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论禹之谟与湖南辛亥革命
陈丽华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521041)
禹之谟是湖南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一方面以兴实业、办学校为掩护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一系列群众运动,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黑暗统治。纵观禹之谟的革命轨迹,虽然不能说为湖南辛亥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他在辛亥革命准备阶段以不同于职业革命者的方式为推动湖南辛亥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
禹之谟;湖南;辛亥革命
湖南是辛亥革命的首应之省。在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中,有无数先烈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有些为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先辈当中,有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是职业革命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无不包含着反清革命的内容,他就是禹之谟。禹之谟是湖南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辛亥革命准备阶段为湖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根据黄兴提议,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湖南军政府举行盛大追悼会,将禹之谟安葬于岳麓山的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墓旁。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虽然之前已有学者对其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进行探讨,但并没引起世人对他的深入认识,曾经还闹出了把他的相片用做电视剧中的土匪遗照的事件。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样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先烈进行更深入的介绍和公正的评价,以慰英灵。基于此,本文拟从禹之谟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反清革命活动和对湖南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等三个层面对禹之谟与湖南辛亥革命的关系予以探析,以求证于方家。
禹之谟(1866—1907),湖南湘乡青树坪(今属双峰)人。他是湖南辛亥革命准备阶段著名的反清革命者,在被清廷杀害之前,曾写下致全国国民的遗书:“躯壳死耳,我志长存。同胞!同胞!……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心而生!”[1]43表现出强烈的反清思想。禹之谟反清革命思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
少年时期的他就是一个“不安份”的人[2]12,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而在禹之谟短暂的一生中,他同当时的革命志士一样,并非一开始就产生了革命的观念,而是沿着一条从爱国走向革命的道路行进的。
青少年时期的禹之谟目睹祖国的沦丧、民族的灾难,爱国主义油然而生,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是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诞生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而1894年由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使在江、浙一带游历的禹之谟爱国主义迅速发展,并积极投身战斗,建立了战功,“弱冠,尝游江、浙,饱览长江沿岸形胜,油然萌故国河山之感。甲午(一八九四年),清日构衅,慨然投笔从戎。……战后,以劳绩保知县”[1]5。战争结束,虽然受到清政府的奖衔,但亲历反侵略战争的禹之谟此时已经对清廷在战争中的卖国行径产生了不满,所以他既未尝以获得这种头衔而志得意满,以后又没有用这个头衔出现在任何场所中。[1]119此时的禹之谟虽然还未产生革命思想,但应该说这是他走向革命之前思想发展的较关键的一步。
甲午战后的禹之谟由于创办实业失利,回到湖南,而此时的湖南,戊戌维新运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犹对光绪皇帝寄予希望的禹之谟积极参与其中,但随着谭嗣同等人被杀,曾对清廷抱一丝希望的禹之谟陷入到深深的失望当中,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鲜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产生反清革命的思想。他曾清楚地认识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倚赖异族政府改行新法,等于与虎谋皮。”遂力倡革命救亡之说。[1]11他后来积极参加由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留学日本后,他与革命同志往来,获识孙中山先生,受了熏陶,更坚定了他献身革命的决心。[1]20同时在日本的禹之谟以敬佩的目光阅读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各国革命史,尤其服庸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林肯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进取精神,曾表示自己要“师拿破仑,学玛志尼”[1]53。对清廷的失望和对革命的认识使禹之谟此后一直以革命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毕生都未曾放弃或动摇。在其被抓后给伯母的信中也表达了为反清革命死不足惜的思想:“侄十年以来,不甘为满族之奴隶,且大声疾呼,唤世人无[毋]为奴隶,近年所唤醒而有国民志者,可万数计。宗旨甚正,程度渐高,思想甚大,牺牲其身,无所惜也”[1]31。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形成反清革命思想后的禹之谟虽然没有成为象黄兴等人一样的职业革命者,但在其诸多的行为中无不包含着反清革命的因素。
禹之谟从日本归国后,积极兴办实业、创建新式学堂,因为能干实事,所以“湘人士以禹能肩艰巨,故商会、湘学会、学生自治会,群推禹为会董、会长、干事长”[1]14。而他也以此身份为掩护,厕身于商界、工界和学界,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
禹之谟曾被一些研究者称之为爱国的、革命的民族资本家[3],但也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手工作坊主[4],不论禹之谟的阶级属性怎样,但他热衷兴办实业,并在积极兴办实业的过程中进行革命的活动。他进行的多次实业活动中无不包含革命的目的。1902年,他从日本带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回到国内,设阜湘毛巾厂于安庆,阴为革命活动机关。[1]97-981903年又在自己家乡湘潭设织布厂,取名为“湘利黔”,意寓为利于湖南民众。后禹之谟觉得湘潭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地区,不能有政治上的发展,于是他就在1903年的夏天把这个毛巾厂从湘潭迁到了长沙城内的贡院东街附近。[1]120同时也扩大了厂的规模,多招了一些艺徒。对这些艺徒禹之谟一方面亲身传授他们技术,与他们同寝食,同起坐,同工作,同商量,同谈笑,亲密恍如一家父子兄弟,毫无劳资长属的区别。[1]121另一方面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思想,他还亲自向职工学徒宣传“排满”革命,在工厂里暗地备置了许多革命书刊,供他们学习和阅读。据曾经在“湘利黔”借阅过革命书刊的彭重威回忆说:“禹之谟开办毛巾厂和工艺传习所(以后好象改为工艺学堂)的目的,是要借此作为他进行革命的掩护:一方面,是要培植这批职工生徒,以为他目前酿酿革命的助手和将来实行革命的骨干;第二方面,是利用那时分布在长沙各公立和私立学堂的湘乡学生,去联系各自的同学们,来与他取得经常的联络和团结;而第三方面,则是借毛巾厂和工艺传习所,得以厕身于长沙的工商业界,来联络和团结工商界的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1]121-122。
禹之谟厕身工商界积极进行革命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采取了两个方法:一个是教养,一个是教育。[1]103在教养方面,禹之谟主张“人各自主”、“脱离奴籍”[1]103,由此可见他强调了脱离清政府对人奴化的重要性,表明其反清革命主张。同是,为了给中国的革命培育人才,他也积极投身于创办新式学校的实际工作当中。为了发动青年,促进革命,禹之谟只顾多办学校,多收学生,任何艰难困苦,皆所不辞。[1]112他首先创办的学堂是在长沙的湘乡中学堂和师范学堂。湘乡旅省中学的学生不以湘乡籍为限,这是禹之谟极力主张的。他认为,要培养革命人才和使较多的人提高文化知识和觉悟程度,就不能只限于一些同乡,而必须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在创办湘乡中学堂的同时,他又创办了唯一学堂,收集当年因闹学潮而被经正等学堂除名的部分学生入学。唯一学堂及学生自治会,隐以革命学说鼓吹社会,而唯一学校实为湘中一革命机关云。[1]68禹之谟大力创办新学,由此带动了湖南其他各地的办学热潮,一时民立学校就好比雨后春笋一样,每一学堂都有几个积极分子与禹联系,禹成为了新学运动的核心人物。[1]112
一方面禹之谟以兴实业、办学校为革命的掩护,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加入革命组织,直接参与革命活动。早在1903年于湘潭创办织布厂时,禹之谟就常往长沙会晤黄兴,酝酿组建革命小团体华兴会。1904年2月华兴会成立后,禹之谟参与其中,并参加了是年9月长沙起义的策划。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受黄兴函托,与陈家鼎等人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并被推为主要负责人,而分会机关就设在禹之谟的湘利黔工厂。同时,他积极发展组织,推销《民报》,并常在天心阁召开工、学、商、军、警各界人士会议,发表演说,务使革命宗旨和同盟会纲领家喻户晓,印入人人之脑中。还在各茶楼酒店散发革命宣传品,“演说排满悍然不讳”[5]60。
据统计,从1905年到1906年,禹之谟利用合法身份,领导了五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主要有1904到1905年的力争粤汉铁路路权运动,1905年的反美运动,1906年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两英烈等活动。
在风雷激荡的1905年,禹之谟领导了几桩轰轰烈烈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和抵制美货运动。在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中,禹之谟身先士卒,到会演说,痛陈利害,指出:“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有此大权大利之铁路机会,商界当急取之,勿徬徨也。”同时,他号召各界人士迅速行动起来,捍卫中国主权。湖南工商各界在他的影响下,“数日间集款百余万”[1]6。1906年冬,他在狱中得知粤汉铁路又有官督商办之说的消息后,即致湖南青年学生,希望他们誓死力争自办,指出:“湘路之能否专归商办,必得学界为之援助。否则一为官办,资本无着,人皆悭而不前,势必借洋款,以数百万赎回之路权,又将去矣,且湖南与之俱亡……欲存湖南,必争路权。争路权者,商界、学界之天职,责无旁货”[1]34。
而在抵制美货运动中,禹之谟始终站在最前列,带领湖南群众声讨美帝国主义罪行。他抱着积极的态度,首先把有关反对美帝的报纸和刊物,关照商会各董事随时向各界广为宣传;其次,策动各学堂的教职员率领学生,分赴城内外集会演说,宣传“抵制美货为大清国民之天职,吾湘断不可后人”[2]54。他自始至终同广大群众站在一起,表现了很高的革命热情。在势如潮涌的群众运动中,湖南各界人士亲眼看到了禹之谟为公众利益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禹之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为长沙商会会董、湖南教育会会长和学生自治会干事长,被公认为湖南学界、工界、商界的总代表。辛亥革命的元老吴玉章曾对禹之谟的反帝爱国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湖南省有个资本家名叫禹之谟,是长沙的商会会长和教育会会长,……他就是资产阶级中反对借外债筑路的一个积极的鼓动者,在做会长时期如此,在牢里也如此,并且把反对借外债筑路作为他的遗嘱”[6]723。
除此之外,禹之谟还在1906年积极主持了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这是禹之谟等革命党人、青年学生和各界群众对清政府的一次政治大示威,是湖南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一次正面交锋。1906年春夏,陈、姚为国捐躯的消息相继传到湖南,作为同志的禹之谟悲愤交加,他尤其敬佩他们宁为国民死,决不做牛马奴隶的高贵品格。为此禹之谟召开学生会议,决定公葬两烈士于岳麓山。然而湖南官吏百般阻挠,力图破坏。禹之谟激愤地说:“求一抔土葬两烈士,于巡抚何与?是不可为,天下事尚可为耶?”[1]4为此他不顾当局的阻扰,当陈、姚灵柩相继运回长沙时,“之谟约全城万人整队送之同陵,当道及乡绅咸为侧目”,沿途各界群众踊跃加入送葬队伍,“自长沙城头望去,全山为之缟素”。[7]170同时。禹之谟还手书大幅挽联:“杀同胞是湖南,救同胞又是湖南,倘中原起义,应是湖南。烈士竟捐生,两棺得赎湖南罪,兼夷狄成汉族,奴夷狄不成汉族,痛建虏入关,已亡汉族。国民不畏死,分举能张汉族威”[1]52,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清思想。
纵观禹之谟的革命轨迹,虽然不能说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从日本归国后的他一直扎根于湖南这块土地,当一些湖南革命者逃亡他乡的时候,禹之谟成为了湖南反清革命的领袖人物。辛亥革命准备阶段,他在湖南以不同于职业革命者的方式为推动湖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湖南成为辛亥革命首应之省打下了基础。
(一)运用各种方式对湖南学生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将许多进步青年团结在自己的身边,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湖南的开展准备了众多有用人才
禹之谟通过各种途径向青年学子传播革命学说,宣传排满复汉思想。在他的启发教育下,不少青年走上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道路,成为禹之谟的得力助手。有人赞扬他在湖南教育发展史上起的作用时说,“盖湘省所以有今日之开通者,率君之力也”[1]2。
禹之谟以学校为阵地,宣传革命,组织革命,发动革命。他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隐以革命学说鼓吹社会”,他除了在学生中广泛散发《猛回头》、《狮子吼》、《革命军》、《新湖南》和《民报》等革命书刊外,还亲自“暗中宣传民族革命,鼓吹排满复汉,一般青年受他的鼓励,倾向革命的很不少”。[8]身为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的禹之谟在湖南学界威望甚隆,俨如“泰斗”,他手创的“唯一学堂”革命风气“为全省各校之冠”。在这里,他为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骨干,“其学生舒绍亮、岳翰、唐无我、刘盛诸君及成仁烟台之唐烈士,禹之子夷苍等百数十人,皆有自尊独立之风”[1]P19。以至于清吏以该校为革命机关而进行查封。同时,他还在惟一学校不设监督监学,实行民主自治。湖南光复,这个学校的学生“以受长期革命训练,是役出力人员特多。”其中宜章籍学生彭遂良曾经受禹之谟培育,加入革命组织,以后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10月参与县城光复殉难,南京政府追赠“陆军上校”。零陵籍学生唐煚1909年考入广益中学(惟一学校更名),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辈当继禹先生之志,奋发有为,不可徒读死书,以猎功名富贵。”1911年10月唐煚参与湖南光复后,赶上袁世凯派冯国璋南下攻武昌,民军告急,复随罗介夫、曾伯欣、刘钱、周歧等人组织暗杀团,挟弹北上,谋分途狙击袁世凯等清政府官员,行抵烟台,因炸弹失事,周歧和他先后班命,临死前留有绝命书,勉励同志“继续进行,对民国之前途亦宜尽忠竭力,百折不回。”[9]另外,在萍浏醴起义期间进行会党联络和领导的骨干人物魏宗铨、辛亥长沙光复中担任湖南都督的焦达峰等也是禹之谟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与禹之谟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为了发动反清起义,一般多重视发动会党和新军,而禹之谟在当时却能对学界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失时机地把大批青年学生引入革命征途,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领导和发动一系列反清革命斗争和群众运动,扩大了反清革命的影响,为湖南成为辛亥革命首应之省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准备
禹之谟虽然不是职业革命家,没有直接参与较大规模的武装反清起义,但他通过领导和发动一系列反清革命斗争和群众运动,在开通民智,树立革命反清之风等方面,以及为湖南革命力量的成长和壮大、湖南革命高潮的到来,均建立了开创性的功绩。他是继黄兴之后湖南革命运动的卓越领导者。
为了发动各界人士加入民主革命行列,禹之谟在其创办的“湘利黔”工艺传习所中,购置了各种革命书刊,不仅让工人阅读,还鼓动学生来此共同学习。他经常利用长沙天心阁召开革命会议,这种会议以学界为主,但也吸收各界进步人士参加,禹之谟说:“天心阁开会其常也,先行传知,惟恐人之不众耳,无论政界、军界、警界、工商界,皆得旁听,恨不得吾辈宗旨大义家喻户晓,印入人人之脑中”,并且希望“必开学界、军界、警界、工商界群治大会,以联感情,一洗从前陌路之弊”,各界“交互智识,调和养气,申明大义”[1]29。长沙起义先期事泄,黄兴走避上海,禹之谟不顾艰危,怀揣“我不惧死然后虏之,所以惧我之术窃,而大义或有终明之一日”的坚强信念,毅然负担起湖南民主革命运动的实际组织和领导工作。他在担任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所以才有自同盟会成立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湖南的革命运动的较快发展,“故当时民气伸张与革命暗潮四布,湘为特盛”[1]44。同时,他置身于内地广大群众之中,紧紧依靠工、商、学各界人士,特别是学界的广大师生,唤起他们的觉醒,使之转化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他不参与“革命于一人”的暗杀活动,正是基于他相信只有群策群力,才能于事业有济。在他的组织宣教影响下,很多有觉悟、有理想的一代青年成长起来,团结在他的周围,自觉接受他的组织领导,对他组织主持的各项政治活动,积极参与,革命热情十分高涨,为后来武昌起义湖南率先响应,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对于禹之谟的不幸被捕,湖南工商学界深表惋惜,认为湖南革命风气初开,“全恃禹为先导”。这并非夸张之词。禹之谟遇害后,“丁未(1907)至庚戌(1910)四年间,学界以提倡无人,渐就销沉。”[10]200当年某些革命党人鄙夷或忽视启迪民智,而禹之谟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影响甚大。
他领导的一系列群众运动,扩大了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反帝反封的重要性,为湖南辛亥革命打下了群众基础。特别是公葬陈、姚二烈士事件,在湖南影响甚大,青年毛泽东称之为可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并说:“这次毕竟将陈、姚葬好。官府也忍气吞声,莫可谁何。湖南的士气,在这个时候几如中狂发癫,激昂到了极点。”[11]庄严肃穆的葬礼成为湖南人民一次自觉的革命总动员,也是反对清廷的一次大示威。陈、姚公葬事件在禹之谟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把湖南的革命形势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当时,连军警都呆立旁观,不敢干涉,且受感动。[1]127
(三)他的牺牲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气节鼓舞了无数后来的湖南革命志士,引导了无数湖南民主革命者加入到反清革命的行列中
1906年8月,由于禹之谟的一系列反清行径,清政府以“哄堂塞署”为名将其逮捕,被捕前,有人苦劝他远走躲避即将临头的灾难,遭到他婉言谢绝,并表示:“吾辈为国家为社会死,义也,各国改革,孰不流血?吾当为前驱。”[7]170在牢中的禹之谟受尽酷刑,但他并没有被吓倒,宁愿粉身碎骨也决不屈服,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宁死不屈的精神和气节。正是他的英雄气概使清廷极其害怕,1907年2月,清政府残酷地将其杀害。禹之谟在临刑之前大声质问酷吏金蓉镜:“我要流血,为何绞之?辜负我满腔心事矣!”金蓉镜说:“尔辈素讲流血,今日偏不把你流血,何如?”禹之谟笑言:“好!好!免得赤血污坏”[1]8。接着高呼:“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1]187其壮烈之言行,是对后来革命者的无限鼓舞和鞭策。而他临刑前的遗嘱也对后来的革命志士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曾有人读后,发出在“吾人读烈士遗书,使其俟之百世而不惑,后之人亦有感奋而兴起者”[2]89的感叹。可见,禹之谟被害之后,湖南辛亥革命运动的火种不仅未能被统治者的高压手段所扑灭,反而激励了湖南民众的反清意识,特别是随着全国辛亥革命运动的不断高涨而越烧越旺,最终湖南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首应之区。禹之谟的血没有白流,它激励着无数革命党人为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创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个总体目标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斯人已逝,英名长存。辛亥革命已经过去近一百年,在这段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出生不同,思想有异,但都怀着救亡图存的理想和信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前赴后继,在所不辞。湖南人禹之谟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的发生,但在湖南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为反清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不能遗忘,革命先烈和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是激励我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的一剂良药。
[1]陈新宪,等.禹之谟史料[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成晓军.禹之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马洪林.从爱国走向革命的先驱——禹之谟[J].历史教学,1987,(12).
[4]郭世佑.禹之谟与辛亥革命志士阶级属性新论[J].求索,1991,(6).
[5]粟戡时,等.湖南反正追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吴玉章.论辛亥革命[G]∥中国近代史论文集:下.
[7]冯自由.革命逸史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转引自)田海林、王凯:禹之谟思想论略[J].史学月刊,1993,(2).
[9](转引自)禹坚白.禹之谟思想浅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1,(10).
[10]曾 杰.黄花岗与中部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1]毛泽东.早期文稿:本会总记[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1.
On Yu Zhi-mo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CHEN Li-hua
(Dept.of Ideaology and Politic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China)
Yu Zhi-mo is the famous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in Hunan.He set up industry and ran schools for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nd o rganization,on the other hand,he led a mass movement against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nd the Qing government.A s for Yu Zhi-mo'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he did not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but he paved the way for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ies to make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Yu Zhi-mo;Hunan;The 1911 Revolution
K257
A
1671-1181(2010)04-0069-05
2010-03-18
陈丽华(1977-),女,湖南沅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宋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