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利 宿伟建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就业:一个文献综述
赵 利 宿伟建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关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性影响和补偿性影响;二是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就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提出了四种观点: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不起作用。
技术进步;劳动就业;就业总量;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即在毁灭旧有工作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科学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而社会生产关系等社会制度因素又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该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家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熊彼特试图以创新和经济周期理论从结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他的研究激发了新熊彼特学派的进一步研究,新熊彼特学派学者们在融合马克思和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将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纳入到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全面描绘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也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劳动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框架和理论支持。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沿着二个路径展开。第一个路径是在一般层面上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影响的研究;第二个路径是更为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如物化型和非物化型、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对于就业的影响。[1]
一些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就业减少。道格拉斯·琼斯 (1983)[2]德—多马模型框架证明技术进步的总体效果是增加失业;戴维·迪顿和彼得·偌兰 (1983)[3]模型对技术进步和失业影响进行了模拟,表明技术进步减少了就业人数。熊彼特(1912)[4]通过对近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周期的实证分析指出,技术进步是造成国民经济体系中失业危机的最根本动因。Aghion和Howitt(1994)建立了一个失业和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内生化,得出当生产率的增长是通过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工作来替代较低生产率的工作时,就会增加失业。他们的理论假设前提是:(1)完全竞争市场下,人力资本要素的价格以同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率增速的速度增长。(2)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不是外生不变的,而是内生地取决于技术进步的规模。由此,他们详细分析了创造性破坏效应发生作用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在第一个前提下,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对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就业机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净收益的贴现率,产生资本化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入价格的较快增长降低了现有工作创造的利润,减少了技术进步下企业的收益,进而抑制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积极性。第二个前提加剧了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在外生及内生增长背景中,假定岗位空缺率不变,技术进步都将直接降低现有工作岗位创造的价值、缩短其存续期限,企业提前废弃工作岗位的结果是,就业的破坏率上升,整体失业水平上升[5]。
另外,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补偿性。
Pissarides(1990)[6]提出了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机制,他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提出技术进步对就业间接补偿的“资本化效应”。认为技术进步改进了所有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现有工作的收益净现值,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将倾向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而产生就业创造效应、降低失业率。
Vivarelli(1995)[7]和 Petit(1995)[8]等人综合了马克思、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补偿的各种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的成果,提出就业的补偿机制。
Clas Erikson(1997)[9]通过回顾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技术与就业变动情况,发现技术进步在长期不存在对失业的挤出效应,仅在短期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水平上升。
Bernd Ebersberger和 Andreas Pyka(1999)[10]按技术进步的类型将就业补偿机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产品创新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如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创新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的这一收益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该收益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分配情况。
Fernando del Rio(2001)[11]指出,Pissarides等人在分析中均假定资本和劳动互补,事实上,资本和劳动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由此他认为在利率可变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利率,进而引起资本的使用成本相对上升,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代替资本,使失业率下降。
Bharat Trehan(2003)[12]等对发达国家自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就业表现方面的系列研究,均表明美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在就业表现上的显著差异,根本原因不是劳动力市场等制度性因素,而是美国在以 IT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Pissarides(1990)和Aghion和 Howitt(1994)分别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就业创造及破坏机制。Pissarides(1990)以非物化技术进步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创造和失业率下降的结论。Aghion和 Howitt(1994)通过分析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失业率上升。由此,总体上技术进步对就业有怎样的影响,将取决于技术进步构成中物化和非物化技术进步成分的大小。
Mortensen(1998)[13]在外生增长背景下,引入技术进步的“执行成本”概念,将物化技术进步与非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纳入总体分析框架中。所谓“执行成本”不仅包括更新技术设备所需成本,还包括再培训工人以适应新技术要求所需的费用。Mortensen指出,当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很低时,企业将选择在职更新技术,而不是破坏现有工作,这样技术进步就表现为非物化的技术进步形式,对就业的影响以 Pissarides的“资本化效应”为主,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随着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的不断上升,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逐渐增强,就业破坏程度将大于工作岗位的创造,总体失业率将上升,对就业的影响以Aghion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为主。
Fernando del Rio(2001)[11]认为,在外生增长背景下,理论分析通常预测物化的技术进步由于存在“磨损”效应,具有抑制就业创造、加速就业破坏的作用;而在内生增长背景下,技术进步率决定着经济的增长率,因此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有效资本增长率下降,由此降低工作分离率,减少失业。因此,技术进步中物化和非物化技术进步构成比例的变化将影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方向,其中物化技术进步比重的上升将有利于减少失业。
Greenwood、Hercowitz和 Krusell(1997)[14]和Alain de Serres(2003)[15]等测算发现,1974年以来美国技术进步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物化技术进步发展迅猛,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达 60%。
20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企业对高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学术界开始研究技能退化型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不同影响。
Katz和Murphy(1992)[16]在简单的供求框架下分析认为,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将增加对熟练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使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趋于上升。
Pierre-Richard和 Joshua-Aizenman(1997)[17]认为,技术进步将会降低非熟练劳动力的生产率,提高熟练劳动力的生产率,导致企业减少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Mortensen[13]和 Pissarides(1999)[6]强调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影响因各国制度及社会等因素而异,当存在各种因素使得工资趋于刚性时,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才会引起失业水平的显著上升。
Daron Acemoglu(2002)[18]系统回顾了技术进步取向的演变历史,指出事实上存在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即技能退化型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一般而言,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将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将增加对熟练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选择哪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是企业基于利润目标在现有资源禀赋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技术进步技能取向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企业面临约束变化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约束是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在 19世纪和 20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据绝对比重,随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业部门的相对衰落,农业部门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低技能劳动力供给为主,此时企业多采用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即通过加快劳动分工、引进工厂制、流水线等方式简化生产工艺,吸纳大量低技能劳动力进入就业领域,促进该时期总体就业水平的显著提高。只是到了 20世纪 40年代以来,随着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日益增多,技术进步才转为以技能偏好型为主。
国内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具有双重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不起作用。
姜作陪、管怀鎏 (1999)[19]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就业水平,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但不会造成社会就业问题的严重恶化。从长期看、从更广阔的空间考察问题,技术进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对扩大就业将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张军等 (2002)[20]认为技术进步及相应的“资本深化”过程,使得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的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日益严峻。彭绪庶等 (2002)[21]通过实证分析美国 1948-1999年的数据,研究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得出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劳动替代特征。姚战琪等(2005)[22]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存在反向的关系。
丁仁船等 (2002)[23]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总的影响是增加了就业。昌盛 (2005)[24]采用 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的结论。瞿群臻 (2005)[25]在分析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就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进步对于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齐建国 (2002)[26]、张智勇 (2004)[27]和刘阳(2001)[28]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分为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就业减少效应,当技术水平提高时,同样的产量需要更少的资金和劳动,即劳动就业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在某些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造成绝对的排斥,产生如技术性、结构性、摩擦性和周期性失业等。另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就业增加效应。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并形成新的行业和就业领域,这些都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龚玉泉、袁志刚 (2002)[29]认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重的,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的劳动力投入逐步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应。但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引起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在长期又具有就业增长的效应。杨淑华 (2006)[30]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吸纳和排斥的双重效应,并且认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增加。
毕先萍等 (2004)[31]的研究发现无论从总体还是各产业来看,均不能断言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就业总量的增长。黄赜琳 (2006)[32]认为尽管技术冲击对中国实际经济波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增长效应较小。吴小松 (2007)[33]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关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性影响和补偿性影响;二是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在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基础之上,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种观点上: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不起作用[34-36]。
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内容广泛而又非常复杂的课题。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与就业理论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会不断增加,研究方法会不断完善,研究思路会不断创新。
首先,不同技术进步类型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当前,从理论上划分不同技术进步类型对就业的影响较为容易,但在实践中获取不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影响数据是非常困难的,这一实际困难限制了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研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种限制会越来越小。
其次,当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产业就业结构影响研究,下一阶段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劳动就业的行业结构、工种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以及技能取向等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最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并非孤立的,还与其它社会因素如国家政治制度、政策体制、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考察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对此问题研究的范围也必将扩大。
[1]毕先萍,赵坚毅,李正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量及结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C].第四届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4.
[2]Douglas Jones,Technological Change,Demand and Employment,in Derek L,Bosworth(eds),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The Macmilland PressLtd,1983.
[3]David Deaton, PeterNolan, The Nature of Unemployment under Technical Progress,in Derek L,Bosworth (eds),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M].TheMacmilland PressLtd,1983.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Aghion,P.,P.Howitt,Growt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61).
[6]Pissarides,C.A,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 [M].BasilBlackwell,London,1990.
[7]Marco Vivarelli,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M].Elgar, Aldershot,1995.
[8]Petit,P,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change,in P. Stoneman ed.,The Economics of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C].BasilBlackwell,Oxford,1995.
[9]Clas Eriksson,Is ThereaTrade-Off between Employment and Growth?[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7, (49).
[10]Bernd Ebersberger and Andreas Pyka,Innov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A Trade– Off between Compensation Mechanisms[R].UniversitaetAugsburg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999,No.191.
[11]Fernando del Rio,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Unemployment[R].Universitécatholique de Louvain,Institut de Recherch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IRES Discussion Paper, 2001,No.031.
[12]Bharat Trehan,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J]. Economic Review,2003:13-37,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2003.
[13]Mortensen,D.T.,C.A,Pissarides.Technological Progress,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1).
[14]Greenwood,J.,Z.Hercowitz,and P.Krusell,Long-Run Implications of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
[15]Alain de Serres,Structural Policies and Growth:A Non -TechnicalOverview[R].ECO Working Paper,2003,No.355.
[16]Katz,L.,K.Murphy,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 1963-1987: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
[17] Pierre Richard Agenor, Joshua Aizenman,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with Segmented Labor Markets[J].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Vol.58 April 1999.
[18]Hugo Hollanders,Baster Weel,Hugo Hollanders, BasterWeel,Technology,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Structure:Evidence from six OECD Countries[J]. Labour Economics,2002,(9).
[19]姜作陪,管怀夔.科技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研究 [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1).
[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21]彭绪庶,齐建国.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22]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
[23]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2,(12).
[24]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1).
[25]瞿群臻.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J].运筹与管理,2005,(5).
[26]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
[27]张智勇.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兼论中小企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
[28]刘阳.试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2).
[29]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30]杨淑华.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6,(11).
[31]毕先萍,李正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及社会福利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
[32]黄赜琳.技术进步与就业波动变化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 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6,(6).
[33]吴小松,范金,胡汉辉.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基于 SDA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7,(1).
[34]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5]赵利.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量的机理与例证[J].人口与经济,2009,(1):31-35.
[36]赵利,曹惠.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与例证[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4).
F241.21
A
1008-2670(2010)05-0034-05
2010-07-15
本文系赵利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扩大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90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利,男,山东冠县人,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宿伟建,男,山东潍坊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就业。
(责任编辑:李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