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与问题透视

2010-04-11 11:34汪庆华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考试人才制度

汪庆华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与问题透视

汪庆华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基于理论上的超越纯“绩效主义”、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文主义以及教育选择的主动性与适切性,它的实施具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体现高校的特色与需求以及人才选拔的综合素质目标等目标意义。但是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在实施中也透视出一些问题,如高校人才选拔标准的趋同化、自主招生在现实中被异化以及导致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等,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自主招生;价值目标;制度;问题

目前,我国自主招生已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改革。通过几年来试点高校实施的情况看,这一改革引发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理论目标去探源,也需要结合现实问题来研究,以此探索自主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路径。

一、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的背景与政策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而高校自主招生是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人才选拔进一步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从政策层面,自主招生试点的实施,呈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选拔制度新的特色与意义。

(一)招生权力由国家到高校的下放与转移

招生的权力,亦即招生的主体性问题是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意志的“大一统”管理与辖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高校实行统一招生,招生计划、方案、专业等都由国家决定,高校完全被动地接受一切,没有自主的权力与职能。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开展以来,虽然招生仍然是依存国家统一高考的“非完全自主”,但是,招生方案、程序、办法开始由高校自行设计与制定,体现了招生的自主权开始由国家向高校逐步转移。

应该看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不仅体现了招生权力的下移,也体出了政府与高校在招生方面全面的博弈。一方面,政府的角色从严格管理、统筹一切到逐步放权,逐步开始运用政策、标准、评估、咨询等手段实施对高校的宏观调控,继续在高校招生的问题上贯彻国家的意志,体现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高校扩大招生自治权的过程也是高校在政府控制逐步放开的形势下使自身治理能力接受严峻考验的一个过程。高校能否用好这个权力,能否真正吸引到优质的生源,如何在不违背国家意志的情况下使高校自身的价值目标实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是对高校自身能力与水平的直接检验。因此,自主权的扩大本身意味着责任的进一步加重,这是高校在与国家权力博弈中自身竞争能力提高的动力源,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办活、办新、办出高质量的根本基础。

(二)自主招生体现高校的特色与需求

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统一考试基础上的高校自主测试选拔,是保证高校招生工作科学性、公平性之外又兼顾高校自身需求的合理安排,也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保持高校办学特色,以特色体现高校生命力与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意味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它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同时也扩大了高校的选择权。

从招生实践看,每个高校在自己的自主招生方案中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与要求。例如,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是要选拔“特长突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笔试考试科目文科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理科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招生对象为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行兼优的高中毕业生;清华大学2009年理科的考试科目是中英文综合、数学、物理、理科综合,文科的考试科目是中英文综合、数学、历史、文科综合等,考试题目的设计要求考查学生对中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更加注重按学科大类组织专家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注重选拔具有优秀学业成绩并且具有综合素质以及发展潜能的创新型人才。

(三)自主招生追求人才选拔的综合素质目标

高考制度是国家意志和政策与学校教育活动之间的一个中介,通过高考的科目设置与命题设计,国家将意识形态与思想意志贯彻到中学教育中去。因此,近年教育界上上下下对“应试教育”的声讨常常集中到对于高考制度的指责与问罪方面,高考制度本身承担了比自身的使命更大的负重。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被寄予了更多的社会期望,包括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等。

就选拔高素质的、多样化的优秀人才及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两项标准而言,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应该说在统一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首先,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凸显了综合素质的人才目标。从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目标来看,尽管各个高校针对自己的特点要求各有不同,但招收“具有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能、品学兼优、有突出特长”的创新型人才可以说是各个高校的共性目标。从理念上说,自主招生的高校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在普通高考中有时会被埋没掉的尖子、偏才、怪才等特殊类型的人才,这对“应试型”知识教育有所纠正,使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得到鼓励与发展。对于纯粹的书本知识教育进行引导,使学生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从自主招生考生的推荐资格来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有从硬性指标向软指标发展的趋势,选拔面更加宽泛。如清华大学2008年对少女作家蒋方舟以高达60分的加分破格录取,充分显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校风采。这种选拔方式的导向会对中学素质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再次,从各高校的试题分析来看,由高校自主组织的考试对学生的知识面、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一些,特别是在面试环节侧重考查课本之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突破了统一高考仅仅考查学生知识水准的封闭性。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地、立体地、个性地考查每一个学生,使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

二、自主招生制度价值目标的理论探源

招生制度的改革归结到本质问题上,还是对人和人才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自主招生作为一种制度的设计,其理论上的价值目标所体现的一种人才观的指导原则与价值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指导思想上超越单纯的“绩效主义”原则

以最小化的成本追求最大化生产效率是生产活动讲求“绩效”的基本理念。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制度也是一种以人的智力测试为核算基准的度量制度,是人才评价的绩效主义原则的有力展现。它遵循一种纯技术的工具主义路线来为考试主体服务,以达到选拔出优秀人才或筛选掉一般人才的功能效用。由于考试作为技术选择具有科学、客观、公平与高效性,以及其作为一种制度具有严密性和非人为性,考试成为人类历史上恒久不衰的人才鉴别与区隔的有力工具,被充分地用来进行教育分流、学生分层、招生录取等方面的活动,以至于在很长一个时期,分数被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但在这种指导思想建构的评价体系中,人的智力结构之外的东西被屏蔽了,人的智力结构的生成机制中的非智力性因素也被忽略了,人的情感、个性与适切性的内在需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找不到出路。很显然,这种评价思想不能满足今天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于人才的认识、要求与选拔需求。因此,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要立体地、全面地审视与甄别人才,必然要超越单纯的考试手段对人的智力的技术选择,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对情感、个性的全面考查,来达到立体地、适切地衡量每一个个体的理想目标,这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理想诉求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招生虽然不能摒弃考试,但一定是对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人才唯一标准的纯绩效主义人才选拔的突破与革新。

(二)方法论上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千百年来不灭的教育理想,但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对它加以认识、理解与贯彻却是个历久弥新的命题。“人本主义,自然是以人为本的哲学,它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终极追求,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而科学主义,则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图式、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它将人类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为数理科学,特别注重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1]。以考试制度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内容的传统高考模式,追求可证实化的操作主义和行为主义,更多地奉行了科学主义的人才思想,其具体体现就是考试科目多样化与命题的标准化、客观化,考试组织及监控技术的严密化与制度化,还有阅卷与分数统计的科学管理等。但是,这种评价方法的人文化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科学、严密的制度中深刻地挖掘人的内在需求,在其中注入人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如何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的发展与价值,这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向高考制度提出的新课题。为了应对这一新课题所提出的挑战,以单纯的考试作为唯一的手段必然显得力不从心。从操作方面,自主招生制度就是强调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式展现学生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注重学生个体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从而使人才选拔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全方位和立体化。应该说,这种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人才选拔、甄别、评价方式向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回归的表达与转向,并以最终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三)教育选择上趋向于主动性与适切性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教育选择的意义既指受教育者对受教育各种机会的选择,也包含教育机构对教育对象的选择,即人才选择。高等学校招生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选择的主体性的变革。应该说,自主招生的改革,使高等学校代替国家变成人才选拔的主体;从人才选拔的对象来说,考生也由被选对象成为主动选择最适合院校的主体。教育选择主体的改变,使高校与考生双向主动选择成为可能。

从教育选择主体的角度可以认为,统一高考与自主招生是两个路径:统一高考主要承担“过滤”的功能,通过基础文化考试的技术手段来把不合格的学生产品“筛选掉”;而自主招生是主动选拔,通过多样化方法把优秀的学生、需要的学生个体选拔出来。应该说,统一高考是一种低成本、大面积、低效率的人才选拔方式,而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成本、有选择、高效率的人才选拔方式,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创新性、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目标,招生体制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的必然步骤。

三、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考察与问题透视

近年,参加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以及通过自主招生入选的考生的比例逐年扩大,招生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自主招生的改革进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偏离了招生改革与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校办学目标的模糊致使人才选拔的标准趋同

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其政策导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高校适应其特色与个性的需求,选拔创新人才,特别是在大规模统一考试下不容易被发现的拔尖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但从试点高校的情况来看,能够真正突破统一高考束缚来发现人才、招收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

首先,从各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的方案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的趋同化办学模式,许多高校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目标,因而在对人才的选拔方面形不成自己的要求与特色,大多数高校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表现在对自主招生对象的资格要求和选拔标准都是“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而且自主招生测评设计的内容和程序也基本是一样的,很少彰显高校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其次,由于现行的自主招生是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实行的“非完全自主”录取学生,因此,人才选拔难有实质性的突破,真正的怪才、偏才或特殊人才依然无法通过合法的程序进入心仪学校的大门,高考分数仍是决定学生录取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在清华录取的学生与北大录取的学生以及很多高校录取的学生身上,难以找出由高校特色带来的差别。而名噪一时的“北大实名推荐制”实际上也形同虚设,因为在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下,校长只能推荐学校最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力也能够考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只是免去了一道笔试程序而已,而所谓真正有潜质却没有高分数的学生,依然是只能望洋兴叹。

(二)自主招生在现实中被异化

通过自主招生的实施,高校能够突破单纯考试技术手段的限制,而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招收到更多开放式的、个性化的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这是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初衷。但是,从几年来试点学校实施的情况来看,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是:自主招生被严重异化。一方面,由于目前参加自主招生试点的主要是国家的“985”及“211”大学,标志着国家最好的学校能够拥有自主招生的资格,因此,许多高校只是千方百计地挤入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行列,把它作为提高学校声誉的一种手段,而不在依据高校办学目标来设计人才选拔方案上下工夫。其中一些顶尖的大学,更把自主招生作为争夺拔尖生的手段,提前圈定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招生异化成了一种“加分”的渠道,许多学生为了获取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的资格,不得不在正常的学习之外,额外增加很多诸如综合素质项目的临时“培训”,这样不仅没有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参加高考之外,还要备战和参加几轮自主招生考试。

(三)自主招生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从近年自主招生试点学校的招生情况看,自主招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倾向,使得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质疑开始在自主招生的焦点上集中了起来,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首先,从大部分试点学校自主招生的方案上看,招生对象主要为重点中学或省市级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集中在大中城市拥有较高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优势家庭中,而偏远地区或农村出身的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忽视。由此,由地域、阶层、家庭、中学分级等因素导致的公平性问题就比较明显地凸显了出来。其次,目前参加自主招生试点的七十多所学校,自主命题的科学性也令人担忧。由于各学校命题的标准不同、水平不同、组织程序不同,它们作为人才选拔的信度和效度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评,这种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也会导致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如研究者反映的,面试题目大面积地偏向于城市考生而不利于农村考生的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此外,自主招生的成本问题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不仅考生花费人力财力与时间精力,各招生院校为这些占学校招生比例5%的考生所做的工作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笔试,从专家命题到组织考试、阅卷,要花费大量的与高考重复的高成本劳动。过高的成本使自主招生的效率也成了一个令人质疑的问题。

概观来看,以上自主招生制度实施中的种种问题,反映了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历程,需要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去探索和完善。应该看到,现阶段的自主招生只是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的一种尝试,而制度的环境以及高校的改革力度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针对自主招生的理论设计及实践改革,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招考分离”,“把高考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的权威性、专业性的考试机构,为高校的选拔录取提供一个客观的考试成绩,而招生的权力主要由高校实施”[2]。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公信力的考试系统参照下,高校自主招生可拓宽思路,探索多元化选拔标准,形成创新人才选拔系统。如可学习美国的自主录取方式,在标准化考试的参考下,通过学校或老师的推荐信、校友意见、才艺证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多方面考察,来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选拔和录取。同时,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更加开放、和谐、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做保障,完善与其相关的社会诚信机制和监督机制,使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公正的选拔标准和评价手段得以在一个更加成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中成长起来,推进自主招生制度不断革新、演进和发展。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樊本富.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选择[J].教育科学,2009,(2):52—55.

G521

A

1007-905X(2010)04-0189-03

2010-05-10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FFB090685)

汪庆华(1969— ),男,安徽安庆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考试招生研究。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猜你喜欢
考试人才制度
人才云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