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有效学习策略的研究

2010-04-11 12:29:53房爱军
化学教与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氧气空气

房爱军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51)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在力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然而,我们依然会感触到在中学化学课堂上低效、无效的学习现象的存在,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并形成了单一化、绝对化甚至机械化学习方式的学生而言;也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化学,但化学总是学不好,进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策略”展开研究与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有效的化学学习策略能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1],在对影响化学学习的各种因素认知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调控。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给学生各种化学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控学习方法,从而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善于策略性学习。可以说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还可以高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便教利学的得力方法。笔者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的研究和实验,认为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创设情境,定向引导

创设学习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良好的学习情境就如同在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一样,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把握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学生,普遍认为提高化学成绩的经验是有效获取化学知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识记,更重要的是能主动思考一些概念、原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把知识讲透、讲细、讲深,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去求知,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在实践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进而获得更综合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获得有效化学学习策略的亲身体验过程,它恰恰体现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社会的思维主线。

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作出评价,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努力营造有疑问、有争论、能刺激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的化学课堂氛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反应较慢的学生,提一些简单应用性问题,对思维开阔的学生,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他们都有正确回答问题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对空气知识的了解比较多,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空气的知识,上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堂气氛和质量明显提高。下面是当时的部分课堂情景。

导入问题1:没有食物,人可以生存一周多,没有水,人可以生存5天,没有空气,人只能生存多久?

导入问题2:人的生存对于人类至关重要,大家都知道,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那自古以来空气的成分就是这样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的重要性,原始大气的成分及演变。

引申问题1:科学家是用什么方法得出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五分之一体积这一结论的?

引申问题2:“如何沿着科学家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学生甲答:选择一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物质和氧气反应。

学生乙答:让汞在密闭容器中与氧气反应。

学生丙答:让铜在密闭容器中与氧气反应。

定向总结:选取能和氧气反应的物质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且最好不生成新的气体。

按照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便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既掌握了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方法,又形成了测定密闭容器中某气体含量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化学学科所必备的学习策略之一,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去探索化学问题,自主获得化学知识。

二、问题导航,激发兴趣

策略与问题是矛盾的双方[3],学习策略的获得往往孕育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善于反思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创造条件,敢于和善于把学生推到问题的面前,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外显自己的思维过程[4],暴露并认识到个人学习策略上的不足,通过提高观察、阅读、组织、精加工、记忆、思维、想象等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水的电解》时,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没变,改变的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水并没有变为其他的物质。若给水通直流电,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水的状态变化这一简单的物理变化入手,思维到水的化学变化,借助实验的力量,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物质观、微粒观、变化观等基本化学观念。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较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他们会如饥似渴的进行实验、学习、思考与研究。

三、先学后教,实验贯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几乎每一个化学定律、定理的发现都以实验为基础,为手段。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讲。只要学生自己能动手做的实验,教师就不要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可采取“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验为主干,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当然,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要建立在必备的化学学习策略和基本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在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先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4],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弄清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这样才能进一步通过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顺利完成实验,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解吃透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比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得出定律的内容,笔者设计了三个相关的实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白磷和氧气的反应,并提供多种反应装置供学生选择使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和装置,得出结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比如学生选择了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实验,若实验装置是密闭的,则可以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若装置是敞口的,则会出现天平两边不平衡的现象。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因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导致了天平的不平衡,如果将二氧化碳收集或者装置密闭,则实验现象应该是天平平衡,以此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即质量守恒的初步认识。通过各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该过程中,学生自主“先学”,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后教”,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大多数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了结论,感觉收获丰厚。

四、总结建构,知能并进

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是对本课所讲知识的总体概括,也是对一堂课所融会贯通的学习策略的总结建构。总结建构的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利用图表总结,利用知识结构图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总结等等。经总结后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具体说,知识的信息量减少了,重点突出了,认识深刻了,关系清楚了,十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总结表面上看是重复,实际上是知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其效果与初学不一样。通过课堂总结、练习分析、自我检测等活动来引导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改进的目的。总结建构使学生在有效学习了整节课的新知识后,无论在学科知识方面,还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都有了提高与升华,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高峰学习体验”。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策略及培养所做的一些探讨和尝试,事实证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改进学生落后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希望能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此次新课改的理念能真正深入课堂。

致谢:

感谢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王平老师对本文写作中提出的宝贵建议。

[1] 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电芝,傅玉蓉.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指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6):36-39.

[4]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氧气空气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军事文摘(2023年22期)2023-12-19 06:41:04
聚焦空气与氧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56:28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