽喉炎、口腔疾患等。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可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等不同病变。临床上有典型症状的GERD患者内镜下发现食管炎者不到50%[2]。本病中医学多归为“吐酸”、“嘈杂”、“反胃”、“胃痛”、“梅核气”等范畴,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常伴有嗳气、打嗝、胃脘胀满、嘈杂等症。本病多因肝气郁结、痰浊(热)阻胃、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所致。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Montreal)定义和分类进行诊断,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符合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1.2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2~69岁,平均 46.8岁;病程 1个月 ~31年,平均3.8年。对照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1~70岁,平均45.5岁;病程1个月~28年,平均4.1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将治疗组46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1)肝胃不和型:症见反酸烧心,脘胁胀痛,气怒症重,喜太息,嗳气呃逆,胃脘嘈杂,咽部异物感,舌淡苔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香附12g,陈皮10g,炒枳壳 15g,白芍 10g,炙甘草 5g,乌贼骨 15g,白及 10g,绿萼梅10g,清半夏10g,代赭石30g,旋覆花10g(包煎),黄连8g,吴茱萸3g。(2)湿浊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恶心呕吐清水或酸水,不思饮食,食后胀甚,身重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治法:化湿降浊,醒脾和胃。方药:半夏厚朴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半夏 10g,厚朴 20g,茯苓 10g,苏梗 10g,生苡仁 15g,蔻仁 6g,猪苓 15g,泽泻 10g,旋覆花 10g(包煎),代赭石30g。(3)气郁痰热型:症见反吐酸水,胃脘胀满不适,或有胃脘疼痛,咯痰黏滞,咽部不适,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顺气降逆,清热化痰。方药:五磨饮子合温胆汤加减:清半夏 10g,沉香 3g,乌药 10g,焦槟榔 10g,木香 10g,竹茹 15g,枳实 10g,陈皮 10g,茯苓 10g,全瓜蒌 15g,黄连 8g,吴茱萸 3g,生甘草 5g。(4)脾胃虚弱型: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肢倦乏力,大便稀薄,不成形,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肉10g,薏苡仁 10g,砂仁 10g,桔梗 10g,白扁豆 12g,茯苓15g,党参 15g,炙甘草 10g,白术 15g,山药 15g,旋覆花10g(包煎)。每日1剂,每剂两煎,充分混匀后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连用6周。对照组34例用奥美拉唑20mg,qd,连用6周。
1.4 观察方法 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嗳气、咽堵感、胃脘胀满的症状按以下标准计分:无症状记0分;轻度,症状轻微不明显计1分;中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计2分;重度,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计3分。
2.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6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3%;对照组34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出现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咽部如有物堵或梗塞感,甚至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疾病。其内镜下表现可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为反流性食管炎;但也有相当部分GERD患者在内镜下无食管炎性改变,被称为内镜下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颇为常见,有症状者占10%~20%,我国1996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北京、上海两市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为1.92%[3]。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GERD的发病率在我国近年有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加重人们的医疗负担。现代医学目前治疗GERD通常以PPI类抑酸剂为主。但由于NERD发病机制复杂,PPI对其症状疗效不如糜烂性食管炎明显。
中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其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为酸也。”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医宗必读》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说明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酿生湿浊,日久化热,阻于中焦,胃失和降,胃气夹热上逆而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肝、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胃气上逆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治疗上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酌情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以下气化痰,和胃降逆;黄连、吴茱萸以辛开苦降,肝胃同治。经临床观察表明疗效明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1]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6
[2]袁耀宗,邹多武,汤玉茗,等.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Montreal)定义和分类[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0):686-688
[3]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4):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