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研析

2010-04-12 11:36黄保亮杨丽娟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低价出口产品

黄保亮 杨丽娟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研析

黄保亮 杨丽娟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着大量非正常低价出口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危害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从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基数,产业链的错误定位,土地、能源的非市场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几方面探讨了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原因,并就其危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要解决这一现象应从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

低价出口;产业链;非市场化;自主创新

我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而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毫无疑问,我国极强的低价竞争力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这也是自2004年 5月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顺差的原因之一。从我国自身的角度来看,高顺差使得对外贸易对 GDP的正拉动作用明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额的贸易顺差也使得我国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抗危机能力差,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自然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主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因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2008年至 2009年 9月,国外对华启动 20起反补贴调查,其中 19起是一并调查反倾销,钢铁、纺织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国外对华贸易制裁的主要行业。而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这其中不乏与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不仅危害到我国外贸出口环境,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还威胁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使“中国制造”成为便宜货和假冒货的代名词,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成因

面对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使得部分企业以非正常低价卖出商品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这一现状等问题,卢洪雨[1]在 2004年就做了相关研究。他首次提出造成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原因,除了我国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原材料及其它生产要素等正常因素外,还包括许多非正常因素。例如,虚假的出口申报、虚假的外销发票、虚假的成本等。他还分析了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危害性:不仅使出口企业蒙受损失,同时也对国家财政收入、出口秩序、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最后还给出了应对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措施和建议,如加强信息沟通,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完善相应法律,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后来我国的丁梅生[2]、陈志军[3]、邓晓馨[4]、李文臣[5]等一批学者也围绕这一现象做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在学者卢洪雨研究的基础上对造成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原因做了补充。

基于前述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外贸实践,本文认为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人口基数较为庞大

近年来,政府放宽了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政策,因此亿万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根据 2005年的统计,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 200万人增加到 1.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而且每年以 600至 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从现在到 2015年,农村至少还将有 2.5亿人口转移到城镇,届时流动人口有可能突破 4亿人。而这些大量涌入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型职业,多数是建筑、装修、制造行业,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 80%以上,未接受过培训的占 70%以上。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分布在城乡接合部或者“城中村”,形成低层次经济圈和生活链。

以 2005年为例,在就业身份是雇员的流动劳动力中,59.77%的流动劳动力雇员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在签订了劳动合同的雇员中,签固定合同的占全部流动劳动力雇员的 33.53%,签长期合同的占全部流动劳动力雇员的 6.7%。而享有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这三类基本保险的流动人口仅占 7.30%,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稍多一些,占 15.25%,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占18.41%。综合起来看,全国有 62.46%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6]

这些数字无不表明,在廉价劳动力刺激下疯狂增长的制造业中,一些出口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无视职工的基本福利待遇,通过支付低工资、经常加班加点,减少必要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拒绝支付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必要的劳动保护来压低劳动力成本。毫无疑问,我国这些平均每人每天仅仅只有几块钱的工资,几乎为零的商品成本劳动力,为出口企业低价出口商品,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后盾,使他们在一定时期的出口贸易中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二)中国制造业的错误定位

表面上,经过 20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中国制造”已经行销全球。但实际上,中国的产品制造业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里利润最薄弱的环节。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制造业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加工装配阶段;三是自主知识产权阶段。而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大体上处于加工装配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多为产业内或产品内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我们的制造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承接的分工仅仅是一些附加值很低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序,是一种典型的“躯干产业”。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的生产技术,“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匹敌,很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关键工序无法依靠自身实力完成,我们必须使用外国的品牌,为其做外包或“OEM”定牌生产,只能给自己创造微薄的利润。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包括其他6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制造出的芭比娃娃价值 1美元,但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却是 9.9美元。毫无疑问,我们只参与了这个只值 1美元的加工制造环节,却止步于产品的设计开发、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几个增值空间较大的环节,而这六大环节正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能赚钱的部分。在整条产业链“6+1”的模式里,“1”是制造,是我国制造企业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劳动待遇、生产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才创造出 1美元的血淋淋的制造业,而“6”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这 6个软环节,但这些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控制的。我们现今的制造业结构就是一个以“1”为主,而不是以“6”为主的产业结构,就是说在制造这个完整的价值链环节中,我们完全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最低端,基本上游荡在“U”字型价值链中的中低端,而这种产业结构,本身就造成了我国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最后只能倚重价格竞争,最终引发恶性价格战,从而导致超低价出口。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目前所处的位置: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大多数企业被分派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不得不剥削劳动者的制造环节”。[7]

(三)土地、能源的非市场化

从土地要素价格来看,我国土地一直实行着土地国有化而不是土地市场化,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乡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并且中国一直没有对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所以城镇和农村土地并没有“真正负责任的人格化所有者”或没有“真正明确的所有者”。因此,各级政府掌管着土地批租,他们可以用各种开发的理由,以国家的名义从农民手中廉价征用,为工业发展提供工业用地,并且许多地方官员在政绩的诱惑下,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压价,不惜亏本协议出让工业用地。由于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就造成了土地使用的无价或低价,可见,中国土地要素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根源在于中国现行的产权制度,土地资源的廉价造成投资成本低下。

从自然资源要素价格来看,由于我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而且其使用权、收益权甚至处置权都极其模糊,所以,我国资源价格基本上是由政府定价或实行政府指导价,而这种定价是基于资源无价的产品定价理论,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也没有包括使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因此,我国自然资源定价机制是不合理的,它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包括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同时资源税也很低,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资源价格的非正常低廉,使中国制造具有了成本优势,但是它消耗的属于全社会的资源财富和对整体生存环境的损害并没有在出口产品成本中体现出来。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就了我国产品以超低价出口,但这种出口,实际上是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竞争的代价挥霍掉了,出口企业只是在竞相杀价中获得微薄的利润,中国的国民福利不仅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

(四)地方政府的出口优惠政策

出口优惠和鼓励政策,是促使我国企业不惜血本低价出口的最大动因之一。我国产品走向世界之初,适当的鼓励措施有助于增加我国的出口份额,但当适可而止。现今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受自己政绩的利益驱动,长期把扩大出口规模放在主要位置,通过出口补贴、出口奖励、认证补贴、展洽会摊位费补贴、出口产品研发贷款贴息、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来完成出口指标,但却无视出口效益,只是片面追求 GDP的增长,以致过度干预地方经济,但却缺乏监管。正是由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不力,出现了许多出口企业只顾自己眼前利益,抢客户、抢货源、对外低价倾销。那些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成本的高污染企业,往往以其较低的环境成本成为一个地区的利税大户,受到地方政府的重点保护,这更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此外,追求政绩的压力还导致重复引进技术和外资。各地重复引进技术和外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这种因政绩考核而片面追求出口规模、重复投资带来的一般产能过剩也是造成出口企业低价竞销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危害性

(一)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危害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对我国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虽然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有国际贸易保护加剧、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非市场经济地位等因素,但由于低价竞销造成的同类产品远远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而受人口实,而遭受反倾销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是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最高的一年,截至2009年11月份,共有 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 103起,其中反倾销 67起,反补贴 13起,保障措施 16起,特保 7起,此外,我国还遭遇美国 337调查 6起,所涉案总金额共约 120亿美元。①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9-12-22。

非正常低价出口,肯定会遭到进口国的贸易保护,从而导致进口国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还极有可能被迫从该国市场退出。此外,进口国的反倾销做法还会引起其它国家的连锁反应。一旦我国某一出口产品在一个国家遭到反倾销诉讼后,其他国家由于担心这种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也会采取反倾销投诉进行预防。而且对于进口商来说,若一国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的话,他更倾向于选择遭受反倾销较少的国家的生产厂商作为长期的贸易合作伙伴。这不仅危害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还会影响该产品的上下游产业,危害我国经济整体发展。

(二)不利于企业创新,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我国制造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的存在,因此每当一种新产品面世,总会引来大批仿制品。且这些仿制品的生产成本低廉,出口的价格比研发厂商更具竞争力,往往会出现那些具有创新研发的企业会被模仿者挤出市场的现象。这不仅打击了我国制造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日益严重,还会造成国内制造企业恶性降价。过低的价格必然会造成利润率大幅下降,即使销售数量的增加也不能弥补由此带来的损失,企业的收益持续降低,长久下去,企业只能面临转产甚至破产的危险境地。

(三)严重破坏环境,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我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制约及我国扭曲的生产要素市场的支持,使得许多生产厂商为了赚取微薄的利润,不计后果得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对环境肆意破坏,这不仅直接威胁到中国居民的生活与生存,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 2007年 10月 20日《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报道,中国为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业和工业费料污染了中国三分之一的湖泊、河流和沿海海域。

(四)问题产品增加,损害中国企业产品的形象

近两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宏观调控的压力、原材料上涨、汇率的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等影响,使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中国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许多厂商制假造假、投机取巧以期取得价格上的优势,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不仅使我国出口产品蒙上假货、不可靠的名声,还会成为国际上炒作“中国问题产品”的借口,不利于中国企业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损害了我国在出口行业的名誉。此外,一些出口企业低价出口商品,没有品牌意识,甚至借助国外某些知名品牌来达到自己的商品出口的目的,淡化了产品的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虽然中国产品现在遍布了世界各个角落,但国外市场上对中国商品的品牌仅仅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整体印象上,中国商品没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尽快制定并颁布实施不同产业的技术政策,对各产业技术进步给予具体指导。产业技术政策既要体现鼓励性原则,也要体现限制性原则。一方面,通过适当的产业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条件和基础,促进和鼓励产业内整体的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限制性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对新的投资项目,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要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不允许能耗大、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建设;对现有的生产落后、污染严重的工艺、产品要加以限制,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如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治理污染的企业要接受高额处罚,对部分资源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

(二)加大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是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国家各级财政中,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投资激励机制,以国家投资为引导,运用市场力量吸引地方、部门、社会团体、个人及国外投资者共建,并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再次,要建立产业研发基金,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支持。产业研发基金可通过以一定比例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的形式筹集,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资助,并允许对企业提取的研发基金给予增值税抵扣。

(三)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首先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评审和条件管理。技术引进单位必须具有与引进技术相关的一定研发能力和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详细计划安排;其次,在充分做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遴选、立项和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加强引进技术的专家论证和对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研究;再次,设立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基金,为加强引进技术的后续管理,要求企业在技术引进时缴纳一定的消化吸收准备金,并配以部分财政资金共同设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专项基金;最后,对企业从获取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并购予以支持,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外国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产业技术标准战略

加强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掌握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动,应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制约手段;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防止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滥用”垄断市场行为。建立健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与研发协调的制定、修订机制,提高标准对市场的适应性;加强基础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的研究,加大投入强度,提高中国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竞争力;强化战略性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引导大型、骨干企业成为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主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努力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骨干与核心力量,提高由中国为主制定的国际标准的比重;建立健全产品认证制度,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五)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基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首先,针对中国产业技术发展重点、技术瓶颈和产业化关键环节,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国家实验室,形成电力设备、轻工、纺织等一批产业创新基地。在区域上充分发挥地方形成的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形成企业之间在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等方面互享的关系,以产业集聚带动规模效益,实现产业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加强政府及中介对产业集聚地的服务能力,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定期进行产业双方发展趋势、供需变化等信息的沟通,加强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的技术联系,必要时组织技术合作开发联盟,建立产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套产品技术水平,提高整体竞争力。

[1]卢洪雨.对我国产品出口非正常低价现象的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2):11-14.

[2]丁梅生,柏帆.出口非正常低价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5):52-56.

[3]陈志军,鲍国.试析中国产品低价出口的形成原因[J].时代经贸:中下旬,2007,5(09X):68,70.

[4]邓晓馨.中国出口产品超常低价深层原因探析[J].沈阳干部学刊,2009,11(2):20-22.

[5]李文臣.中国低价出口的成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50-54.

[6]段成荣,杨舸.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基于 200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5-9,15.

[7]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F752.62

A

1008-2670(2010)05-0067-04

2010-09-05

黄保亮,男,山东巨野人,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杨丽娟,女,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时明芝)

猜你喜欢
低价出口产品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复合肥低价促销是否会成常态
合理低价法在公路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