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军,黄绍平,李 靖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探讨产学合作途径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陈意军,黄绍平,李 靖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产学合作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通过探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建立企业教学基地、教师多渠道为企业技术服务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实现校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产学合作;实践教学;双赢
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是把学习与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人才教育方式。产学合作由双方提供经费、人力、设施等资源,以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促进技术研发和效益的最大化。
产学合作的“产”一定是一个实体,它包含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企业乃至社会各个部门。“学”则是指学校与学生。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工作中学习结合起来,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工程素质获得全面提高,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产学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设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弥补研发设备、技术上的不足,为科技研发、人员与员工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并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
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和综合能力,并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特点:1.适用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 2.具备扎实的知识能力结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技术应用能力;4.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一线技术岗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是产学合作的重要环节,工程环境与实践条件建设是关键。为此,我们采取“内主外辅”的方针,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校外基地建设为核心,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的优秀企业,建设条件优良的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不但提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而且通过基地建设实现学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校外实践基地的良性循环。
学生在基地的学习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选拔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以湖南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目前已建立的产学合作基地有: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良信电器有限公司、东胜电机厂(深圳)、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株洲)、正泰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德力西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华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将采用“3+1”的培养形式,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到基地完成企业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要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提升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电气产品工艺、电气装置和电气系统制造测试、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能力培训;培养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学生达到电气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所工科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责任满足周边大中型企业对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有迫切需求。与企业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也是实现与周边资源良性互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利用优良的教师资源多渠道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一是通过产学合作基地的建设争取政府经费支持,为企业发展做技术储备;二是教师通过科研小分队的形式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三是以学校院系研究所与企业组成联合工作组攻克技术难题。如电气信息学院为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压中型电机网络群控综合测试系统”,解决了大电机型试实验数据采集分散、实验劳动强度大的难题,实现自动检测,至今已完成电机产值8亿多元的测试任务,其成果已在全国电机行业推广,并获得了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工程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工程技术水平快的速途径,是教师到企业“充电”,直接参与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为此,依据专业的特色和需要,学校应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充电”,并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开设技术讲座或作学术报告;企业技术人员和员工的培训,则采用“定单”模式,企业依据其发展,将技术人员分类分时间段进行知识更新或新技术储备。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与正泰电气集团按“定单”开设的电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设置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围绕电器产品设计开设电磁场分析、软件设计等新技术课程,提升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与湘潭电机有限公司按“定单”开设青年电机设计人员的培训,加强了设计人员的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条件,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工交替”和“3+1”形式。“学工交替”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年执行一年三学期,即2个课程教学学期、1个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利用在暑假中为时1到1个半个月在企业实习。“3+1”形式则是学生在学校完成三年课程学习后,第四年在企业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毕业设计。企业学习采用“轮岗制”和“项目制”培养方式。轮岗制: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项目制:通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开发,接受产品、装置、系统设计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训练。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3+1”的企业学习阶段中,“轮岗实习”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电机结构与制造工艺、变压器结构与制造工艺、高低压电器结构与制造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等7个方面专业知识能力的轮岗训练;“项目设计”以项目贯穿一年的学习,设置“电机电器设计与工艺训练”项目设计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接受电气产品、电气装置设计、电气系统设计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项目设计初步能力训练,获得初步的工程项目实现能力,毕业设计安排企业项目作为设计课题,使学生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按照“互惠互利、长期稳定、技术先进、综合实用”的原则,在企业建立相对稳定,功能齐全的合作基地,对学校而言,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产品生产和技术改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产业化的生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到较多的高新技术和新的科技信息,拓宽了学习的视野,在浓厚的工程社会实践氛围中,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应用的熏陶。对于企业而言,以往由于校企相互之间缺少直接沟通渠道,或大学毕业生不了解工作企业,使企业常常为招聘不到合适的工程技术人才而犯愁,也为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后频繁跳槽而影响发展而担忧,校企合作基地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到企业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有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更早地接触企业生产和工程环境的机会,企业又能零距离考察学生,这种相互了解,相互认同,为企业招聘合适的工程技术人才开拓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并缩短了大学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创造了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教学活动是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特征,产学合作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教育在“产”与“学”两个实体中,以教育为主业的学校必然占主导地位,它表现在对产学合作要求的迫切性与规则设计上。企业与学校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实施效果决定了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合作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需求是合作教育运行的基本动力。因此,学校作为产学合作教育的主体,应该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校企董事会、专家教授委员会等合作组织有效实现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开展产学合作,要认真细致进行管理机制的设计,这是决定产学合作双赢有效而顺畅的重要因素。企业与大学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目标,且校企双方在产学合作的认知上,有很多的差异。为此,产学双方在合作之前,必须充分沟通与研讨,就合作方式、管理机构、执行程序、经费开支、知识产权、设备与人身安全等进行广泛协商,产学双方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合作目标,通过良好的执行模式,进而建立学校与企业间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才能确保产学合作的成效。管理机制的落实是签定学校与企业合作协议、学生实习协议、技术服务协议、人员培养协议、实践教学经费分配协议、实习安全管理协议等。
企业实习和学习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为此,要制定严格企业实习和学习的管理与考核办法,确保企业学习阶段的质量。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对学生实行“准员工”化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校“指导教师”由学院委派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对在企业学习的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企业导师”则是聘请所在企业中有相应职称和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和项目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对学生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基本考核,可通过学生实习报告或设计作品确定,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由企业不同岗位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评价其专业工程能力,对企业教师主要评价指导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能力,评价结果作为课时酬金分配的依据。
在产学合作过程的深入阶段,校企双方开始有共同开发产品,或高校技术转让,在这些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十分重要。还有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教学、科研的相互关系,做到立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与科研开发这一根本,既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要达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的。通过企业与高校联合申请专利、校企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项目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品化。明确的技术转让责权利分配,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大大提高教师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企业合作的主动性。
[1]王陆海,等.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2]张亿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产学合作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08,(3).
[3]庄华洁,等.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On the Approach of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for Win-Wi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ollege
CHEN Yi-jun,HUANG Shao-ping,LIJ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eering,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411101,China)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cultivate technolog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s and resources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teaching base in enterprises,providing multi-channel service for enter
prises,and studying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so as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a complementary win-win result.
coppe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w in-w in
G642.45
A
1671-1181(2010)04-0093-04
2010-06-14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XJK08AXJ003);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序号294)。
陈意军(1958-),女,湖南湘潭人,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应用。
(责任编辑:宋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