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江
(河北省滦南县中医院耳鼻喉科,河北 滦南 063500)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鼻涕、鼻塞为特征,迁延日久,常导致鼻黏膜苍白水肿,伴嗅觉减退或消失,鼻甲肥大、息肉样变及鼻息肉产生。2004-02—2009-02,笔者采用鼻敏汤配合斑蝥粉印堂穴外贴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28例,并与特非那丁治疗 12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 256例均为本院耳鼻喉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128例,男 70例,女 58例;年龄 21~68岁,平均 34岁;病程 1~11年,平均 4年。对照组 128例,男 66例,女 62例;年龄 19~ 70岁,平均 35岁;病程 1~10年,平均 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记分条件: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 3个以上)、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 3个主要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量累计超过 6个月,每日发病时间累计 >0.5 h;病程至少 1年。②记分标准: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 1分,共 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一种为(++)或(++)以上,特异性 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内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记 2分,共 4分;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和(或)鼻黏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得1分。得分 6~8分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见《中医耳鼻喉科学》,辨证为肺气虚寒型,或兼脾气虚和肾阳不足[2]。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中药内服 予鼻敏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牡丹皮 30g,白芷 10 g,辛夷 10 g,苍耳子 10g,防风 10 g,川芎 10g,薄荷 10 g,桔梗 10 g,甘草 9 g。兼脾气虚加白术10 g、陈皮 10 g、砂仁 10 g;兼肾阳不足加附子 10 g、乌药10 g、小茴香 10 g。日 1剂,水煎取汁 300mL分早、晚 2次服。
1.3.1.2 中药外贴 斑蝥炒酥,研细备用。取 2 cm×2 cm医用胶布 1块,用剪刀剪开黄豆大小圆洞,圆孔对准印堂穴(额部,两眉头连线中点),粘贴胶布。在圆洞暴露皮肤处放少许斑蝥粉,加盖胶布固定。晚贴早揭,穴位上出现水疱,疱不破可自行吸收,疱破则做局部消毒处理。皮肤恢复正常后再贴下 1次。使用本品时药粉不可进入眼内,若有严重反应者,疼痛剧烈时可除去斑蝥粉。
1.3.2 对照组 予特非那丁(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10980124)60mg,每日 2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 15 d为 1个疗程,2个疗程后停药。
治疗 5 d后进行疗效分析。
1.4 病情分级标准
1.4.1 症状分级标准 喷嚏每次连续 3~9个,每日擤鼻次数≤4次,偶有鼻堵,间断鼻痒,计 1分;喷嚏每次连续10~14个,每日擤鼻次数 5~9次,鼻堵呈间歇性,鼻痒有蚁行感但可忍受,计 2分;喷嚏每次连续≥16个,每日擤鼻次数≥10次,鼻堵严重,几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痒有蚁行感难以忍受,计 3分[1]。
1.4.2 体征分级标准 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计 1分;下鼻甲与鼻中甲(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计 2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计 3分[1]。
1.5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总和,改善率 =(治疗前总分 -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100%。显效:改善率≥51%;有效:改善率 50%~21%;无效:改善率≤20%[1]。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疗组 128例,显效 74例 (57.8%),有效 43例(33.6%),无效 11例(8.6%),总有效率 91.4%。对照组128例,显效 59例(46.1%),有效 39例(30.5%),无效30例(23.4%),总有效率 76.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认为肺气虚寒为发病的内因。《圣济总录》中指出“肺腑感寒,寒气上达”,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侵袭,邪壅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停聚,鼻窍阻塞可发鼻鼽。《张氏医通°卷八》谓:“鼻鼽,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疏风清肺……”则不拘于脏器虚寒之说,以祛风散寒为治疗大法,并提出“以通为补”的治则[3]。自拟鼻敏汤方中重用黄芪扶正固本,益气升阳,实为固表,配以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寒;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此谓补中有散,散中有补。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辛散宣通肺气;牡丹皮、川芎行血活血开郁,载药上行,宣开肺气;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全方轻清升散,通补并用,为益气、祛风解表、宣肺利窍的有效方剂。斑蝥亦辛烈之品,攻毒散结,外用引赤发疱,直接作用于印堂穴,能疏风通鼻窍,主治喷嚏频频,鼻流清涕,不辨香臭诸症[4]。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属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虽治疗方法多样,但临床疗效不佳,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现代免疫学研究表明,川芎有明显抗变态反应作用[3];防风、辛夷有拮抗IgE抗体和组织胺等变态反应介质作用[3];辛夷能减少肥大细胞释放过量的组织胺而降低变态反应,其望春花提取物能有效改善豚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减轻鼻黏膜病理性改变[5,6];甘草可降低 IgE水平[7];黄芪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类、胆碱、亚油酸等,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8],Th1和Th2细胞在数量上处于相对平衡,才使鼻黏膜维持正常的免疫状态,且黄芪、甘草能激发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而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影响白细胞的移行和分布,抑制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强患者抗炎及抗缺氧能力[9];桔梗具有抗炎、免疫增强作用[10];牡丹皮具有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牡丹皮总苷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特征,应用单味牡丹皮煎水服,治高血压病、变态反应性鼻炎[11]。自拟鼻敏汤配合斑蝥粉印堂穴外贴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变态反应状态,疗效稳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 王德鉴.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8.
[3] 鹿道温.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1,165.
[4]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35.
[5] 李运涛,孙雪琴,狄景霞,等.苍耳子散在鼻内镜术后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25.
[6] 徐群英,董淳,洪俊荣.辛夷提取物对变应性鼻炎、P物质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3):14-16.
[7] 王海红.益气固表祛风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 4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3):20-22.
[8] 高秀芬,满宜刚.黄芪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30(1):68-69.
[9] 叶新水.丹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 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3(4):467.
[10] 万德光.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28,528,529.
[11] 刘光瑞,刘少林.中国民间中草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