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引领下的消费问题探析

2010-04-11 11:34任志芬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

任志芬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低碳经济引领下的消费问题探析

任志芬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选择。倡导低碳消费,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消费选择。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在低碳消费中,必须坚持适度、和谐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原则,必须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激发公众的参与和加大国际间的合作。

低碳经济;低碳消费;能源;气候变化

一、问题提出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之路,各国都在探索。一些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英国一直把控制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技术与经济作为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英国一样,日本在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是世界上节能最先进和新能源开发最领先的国家。除英国和日本外,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拉开了低碳技术开发的实施计划。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高能耗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强劲的挑战,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然而,当前经济发展中要做到“高能效、低排放”,不仅存在技术不成熟、新能源开发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还有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确定等难题。具体就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从经济发展看,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从能源结构看,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意味着中国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从产业结构看,目前第二产业是中国的经济主体,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从技术水平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革新,实现低碳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能源结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两者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空间十分有限。鉴于此,对于中国来说,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引导,倡导低碳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低碳消费的界定与本质

(一)低碳消费是对不合理消费的摒弃

当前我们正处于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的驱动力。传统“黜奢崇俭”的消费道德已逐渐远离现代人,取而代之的是“我消费,故我在”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受消费主义价值理念指引,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浪费消费等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次性消费开始占领人们的消费领域,然而,伴随一次性消费的方便、快捷的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和高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报道,我国目前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60亿吨,不仅占地5万多平方公里,而且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以及废物资源价值约300亿元。目前,我国人均年产废弃物资达400公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用品造成的,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铸就了社会的文明与繁荣,然而繁荣背后掩藏的是自然的哭泣。应该知道,环境是一件“公共物品”,你有权购买某件商品,却无权在使用这件商品时危害社会,破坏环境。

(二)低碳消费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石油探明采储量居世界第11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均低于世界人均值。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能源消费大大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且能源消费量远远大于能源供应量,自1992年起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至今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有增无减。而中国又是多煤炭少石油天然气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中国高度依赖煤炭的消费,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到75%,过度使用煤炭不仅会带来效率差,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1]。

从人均能源消费看,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是第二,而人均消费量位居第27名,为美国的15.68%,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69%。中国2005—2007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分别是1718、1874、2011千克标准煤,增长率分别为-3.16%、9.08%、7.31%。虽然略有上升,但仍远远低于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韩国。从人均碳排放量看,2003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3.2吨/人,在世界上排名第29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2004—2007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3.73吨/人上升到4.80吨/人;从2006年开始人均排放量就高于2003年世界人均排放量的平均水平,但仍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水平[2]。尽管中国在世界上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但是应该看到,中国人口基数大,碳的绝对排放量仍很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因而能源利用的环境压力较大。

从国际能源使用和环境压力看,规定发达国家减排指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到期,全球气候谈判将进入“后京都时代”。由于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受限于《京都议定书》,“后京都时代”是他们主导世界气候话语权的最佳机会,换言之,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把发展中国家都纳入“后京都时代”的全球减排框架。作为主要能源消耗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来自发达国家减排压力。中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70%还是煤炭,这样的能源结构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压力,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对于中国而言,“后京都时代”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次机遇,它引领每个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提升消费素质,提高消费质量,在生活中尽可能做到节约能源,少用或不用高碳排放消费品。

三、低碳消费中的伦理原则

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生物都需要通过相应消费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但是,人与其它动物不同,动物的消费与其活动是直接统一的,是一种本能的、生命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把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中分离开来,正是这种分离体现了消费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最为本质的需要是反映人的本质的需要,即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要求人们理性消费、健康消费,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它彰显了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为此,在实施低碳消费中应遵循适度、和谐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伦理原则。

第一,适度原则。人自立于大自然,有“应该”与“不应该”的价值标准。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消费,但人们消费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必须使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消费水平及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必须保持与资源和环境压力之间的平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在自然规范内,过度消费或者消费不足,都会导致大自然系统的功能紊乱,向无序化流动,破坏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所以,坚持适度原则,自觉抵制炫耀性、奢侈性等不良消费行为,是人类必须遵循的消费道德准则。

第二,和谐原则。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经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坚持和谐原则就是要求人们选择合理的实践活动,协调和发展人、社会、生态三者的关系,促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的。对此,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4]它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代际消费的和谐。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上一代人在消费自然资源的同时,应当考虑和尊重后一代人相应的权利和机遇,应该明白自己享用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是从后代那里转借而来的,肆意挥霍必然会导致后代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是代内消费的和谐。每个人的消费都应该量力而行,与个人的财力收入相适应。当今社会,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存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及个人消费各不相同,比如发达国家消耗着更多的物质资源,而某种资源如果过多地被某些人占用和消耗,也就意味着他人享有该资源的权利被剥夺。因此,应区别对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及个人承担起相应消费责任,确保代内消费和谐。

第三,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9年岁末,哥本哈根会议再次让世人关注到全球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和紧迫,气候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气候问题,根本上是个发展问题。改善环境,需要世界各国、民族、地区的通力合作。

然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一系列数据表明,从18世纪工业革命到1950年,在人类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总排放中,发达国家占95%;1950年到2000年间,发达国家仍占77%;今天,占世界人口22%的发达国家还在消耗70%的全球能源。即便是按照现在的承诺,2050年前美国人均排放仍是发展中国家的2.3~5.4倍[5]。因此,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与理解发展中民族—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一方面,人类所面临的既有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了发达民族—国家殖民掠夺的历史性因素;另一方面,发展中民族—国家自身有其独特的伦理要求,它们必须面对生存与发展、长远利益与当下利益的矛盾。发展中民族—国家既不能以生存否定发展,以当下否定长远,也不能以发展否定生存,以长远否定当下[6]。所以,在当今低碳经济的全球规则制定中,如果现在就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任务,显然有失公平。应该针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人均排放的差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担负起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四、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

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贯彻实施的最后年限,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带入了新一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场,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形式,低碳消费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线性消费模式。

首先,确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影响低碳消费实施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大肆消费,大量排放,大大悖逆了自然生存法则,也背离了人性的发展要求。人性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人的本质追求是全面自由发展,消费只是人本质追求过程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度消费往往会扼杀人的本质追求。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人们转变传统消费理念,把低碳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作为道德标准并以这一标准来衡量自己,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过度消费。

其次,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消费领域的变化并非自然形成的,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经过消费者不断克服长期形成的消费倾向惯性,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引导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我国仍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方面的任务,近年,刺激消费成为政府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需要明确,刺激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目的不是推动人们信奉消费主义价值观。事实表明,中国一直是负责任的消费大国,对消费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如对商品实行“生态认证”等。为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温室气体增长速度,近年,中国政府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措施,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题中之义。2007年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9月发布《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启了我国推进节能目标采取经济激励政策的先河。2009年2月由国家落后产能企业转产推动委员会等联合进行的“全国落后产能企业转产排查行动”正式启动。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1个月,中国政府首次宣布了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继哥本哈根大会闭会10天后,中国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支持。

再次,激发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是推行低碳经济,实现低碳消费的重要力量。环境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不可能依靠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消费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消费行为上。公众消费取向直接决定着厂家、企业的商品生产,因此公众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的消费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得环保信息更加透明、公开。要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

“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能倡导低碳消费,有效控制或注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低碳经济就不再遥远。

最后,加大国际间的合作。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目标,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经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通力合作。根据《2009世界能源展望》报告,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全世界的65%,因此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成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然趋势,当务之急是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国际合作、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部分发达国家无论在低碳技术的发展还是低碳发展战略法规的制定都已处于成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在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严重滞后与不足。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问题,都应本着共同坦诚面对的态度,消除彼此的隔阂与不信任。发达国家应担负起更大责任,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1]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5—28.

[2]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EB/OL].2009-05-31. http://www.cdr.org.cn/n435777/n1000855/n1000874/ n1000876/11276214.html.

[3]朱力.气候谈判倒逼 中国重置能源结构[N].中国经营报,2007-09-08(0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计红梅.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哥本哈根只是一个逗号[N].科学时报,2010-02-03(11).

[6]高兆明.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J].伦理学,2009,(3):11—14.

C91

A

1007-905X(2010)04-0118-03

2010-05-12

任志芬(1969— ),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猜你喜欢
能源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