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的文体翻译意识培养

2010-04-12 16:51祁芝红姬潇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祁芝红,姬潇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的文体翻译意识培养

祁芝红,姬潇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分析了本科翻译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文体翻译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培养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文体翻译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可以文体构成因素为操作对象,通过译前提示(文体特征识别与分析)、译文对比(文体翻译选择与实现)、译后小结(文体翻译知识扩展与意识强化)等方法来实现。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文体意识;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当前,中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翻译院系的广泛建立,2007年翻译硕士学位(MTI)获准设置,标志着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学体系。截至2009年7月,我国共有19所院校获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BTI)。但新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翻译测试等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对翻译专业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在具体操作方面仍显不足,亟待补充。本文试图从文体翻译这一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入手,结合文体学、翻译教学等相关知识,探讨文体翻译意识培养对本科翻译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翻译意识提出建议,旨在对本科翻译专业文体翻译类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一、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与本科翻译教学

在探讨如何进行本科翻译专业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之前,先廓清文体、文体意识等相关概念,阐明文体翻译意识培养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非常必要。

1.文体与文体翻译意识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包含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次[1]。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和体式;从深层看,文体还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人格内涵。文体意识是指由英语文体知识的感性认识发展而成的语感,它包括文体识别和分析意识、文体思维意向意识和文体选择运用意识[2]。翻译中的文体意识是指译者面对具体的文本时对其在语言表达上显示出来的文体特征的识别、理解、分析、判断、翻译选择与实现,包含识别与理解、分析与判断、翻译选择与实现三个层次。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但语篇的文体特征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通过语音、语相、词汇、句子、修辞、语篇等层面的语言形式体现(各层面的文体特征解析详见下文)。

2.文体翻译意识培养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论有很多谈到对文体的认识。Tytler于18世纪在其《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Nida认为,“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4]。周煦良先生认为我国传统译论“信、达、雅”中的“雅”即指“和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刘重德先生认为译者在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程度之后,必须进一步探求风格的切合。翻译不可能脱离文体,实际上,得体与否正是译品高下的重要尺度之一[5]。

可见,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文体都是各种翻译理论最为关注的现象之一,实践也证明,一个没有文体意识的译者,不可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因此,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翻译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文体翻译意识的培养,而处于启蒙和基础阶段的本科教学如果没有较为科学的理念作指导,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错误翻译习惯和方法,其翻译能力就很难持续稳步提高,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就很难保证。因此,文体翻译意识培养对本科翻译专业教学尤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各派研究成果,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苗菊认为,过程教学法是培养翻

二、文体翻译意识培养方法

译能力的有效方法。

借鉴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研究,过程教学法不强调翻译结果而侧重描写与解释翻译过程,反映了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译者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学法的特征在于“启发学生认识翻译过程中的指导原则、方法和操作程序……尤其适合翻译的初学者,使其从一开始就增强了对翻译问题的意识”[6]。根据这一原理,本文提出文体现象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翻译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若从“宗”入手,可以起到高屋建瓴的全面指导作用:通过“译前提示”全面介绍各文体构成因素(语音、语相、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及其变体,让学生对文体翻译有一个全景图式的感性了解,初步形成文体翻译意识,再让其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主翻译,在实践中体会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翻译评价时不讨论“标准答案”,而是侧重于在原文与各种译文的对照中探讨翻译过程、文体翻译选择与实现,以达到翻译过程教育和文体意识渗透的目标。文体翻译意识的培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译前提示:文体特征识别与分析

“文体虽各异,语言的总体则一”[7]i,不管实际语篇的文体类别如何变化,其基本体现方式与构成因素不变。所谓文体构成因素,是指任何语篇的基本组成部分都包含语音、语相、词汇、句子、修辞、语篇等因素,任何具体文本的文体特征识别与分析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文体特征在语篇、次语篇、句群、句子、从句、词组、单词等语言各级层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翻译实践可以从单词、词组等较低级层入手,但要以语篇等较高级层为背景进行决策。换言之,为了全面把握原语篇的文体特征并在译文中重现,译者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对语篇的写作背景、整体特色作出识别与评估,再层层深入,进行细致的翻译选择与实现。具体说明如下:

(1)语篇与语用。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语篇是依靠句子来实现的[7]141。为了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一系列意义相关的句子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连接起来便形成了语篇,而衔接手段、句群关系、段落关系、语篇模式的不同都会起到突显文体效果的作用。如替换和省略可使语言简洁多变;旨在说明的文字往往语义准确、脉络清晰,而旨在审美的小说则可能语义模糊、行文复杂。语用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翻译研究不可能脱离语用。

(2)语音。语音贯穿全部说话活动,并渗透到文字描述的各种形式……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研究文体的要素。英语中“the moment you speak,you are placed”的说法就充分表明某些语音特征还能区别说话人在地理区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乃至职业、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7]1。其他诸如头韵、谐音、半谐音、双声叠韵、押韵、重音、节奏等也让语言体现出明显的文体特征。一般情况下,语音特征分析在诗歌欣赏中地位突出,但在非诗歌文体中也会有所体现。

(3)语相。语相是语相学中的基本概念,语相学也称为字位学(graphology),研究对象是书面语。书写体系包括印刷体和手写体。印刷体的字号、字体和书写体的种种字体都属于字位的变体。字位学还包括语言的视觉中介,亦即书写系统,即标点、拼写、排版、字母和段落结构,以及诗歌中的长短行;此外,图画和图像也属于语相的范畴[8]。语相的再现是严谨的译文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4)词汇。词汇选择与文体特征密切相关。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就曾这样定义文体:“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词汇选择因语言使用领域与场合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如政府白皮书中多用庄重大词而童话故事多用小词;学术论文词义明确,用词严谨,而抒情散文往往词义模糊,引人遐思。在同样的领域与场合,词汇选择也因作者风格的不同而相去甚远,故有“文如其人”之说。翻译中对词汇的分析选择可从词的本义、引申义、词义的演变、词义的褒贬、语气的轻重、修辞色彩等方面入手。

(5)句法。不同的文体,其句式也有不同之处。翻译时应悉心甄别,按需再现。如长句让人觉得沉闷压抑,而短句则能创造明快有力的文体特色;新闻语言中丰富的信息往往以从句、插入语等形式连接,较为复杂,而广告、标语等更倾向于使用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短句以收到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的效果。此外,对偶、排比、设问、倒装、省略等句式也可让文章别具一格。

(6)修辞。修辞是人们在写作或说话过程中表示强调、渲染气氛、增加色彩等常用的语言手段,可以借助语音、语法、词汇等实现。常用的修辞有明喻、暗喻、换喻、提喻、拟人、对偶、夸张、排比等。举例来说,排比句的使用,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增强语言的气势,同时,由于句式整齐,节奏分明,也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2.译文对比:文体翻译选择与实现

在文体翻译中,首先,译者要作为读者宏观把握原文的文体特征,对各个层次的文体因素进行从上而下(即从语篇、语用到词汇)的“文体识别”;其次,要站在原作者的角度,追踪其实现文体效果的全部思维与具体操作特征并作出分析判断;第三,要根据具体的翻译情境,决定哪些文体特征可译、需译、如何译,并在翻译情境指导下进行从下而上的操作,即以语篇在语音、语相、词汇、句式、修辞、篇章、语用等方面体现出的文体特征为媒介,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协商,达到二者之间在具体语境中的最佳平衡。当然,这里的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并不是互相脱离、互不干涉的两个过程,在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中,二者总会呈现出相互交叉的局面,只不过在文体识别理解、分析判断中前者是主要的思维方式,而在翻译操作中后者是主要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组织相对灵活。教师可以发挥探究式教学、过程教学的优势,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先让学生根据“译前提示”所述要点在课后自主翻译,写出译文,再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译文选择及决策依据,在各个译本的对比中探究不同的翻译操作过程与翻译决策指导思想,并以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为主要目标,以文体构成因素为操作对象,以文体翻译的实现层次为线索,适时进行讨论热点的引导、解决方法提示,从而达到翻译过程教育和文体意识渗透的目标。

3.译后小结:文体翻译知识扩展与意识强化

培养学生的文体翻译意识不仅需要进行必要的译前指导、翻译过程剖析、决策依据挖掘,还需要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经验总结、知识扩展与意识强化。译后小结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1)结合课堂讨论,完善原有文体特征分析结果。

(2)对例文中的文体构成要素及其变体表现出的文体效果进行概要式总结与扩展,并上升到理论水平。

(3)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文体知识对自己的译文进行加工润色,以达到学以致用,强化文体翻译意识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文体识别与分析”阶段对翻译材料文体特征的分析是教师课前理应掌握的知识点,在学生翻译之前教师可进行文体构成因素的要点提示并辅以相关例释,但不必将对拟译文章的分析结果一一道出,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

文体翻译是翻译能力高下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文体翻译意识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受文体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校课程设置的非系统性以及教师教学观念僵化、翻译教材老化、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够扎实等因素的限制,本科翻译教学中文体翻译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文体翻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文体学、翻译学、过程教学法原理、翻译能力习得规律等相关知识,不断创新本科翻译专业文体翻译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注意通过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文体翻译意识。

[1]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

[2]裴剑波.谈文体意识与翻译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3):128-130.

[3]罗书肆.介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C]//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1.

[5]方梦之.文体研究与科技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89(1):1-5.

[6]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8]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87.

Stylistic Translation Awareness Cultivation for B.A.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QI Zhi-hong,JI Xiao-xiao

(College of English,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ylistic translation awareness for B.A.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s analyz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as the enlightening stage,BTI stylistic translation awareness cultivation is cru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taking stylistic elements as media,such awareness may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pre-translation hints (recognize and analysis of stylistic features),translation comparison(choice and realization of text translation),after-translation summary(enlargement of stylistic knowledge and strengthen of stylistic translation awareness).

BTI;style awareness;translation competence;translation teaching

G 642.0

A

1008-3863(2010)02-0029-04

2009-10-16

200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

祁芝红(1983-),女,甘肃通渭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立坤】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文体意识”的觉醒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