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从2009高考化学试题谈复习思路

2010-04-11 12:29:53阳江
化学教与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考试题选择题江苏

阳江

(南通市小海中学江苏南通226015)

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从2009高考化学试题谈复习思路

阳江

(南通市小海中学江苏南通226015)

2009年是江苏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模式的第二年,化学江苏卷试题中没有偏题、怪题、难题,没有超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知识能力要求、题型及分值比例都遵循《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新高考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也体现了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结合2009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现将自己粗浅的看法拿出来给新一届的高三学生参考,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重视双基,“宽基础”永远是高考试题中不变的主题

2009年化学江苏卷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以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等方面的知识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双基”目标的达成。如选择题第4题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叙述;第12、20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第6、9、15、21(B)题借助“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来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仪器的选择识别能力;尤其是第3、5、8、10、15题及第16、19题等几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把中学阶段应重点掌握的金属单质(如Na、Mg、Al、Fe)、非金属单质(如卤素、S、N、Si和O2等)及其它们的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包括在内。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全面了解与掌握,要建立清晰地知识网络。

选做题12分也是很常规的基础性试题,第21(A)题,主要考查了锌(Zn)的电子排布式、等电子体、氧化亚铜(Cu2O)晶胞计算、氢键影响、杂化轨道、共价键类型以及分子的平面构型等;第21(B)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表能力,能够迅速在图、表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利用信息解决有关问题,过滤、分液等基本操作以及等效氢等知识,意义在于“有利于课程的开设”,体现出公平性。

二、联系生活,“厚实践”体现出高考试题中时代的要求

2009年化学江苏卷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试题努力实现化学科学与STSF(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统一,涉及医药、香料、化工、环保、能源、生活与日用品、清洁燃料、绿色化学等内容,相关考点多达11处。试卷中有多处试题涉及环境、能源、药物等热点,如第1、5、10、12、15、16、17、18、19、20、21(B)等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复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化学科(江苏卷)考试除了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外,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已经出现了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考题,2009年尤为突出。“厚实践”,将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时代的要求和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予以关注,注重培养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能力,“重能力”闪现出高考试题中科学的亮点

2009年化学江苏卷仍然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试题信息阅读量有所减少,信息容量更加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但仍注重对学生的文字、图像、图表、化工生产流程等蕴涵信息的识别与解读能力的考查。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同时也考查具体探究步骤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的能力要求。重点以无机化合物基本理论知识为载体,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Ⅱ卷中的第15—20题六大试题均为“起点高,落点低”,在这些试题中,主要是第15、16、17这三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化学素养。第17、18、21(B)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表能力,能够迅速在图、表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利用信息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整个Ⅱ卷能有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充分体现了能力考查要求和目标,也突出化学学科的亮点。

2010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化学实验由约18%增加到约20%,充分体现命题思想中加大实验能力考核的力度。化学实验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从实验的基本操作到实验设计、从实验现象描述到实验结论得出,都成了高考考点,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要走进实验室,熟悉仪器、提出问题、设计装置,亲自动手,要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另外,综合计算能力也是能力考查目标重点。今年的试题中就穿插了不少计算型试题,如反应热、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过程略显繁琐,导致部分学生答题时间不够。在2010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试题分值比例选择题由约40%降低到约35%,对应非选择题由约60%增加到约65%,化学计算由约12%增加到约13%。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复习过程中,要重视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推理和计算,加强训练,熟练掌握规律和技巧,考试时要细心谨慎。

能力考查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中的“主旋律”,而能力的获得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对学生进行长期引导,坚持自主学习的培养,加强自主创新和迁移应用,学生对所学知识才会潜移默化,实现化学知识向各种能力的转化。

四、体现创新,“求变化”折射出高考试题中创新的特色

2009年化学江苏卷以常规题为主,稳中有变。考点涉及高中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绝大部分试题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常规试题。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力求稳定,但是又在稳中求新、求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的“时代性”特征和“创新性”特色。

2009年的试题不回避传统题目和常规题目。如化学用语(第2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第4题),电化学基础(第5、12题),原子结构(第8题),离子共存分析(第7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11、17题)和离子浓度分析(第13题),有机物性质分析(第10、19题),化学平衡(第14、20题)等等,考查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学生能否将“双基”运用到创新的情景中去的这种应变能力。

2009年的试题也有变化,选择题中没有实验装置图,非选择题中也没有涉及无机框图题。但是真正的变化是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是创新。这几年化学江苏卷围绕着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都会出一些题,2009年尤为突出,如选择题第1、2、5、10、12题,非选择题第15、21(B)题等。试题载体新颖、灵活也是一种创新,第15、16、19题均涉及物质制备工艺流程,在情景创新和灵活性方面很有特点,贴近生活、落实考点。试题通过创新,意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推断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体现了命题思想越来越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淀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化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复习中应适当接触一些新情景的试题,用以训练思维和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识读图表曲线能力的训练,提高自己处理和转换信息的能力;要重视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提高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应变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3-0052-02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3.022

猜你喜欢
考试题选择题江苏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中等数学(2020年4期)2020-08-24 08:08:40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