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湖南长沙41010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促进高职学报科学发展,关键是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用以指导高职学报的工作实践,促进高职学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近九年来的发展实际,笔者认为,以特色为中心,强化内容策划,是高职学报提升办刊质量,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出版界先驱邹韬奋先生曾经明确提出: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可见,特色是关系到一本期刊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大凡办得成功、受读者欢迎的期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否则,就会被淹没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很难生存与发展,更谈不上做大做强了。换句话说,特色是期刊的生命,是期刊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期刊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在内容和形式上彰显自己的特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这个特性决定了《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必然要突出“传媒”这一专业性特色。这也正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省内众多同类高职院校学报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放眼国内,新闻传媒类期刊有300家左右,按级别可分为国家级和省级,按属性分,主要有由大学新闻院系或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期刊和由各新闻媒体、新闻协会(或学会)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同以上两类同样主打“传媒”这一专业牌但侧重点不同的期刊相比,作为高职学报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也有自己鲜明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处正好处于本科院校新闻传媒学刊强调基础理论学术色彩与新闻业务类期刊强调业务工作指导色彩之间,形成了高职学院学报所特有的“特色中的特色”,即“专业性+应用性”。
高职院校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浓厚的实践氛围浸润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专业性+应用性”特色定位有了牢固的依托;这种“专业性+应用性”的特色定位也恰好与新闻工作自身强烈的应用操作性相契合。因此,《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传媒专业的领域内更关注从实践中来的可读性强、实用性强的稿件,兼顾学术性较强的理论文章,在内容上不断深化“专业性+应用性”特色,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色是期刊的生命,那么栏目就是期刊的骨架。期刊的特色要通过栏目的架构来支撑。因此,栏目设置是期刊内容策划中的关键环节,是期刊特色的具体体现。栏目设置必须紧紧围绕特色这个中心,牢牢把握编辑方针,对准目标读者的需求,才能吸引读者,赢得自身的发展。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办刊九年来,先后设立的20多个栏目中,除“文史哲经管”及“教育论坛”外,全部都是传媒类栏目,所发稿件的80%左右是传媒类稿件,从总体上有效地彰显了传媒专业性特色,较快较好地提升了在传媒学界与业界的影响力。
具体地说,在固定栏目中,“新闻与传播理论”栏基本保持在第一栏目的位置(如有专题策划则居第二栏),以把握住高职学报的学术性基础 ;此外,“新闻实务”、“传媒前沿”、“新媒体”、“传媒经营与广告”、“影视艺术”、“主持与播音”、“编辑与出版”等栏目均属应用研究型,全面涵盖了传媒业的各个专业方向,着力反映传媒专业范围内的应用研究成果,为本校及传媒学界与业界的应用研究服务。
“新闻”姓“新”,新闻实践具有鲜明的向“新”性。《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要体现传媒特色,就必须追赶、甚至超越新闻实践的“新”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具体到栏目设置方面,便需要根据传媒的新发展、作者研究的新领域和读者的新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围绕“专业性+应用性”这个中心做到稳中求变、与时俱进。
进入21世纪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媒领域异军突起,“博客”、“播客”、“闪客”、“印客”等新名词层出不穷,手机报、网络广播、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的媒介形式也各展所长,大显身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原有的“网络传媒”这一栏目日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步伐,因为网络媒体仅仅是新媒体中的一部分,而不可能囊括新媒体的全部。基于这种现状,学报果断地将“网络传媒”栏目用“新媒体”栏目取而代之,及时地顺应传媒发展的新趋势,较好地满足了作者研究、读者阅读的需求。类似的例子还有“传媒教育”栏目的增设。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成立新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院系,传媒教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不仅传媒专业的学生多了,而且从事传媒教育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在此形势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不断收到校内外教师关于传媒教育的来稿,其中有从理论角度阐述的,有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的;有从宏观层面论述的,有从某一门具体课程改革入手进行探讨的。为适应传媒教育的新形势,学报顺势推出了“传媒教育”这个新栏目,很快受到各大院校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作者队伍中,不仅有教授、副教授级别的高职称作者,在读博士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博士论坛”便是为新闻学及相关学科在读博士研究生们发表学术观点特辟的一个栏目。在这个栏目稳定下来后,学报投稿邮箱里经常会收到“专投博士论坛”的稿件,可见它已经得到博士作者群的认可。后来,随着我国新闻学及相关学科的繁荣,专业和研究方向日益细分,由于“博士论坛”栏目中的稿件经常出现分属不同专业方向的情况,而且博士投稿数迅速增多,所以这个栏目的设置必须进行新的调整。例如,2007年第六期“博士论坛”的三篇文章分别是《从DM广告、DM 杂志到媒介的DM 运作》、《电视剧场面的调度:时间、叙述与自由》、《博客的个人化与公共性的冲突与平衡分析》,它们分属传媒经营、影视艺术、新媒体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学报其他相关栏目的专业方向有所冲突,并且容易削弱其他栏目的“实力”。为此,经慎重考虑,只好将“博士论坛”栏目忍痛割爱,自2008年以来,博士来稿被安排到与各自所属专业方向相匹配的栏目中去。实践表明,这种调整是正确的,有效地提升了栏目设置水准,加强了特色栏目的打造,博士的论文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不断增多。这样的栏目调整促进了学报的科学发展。
学术期刊单靠形式上的花哨是难以吸引读者的。“内容为王”才是期刊编辑者应当着重致力处,一定要在内容上挖掘特色的深度、力度、广度、亮度,这才是高职学报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积极进行专题策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所谓“专题策划”,是为了产生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围绕同一主题组织一组作品推出。[1]如果把期刊内容策划看作一项系统工程的话,专题策划便是其中的重点工程。因为专题策划不但是期刊内容深度、力度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期刊独创性、吸引性的重要载体。同时,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期刊自身的学科范围和优势领域内,突出重点,抓住焦点,追踪甚至预测热点,令专题策划成为强化期刊特色的亮点和闪光点。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类期刊纷纷有选择性地组织策划专题讨论专栏,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做文章,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高职学报也不例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进一步凸显“专业性+应用性”的传媒特色,从2008年至今在专题策划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逐步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专题策划之路。
2008年,由中共湖南省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十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走向和谐》,经中央电视台十套、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成员特赴具体制作该片的湖南经济电视台,与有关创作人员进行座谈,并于 2008年第三期编发专题策划栏目——“《走向和谐》笔谈”。这次专题策划在省内传媒业界获得广泛好评,也起到了向全国更大范围内推介湖南传媒佳作的作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第一时间内推出了“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研究”专题,总结在此次地震灾害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学报于2008年第六期和2009年第一期策划了两期“学习胡锦涛‘6◦20重要讲话’”专题,邀请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负责人及本校教授撰文;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后,学报又及时开辟“北京奥运报道研究”专题,响应这一百年圆梦的盛事;2008年年底,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学报特地组织“改革开放30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梳理改革开放30年间新闻传播发展的长足进步;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经过精心策划,学报于2009年第五期隆重推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向《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覃晓光和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谢跃进约稿,展现《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与共和国同步的发展历程。
在以上所举的一系列的例子中,既有重在挖掘新闻理论内涵的“学习胡锦涛‘6◦20重要讲话’”专题,又有配合新闻实践工作的“《走向和谐》笔谈”、“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研究”专题、“北京奥运报道研究”专题,更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改革开放30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既有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的文章,又有《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经济电视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来自传媒一线的约稿,理论与实际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兼顾,实现了实用性和学术性的两翼齐飞,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赢得了全国传媒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评价。
特色是生命,栏目是骨架,一篇篇稿件则成为丰满期刊的血肉。一期刊物常常由不同作者、不同内容的多篇稿件集合而成,而相对独立的每一期刊物又相互连接构成一种期刊的全貌。要使众多原本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稿件之间产生某种有机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稿件组配工作功不可没。编辑可以根据所选稿件的内在联系或外在联系,分别组成相应的栏目,也可根据特定栏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求选配合适的稿件,从而让期刊从整体上具有一致性或协调性。这就好像用一根丝线穿起一颗颗珍珠,组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那么,这根丝线到底是什么呢?如前所述,微观一点看,稿件之间的一致性或协调性的依据是不同的栏目定位;从宏观来看,期刊的总体特色归根结底才是这根真正的“红线”。要以这根“红线”为抓手,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突出重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每期大致有10个栏目,其中包括重点栏目和一般栏目。重点栏目是每一期都必须保证办好的,如“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实务”,“新媒体”和“传媒前沿”等栏目,就是本学报着力打造的特色栏目,必须做到期期不落。除了保证每期重点栏目外,学报还确定每期必有2-3篇重点稿件,并且力争每个栏目都有一篇较有分量的稿件。就办刊实际情况而言,每个栏目都成为重头戏,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每个栏目中的每篇稿件都是高水平的好文章,一般也很难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高度重视组织重点稿件的主干文章。这种文章必须是精品,是力作。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五期,除第一个栏目“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外,以下四个栏目依次是“新闻与传播理论”、“传媒前沿”、“新闻实务”、“传媒经营与广告”。其中,重点栏目“新闻与传播理论”栏目中的五篇文章中,第一篇便是我国传媒心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中国传媒大学刘京林教授的《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综述》,这篇综述对研究网络心理的意义和目前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的几个关注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学术价值很大;第二篇、第三篇分别是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和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章,研究了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公众委托模式”的形成机制和传播理论的现象学传统,可读性比较强。“传媒前沿”、“新闻实务”、“传媒经营与广告”这三个栏目,也依次分别有两篇左右的由教授或副教授撰写的重点文章来点亮所在栏目的眉眼,有效地保证了栏目质量。
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地搞好布局协调。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一定要兼顾一般栏目和一般稿件。一般栏目往往不是每期都有,而是根据当时来稿情况具体酌定。《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五期中,除前述的五个栏目外,还有“新媒体”、“影视艺术”、“传媒教育”、“文史哲经管”等栏目来搭配。这样,九个栏目中有八个传媒类栏目,专业性一目了然;八个传媒类栏目又由专题策划“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理论性栏目“新闻与传播理论”和六个应用研究型栏目构成,其应用性与实用性不言而喻。整期的栏目布局既把握了“重点”,又照顾了“一般”,并且在“一般”的全面烘托下,“重点”之“重”越发鲜明。
稿件组配的布局合理还应注意到栏目内各篇稿件之间的关系。在重点稿件和一般稿件的搭配外,稿件内容的全面、协调同样不容忽视。仍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五期为例,“传媒前沿”栏目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新媒体事件中纸媒的新闻调度——以〈南方周末〉为例》、《广东平面媒体上香港形象的定位与变化——以香港回归十年间〈南方都市报〉和〈深圳特区报〉的新闻报道框架为例》、《〈对话〉:精英文化的对话式表达》。从研究对象看,前两篇研究的是报纸,第三篇则以电视栏目《对话》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上看,第一篇和第三篇运用的是个案分析法,第二篇则是比较研究。这样一来,身处同一栏目的各篇稿件之间既有相同处,又有差异点,读者可以从中寻求自己的需要,并将三者横向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1] 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