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梅 乔新梅 李爱国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内三科,河南 焦作 454000)
癌症疼痛多为癌症患者后期表现,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这些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疼痛治疗的目的是持续、有效的消除疼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1]。2005-01—2008-12,我们运用华蟾素配合消炎痛栓治疗癌症疼痛 30例,并与美施康定口服或吗啡肌肉注射、可待因片口服治疗 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 60例均为本院内三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30例,男 21例,女 9例;年龄 43~90岁,平均 64岁;病程 1个月 ~3年;其中多发骨转移癌 1例,肺癌 10例(小细胞肺癌 3例,非小细胞肺癌 7例),膀胱癌2例,胆囊癌 2例,食管癌 5例,胃癌 4例,肝癌 3例,恶性淋巴瘤 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1例。对照组 30例,男 22例,女 8例;年龄 45~ 86岁,平均 62岁;病程 1个月 ~3年;其中肺癌 9例(小细胞肺癌 2例,非小细胞肺癌 7例),胆囊癌 1例,食管癌 6例,胃癌 5例,肝癌 4例,卵巢癌 1例,乳腺癌 2例,恶性淋巴瘤 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1]。疼痛分级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所选病例均为 3级(重度)[2]。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华蟾素注射液(安徽金蟾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4020273)20m L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消炎痛栓(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42021462)0.1 g,塞入肛门内 2 cm,每日 1~2次。
1.3.2 对照组 美施康定(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10980062)30~60mg,每日 2次口服;或吗啡(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沈阳第一制药厂,国药准字H 21022436)10mg,每 3~4 h 1次肌肉注射,可待因片(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63020056)30mg,每日 3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 7 d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显效:0级,无疼痛;有效:疼痛减轻,由 3级降为 2级或 1级;无效:疼痛无改善[1,2]。
治疗组 30例,显效 21例,有效 6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90.00%;对照组 30例,显效 20例,有效 6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8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3]。根据疼痛与癌症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将癌症患者的疼痛分为 4类:①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②与癌症相关的疼痛;③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痛;④与癌症无关的疼痛,如患者原来就有的痛风和关节炎[4]。对于①、②2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抗肿瘤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疼痛缓解,而对③、④2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则需要进行止痛和其他有关的辅助治疗[4]。
癌症属中医学积聚、噎膈、乳岩、瘿瘤等范畴,其形成是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客邪留滞,致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内蕴,相互搏结而成肿块,脉络不通而致疼痛,即“痛则不通”。治疗上采用理气活血化瘀、祛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止痛等方法,使气血流畅,脉络调和,疼痛消失。
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问题,有效的止痛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十分重要。目前世界癌症患者中 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但通过比较简单的方法即三阶梯止痛方法即可使 80%的患者疼痛得到缓解[1]。但对 3级疼痛者使用中枢镇痛类药物,副作用大,有些患者不易接受。我们应用华蟾素配合消炎痛栓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疼痛消失或减轻,避免了中枢镇痛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精神错乱及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
华蟾素注射液是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消炎痛栓属非类固醇消炎解热镇痛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调节体温中枢,起消炎、镇痛、解热作用。虽口服片剂不良反应多,但栓剂不良反应少。华蟾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少数患者有局部刺激疼痛,放慢液体速度即可缓解。2种药物在应用时注意参照药物使用说明,有禁忌者不可使用。二者联合运用使有效率明显提高,故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癌症疼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S].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4,16-17,4-5.
[2]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123-125.
[3]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5.
[4]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