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模糊浅析

2010-04-10 13:38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模糊性言语语义

翁 希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自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使“模糊集”成为一个科学术语以来,就诞生了一系列模糊学的边缘学科。语言的模糊性研究以及模糊语言学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语用模糊的术语界定,产生原因以及功能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对语用模糊现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语用模糊的术语界定

“语用模糊”这个术语最早是七八十年代由利奇[1];布朗和列文森[2]提出来的。90年代,国内外的学者们对语用模糊的界定,以及与语法歧义的对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学术界对语用模糊的术语和概念一直存在争议[3]118-119。如俞东明[4]沿袭了托马斯[5]的定义:语用模糊(Vagueness)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而从Kempson[6]的Vagueness发展而来的何自然则认为语用含糊是指“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我们不但要研究看似是词汇,实际上是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hedge),还包括那些被不少人认为是“语义模糊”,而实际上是语用模糊的现象。

综观以上两派对于“语用模糊”的界定。俞认为何自然用 pragmatic vagueness,实际上是指语义模糊(vaguenes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前者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畴,而后者主要是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语用模糊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所有能引起模糊理解的话语和表达,其中包括能引起语用模糊的模糊限制语。因为,很多语用模糊的产生是由于模糊限制语(hedges)的使用导致的。Lakoff[7]指出:模糊限制语即有意把事物弄得含混不清的词语。它可以把说话的真实程度,话语内容作纠正或直观测定,对话语作间接评估,它直接影响到话语的语用结构和功能。本文认同托马斯的定义,但是他却把间接言语行为排除在语用模糊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根据语境不同,一句话可以有很多种理解。例如:

(1):Is that your motorcar?

间接言语现象是指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8]。这句话根据语境不同,可以有以下很多种理解。1)如听话人拥有的是辆旧摩托车,则其言外之意表示一种嘲讽。反之,则是表示一种赞赏。2)如果是听话人乱停车,则可能表示一种责备或警告。3)还可以表示说话人想搭便车的交际意图。俞认为语用模糊的言外之的只有一种,而言外之力可以有很多种。从而确定该句不属于语用模糊的范畴。

然而,本文认为从发话人的角度来看,在当时的情境语境下,发话人应该很清楚自己的发话动机,所以,该话语不可能存在数种言外之的。况且,因为话语存在数种言外之的,就把该话语划到语用模糊范畴之外,似乎也缺乏足够的证据。

二、语用模糊的成因

模糊语言现象是人类自然语言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根据 J.Channell[9]在 Vague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经统计,在一个医院特护病房,医生们的话语平均每小时用了150-450个模糊语。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使用模糊语言呢?Ullmann[10]把人们频繁使用模糊语言归于以下四因素:

(一)词的一般特性,他认为词的所指不是某个单一的物品,而是一类有相同成分的事物或事件的结合体。如果我们更加细致地分析鸟这个词所指代的一类事物,可以看出,有些鸟类(如知更鸟)具备非常典型的鸟的特征(会飞,可栖于树上等),而有的鸟类不具备典型的鸟的特征,如企鹅。

(二)意义不是单一的,它通常需要依靠语境来理解。例如:

(2)There is a bank over there.

根据不同的语境,“bank”可以做两种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代“河岸”或“银行”。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双方谈论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如果脱离了语境,我们将无法确定此话的含义,此言语行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非语言世界本身就是模糊的。比如,到底多高的人算是高个子?多矮的人算是矮个子呢?再比如,公元前四世纪出生的尤布利得斯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推理悖论”:麦堆是一个模糊概念,一粒麦子自然构不成一个麦堆,那么多少粒麦子才能构成一个麦堆呢?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判断的事情,数字是个精确的概念,但是麦堆却是个模糊的概念,用精确概念来衡量模糊概念自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构成了悖论。

(四)人们自身对于某些词的所指不熟悉或不确定。比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通常会用一些模糊限制语(大概,大约,上下,左右等)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但是又不太确定的思想。

对于语用模糊产生的根源,对模糊性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回答。有人认为,由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造成了人们表达的模糊,因为世界是个连续体;也有人认为,言语交际的模糊源于我们思想结构的模糊,即源于人们的认识主体;还有人认为语用模糊源于语言符号的模糊性。

然而,本文认为,语用模糊不仅源于客观世界,也源于人们的认识主体以及由于认识主体的模糊性和局限性,创造的模糊语言本身。是客观世界,认识主体和语言的模糊性三方面造就了语用模糊。

三、语用模糊的功能分析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理解成为了言语交际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门语言中的模糊语言,才能轻松自如地使用这门语言。因此,语用模糊的准确使用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顺利地进行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语用模糊在交际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作用:

(一)使说话者能谈论自己不太熟悉的话题或者避开话题。如果,说话者对于谈论的话题不太熟悉或者缺乏某一领域的专业词汇,那么,他可以借助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交际畅通。例如:

(3)A:What does your sister do?

B:She is one of those persons who look after people in the hospital.

A:So,she is a nurse?

B:Yes,that is the word I was looking for.

以上话语交际者B不熟悉“护士”这个词汇,所以,他选择了用模糊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语用上的模糊,没有影响A与B之间的交谈,反而使他们之间的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

另一方面,我们从说话者的动机来看,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时说话者会采用避开话题的语用策略,来传达其言外之力,以达到交际效果。例如:

(4)甲:你家的碗挺不错的,大概是醴陵产的吧?

乙:我家的锅比碗更好,不信你去看看。

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有可能甲乙双方都采用了左右而言它的语用策略,各有各的动机,所以模糊其词。甲乙是穷朋友,某一天,甲来拜访乙,于是乙留甲吃饭,甲吃完了一碗饭,又不好意思再添,于是含蓄地向乙发出“碗已空了”的讯息,进一步表达“请添饭”的言外之力,而乙当然也明白甲的言外之意,但是,乙也是穷得叮当响,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明没有饭了,于是也采用了同样的模糊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

(二)更好地体现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2]指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之一是,当说话者要表达一些可能伤及听话者面子的语言时,通常会选择一些模糊语言。出于面子的考虑,在某些言语交际中,用模糊语言来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和礼貌,而听话者也更加容易接受。更确切地说,语用模糊是重要的礼貌策略之一。例如:

(5)[a notice displayed in a hotel.]

Dear Guest,we have found it necessary to introduce an anti-theft alarm system on our stereos.We would therefore ask you not to disconnect this set.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在以上公告中,宾馆是想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不要偷立体声音响!然而,为了不冒犯顾客的消极面子,宾馆没有采取一种直接警告的方式,而是非常委婉地用一种模糊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意愿,既达到了交际目的,又保护了顾客的消极面子。

(三)能体现说话者的机智和幽默。我们通常会被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和笑话逗乐得合不拢嘴,其实这些幽默也绝大多数是运用了语用模糊的策略。例如:

(6)儿子:爸爸,我哪都不去,就进医院。

爸爸:你小子,人家就怕进医院,你还一个劲想进去。

“进医院”有可能是工作,也有可能是去看病。儿子用的是进医院工作的语义,而从不徇私的院长爸爸却有意岔开话题,巧妙而风趣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波西娅通过模糊日常概念(割肉必须流血)和法律概念(有权割肉但无权让人流血)的区别,救了仁爱善良的好朋友安东尼奥,并且使贪婪凶残的夏洛克的阴谋诡计终未得逞。

由此可见,语用模糊不仅是日常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它还能体现说话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要成功地掌握一门语言,培养恰当地使用和理解语用模糊的能力尤为重要。

四、结语

语用模糊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尤其是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它能帮助二语学习者或外语学习者在交际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礼貌或者灵活地运用一些交际策略;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交际者顺利地理解对方的话语,使交际顺利进行。

综观语言模糊性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一直都重语义模糊而轻语用模糊,甚至有学者认为,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指语义模糊。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语义模糊做了大量的研究,如伍铁平,石安石等。吴涌涛在《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11]中指出:“某些学者对于模糊语言的定义实际上是对模糊词的定义,模糊性的研究必须从符号,符号的所指对象和符号的使用者三方面考虑”。澳大利亚学者Burns认为,语用观点比纯粹的语义观点要合情合理一些。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因此,我们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决不能脱离语境,轻视语用模糊的研究。

另外,目前对于语用模糊的研究尚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对语用模糊术语的界定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学者们各持己见,看法尚未达成一致。第二,对于语用模糊的研究尚未深入,我们只有深入地研究了语用模糊现象的内在本质,才能更好的指导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1]Leech,G.N.Language and Tact[M].Linguistic Agency.University of Trier.1977.

[2]Brown,P and 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Esther 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张乔.模糊语义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8-119.

[4]俞东明.语法歧义与语用模糊对比研究 [J].外国语.1997,(6).

[5]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6]Kempson,R.M.Semantic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7]Lakoff,R.T.Talking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0.

[8]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69.

[9]Channell,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4.

[10]Ullmann,S.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1962

[11]吴涌涛.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 [J].外语学刊.1991,(3).

猜你喜欢
模糊性言语语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语言与语义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关于冬天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