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患者降温研究进展

2010-04-09 11:22张丽莉傅华秀张文洁郝芳
河北医药 2010年12期
关键词:癌性降温分型

张丽莉 傅华秀 张文洁 郝芳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现代医学观点 癌性发热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2]:(1)恶性肿瘤细胞的浸润造成血浆中游离原胆烷醇酮的增高而激活白细胞释放致热原或因肿瘤生长迅速而缺血缺氧引起自身组织坏死,导致机体发热;(2)有效治疗后肿瘤细胞迅速破坏溶解,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或毒性产物等引起;(3)肿瘤侵犯或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发热;(4)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免疫反应,部分肿瘤产生异位激素引起机体各种炎性反应。

1.2 中医理论[3]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多由于恶性肿瘤引起脏腑虚损或阴阳失调,痰瘀湿毒,蕴久化热所致;或因化疗后火热毒邪积聚,耗气伤阴,以阴症为多,属本虚标实之症。

2 癌性发热特点

(1)热程或短或长,有的可达数月之久,可呈间歇性;(2)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少数呈稽留热,体温 37.5~38.5℃。(3)发热时全身症状可不明显,患者有时不能或知或无明显不适。(4)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4]。(5)单纯的癌性发热常以低热为主或仅自觉身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大多正常[5]。(6)癌性发热患者多不伴有恶寒或寒战,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以下午或夜间发热为主[6]。

3 癌性发热的临床分型

3.1 祖国传统医学对癌性发热的分型方法很多 根据中医辨治原则将其分为 5型:毒热炽盛型;湿热内蕴型;肝经郁热型;阴虚发热型;瘀毒内阻型。根据临床表现,共分 4型:实热内炽型;阴虚热扰型;湿毒蕴结型;气虚发热型[7]。还有其他分型,如罗毅[8]将其分为 6型。分型方法是大多数学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施以辨证分型,没有统一标准。但多数学者认为阴虚症为多,虚实夹杂,属本虚标实之症,在临床上各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应注意鉴别,对症施治。

3.2 现代医学认为癌性发热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弛张热,少数患者有稽留热表现[9]。

4 癌性发热的诊断标准

贾英杰等[5]参照《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经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体温至少出现一次超过 37.5℃,持续时间超过 2周,体检实验室检查,放射检查缺乏感染依据,缺乏过敏机制,排除药物热等,抗生素应用 7 d,但发热、血象无变化者,作为诊断标准。临床上对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应仔细判断,以免误诊延误病情。

5 癌性发热的降温方法

5.1 癌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常用的降温方法,对降温效果的判定方法、判定标准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中医药治疗方法很多,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用口服中草药汤剂;应用中成药如痰热清注射液[10],穿琥宁注射液[11],新癀片灌肠等[12]取得一定疗效,其中关于痰热清注射液用于癌性发热的报道居多;针刺疗法如针刺大椎穴放血疗法[13];灸法[14]等都取得了明显疗效。

5.2 现代医学目前还不能完全控制癌性发热,处理相对简单,以对症处理为主。如化学药物降温,常用的有解热镇痛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物理降温方法如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

6 癌性发热降温效果判定

关于癌性发热,目前国家尚无相关疗效判定标准。张明利等[15]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中有关高热内容拟定了如下标准:(1)完全控制:治疗 10d体温恢复正常,疗程结束后经观察 2周无反复;(2)部分控制:治疗 10d体温恢复正常,疗程结束后,经观察 2周,有反复,但较治疗前为低;(3)有效:治疗 10d,发热降低 0.5~1.5℃,但未恢复正常,或疗程结束后 2周内有反复;(4)无效:治疗 10d体温未见明显变化或升高。贾英杰等[5]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用药后 24 h内体温恢复正常;(2)显效:用药后 24h体温下降,48 h体温恢复正常;(3)有效:用药后 72h体温下降至正常;(4)无效:用药后72 h体温无下降。齐元富等[4]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 1993)中有关高热、小儿外感发热内容拟定如下标准:(1)完全控制:服药 7 d体温恢复正常(腋温 37℃以下),经观察无反复,但较治疗前降低;(2)有效:服药 7 d发热降低 0.5~1.5℃,但未恢复至正常或口服药后体温有所降低,但很快升高;(3)无效:服药 7 d,体温未见明显变化或升高。到目前为止,癌性发热降温效果判定方法不一,判定标准多样。因此,在做临床观察的时候应注意标准的设定。

7 癌性发热降温中存在的问题

癌性发热发病机制复杂,患者发热热型不规则,发热时间长,临床处理多是对症治疗,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降温效果快,疗效较确定,处方简单,但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易引起消化道损伤,非淄体类消炎药还易引起大汗淋漓,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中医药的优势在于不良反应小,作用持久,停药后体温回升率低,能做到标本兼顾,兼顾其他伴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缺点是起效慢,且因处方者辨证施治准确与否直接与疗效有关。因此,往往导致疗效不确定,对发热体温较高,整体情况差的患者不利[16]。临床上影响癌性发热的因素较多,如患者体质,肿瘤性质,所患部位以及其他治疗措施等,中医药作为一种干预性因素,如何更客观地评价其治疗作用,尚需进一步探索。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热程或短或长,特别对于热程长的患者,除了忍受躯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心理有很大影响,造成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的出现,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在中医药治疗上,对于癌性发热降温没有统一的降温标准,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是当务之急,它决定了结论的可靠性,对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还需要医务工作者们不断努力。除了治疗方法上不断探索和改进,护理人员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应注重患者负性情绪的调整,充分调动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 薛维伟.癌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22-123.

2 陈凯,王庆才.癌性发热辨治.江苏中医药,2004,25:48.

3 周杰.癌性发热中医药治疗.疑难病杂志,2005,4:325.

4 齐元富,李秀荣,徐瑞荣,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 67例总结.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70.

5 贾英杰,李小江,张莹,等.中药癌热宁栓剂治疗癌性发热 3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18-319.

6 薛卡明.清热灵系列方剂治疗癌性发热 16例.湖北中医杂志,2003,25:40.

7 李勇,刘柏,陈志坚,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95-97.

8 罗毅.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2-23.

9 陈衍智,李萍萍.浅谈中西医对癌性发热的治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87-88.

10 李金臣,张明利.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 36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78-79.

11 王淑平.新癀片灌肠治疗癌性发热的观察及护理.内蒙古中医药,2007,6:30.

12 何太清.穿琥宁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 4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7:42.

13 胡佳娜,董惠娟.大椎穴放血治疗肝癌癌性发热.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5:417.

14 张金莲,李莎莎,罗文华,等.灸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江西中医药,2008,1:59.

15 张明利,尹慧,李士瑾,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 3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35.

16 陆宁,郭勇,阮善明.癌性发热中西医治疗模式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86.

猜你喜欢
癌性降温分型
动物降温有妙招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页岩气开发降温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读一读吧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