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绵绵
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性研究
吴绵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涵化和播化中形成自身的文化圈;中国文学艺术受中国文化的浸润和熏染,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学艺术走向也受到中国文化和民族感情的制约。民族性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民族的差异性是本,外来先进文化思想是固土强本的养分。
民族性;文学艺术;繁荣;根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战争、迁徙和交往中不断涵化和播化,形成文化圈。中国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的浸润和熏染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很难一下子改变。因此,要繁荣中国文学艺术,首先要坚持继承传统突出民族性,其次再谈吸收、融合先进的文化思想和先进的创作技巧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是保证中国文学艺术永恒生命力的法宝。
1.中国文化在涵化中形成富有东方特色的汉文化。文化涵化,是文化传播以后出现的一种现象。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某一地区后,势必引起这一地区原有文化的抵制,两种文化在经过激烈的冲突斗争后,双方的结构都不能维持原有的状态,在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出现了一个边界模糊、交叉渗透的局面,最后经由全社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调整,一种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新文化被结合出来。一个完整的“涵化”过程必须经历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更新四个大的阶段。从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来看,大的文化涵化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佛教的传入。印度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到魏晋时期形成一定的势力,开始与中国的原有文化(儒家和道教)发生激烈的碰撞,双方在冲突斗争的过程中相互汲取对方的内容和形式;到唐代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佛教开始“中国化”;最后在两宋时期形成了儒、道、释兼容的理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新的代表。第二次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的东来,开始了两种文化的接触,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文化伴随着外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一起闯进中国,中国人民一方面强烈地反抗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和有用的东西来改造自己原有的中国文化。这次文化冲击比前一次更为激烈,除了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之外,还有西方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意识形态多方面多层次不断地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连吃(麦当劳)、穿(西装)、起(汽车)、居(洋楼)都全方位地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现在,这种传播、冲突、融合和更新还在不断地交替进行中,迄今中华民族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洋务运动是个开端,五四运动是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是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建设一个全新中华民族文化重要阶段。
2.中国文化在播化中形成文化圈。文化的传承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本质有其一致性: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条件,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尽管分布在互不联系的各个地区,也可能创造出相似的文化。但人类的创造发明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与模仿相比,创造发明要困难得多。而且,人类的各种交往、迁徙移动、战争掠夺等又是经常发生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播化的现象。如果说进化强调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时间序列,那么播化则指出了文化传承演变的空间转移。中华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迁移、战争的融合中起了文化播化的作用,并形成东亚文化圈。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都可以说属于东亚文化圈的范围。这种文化圈是经历几千年文明史交融而凝聚成的,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解体的。它们在宗教信仰、民族思维、民族习俗、以及观念、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构,很难一下子改变。中国文化作为这个文化圈的“母文化”,至今还一直在发挥着播化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的华侨在东南亚一带自觉和不自觉、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履行着播化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与世界各国的频繁交往,东西方文化也不断地交融着,中国民族文化的播化功能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在中国文化这片沃土的滋养下,中国文学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它既体现了世界艺术的共同性,也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
1.中国文学艺术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而独立存在。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圈”,并在涵化中发展而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中国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可能脱离中国文化而独立存在。比如《广陵散》《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都是古名曲,它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广陵散》是根据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谱写的琴曲;《梅花三弄》据说是东晋桓伊为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吹奏的笛曲,后改为琴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作谱成的琴曲;而《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曰《浔阳夜月》,根据白居易诗作《琵琶行》谱成的,到了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琵琶曲《浔阳夜月》(又名《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揉合了张若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霓裳羽衣舞》的音乐是唐明皇部分地吸收了《婆罗门曲》创制的,属于唐代音乐、舞蹈、诗歌三结合的大型乐舞大曲形式,又是法曲。中国的文学形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别是中国的书法、国画和武术,它们都是根植于中国文化这肥沃的土壤中而成长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中国文化巨大的“文化圈”制约中国文学艺术的走向。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使中国文化形成巨大的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又制约着中国文学艺术的走向,虽然有外来文化的渗透,但它必须经历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和文化更新四个阶段,而且每次更新必须经历剧烈的阵痛才能分娩,这个从母体分娩的婴儿,不可能摆脱母体的血缘关系,它的本质还是民族文化。五胡之乱以及元、清外族统治华夏,都无法改变中国母文化,相反却逐渐被中原文化所融合。同世界其他古老民族文化比较,在中国境内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持续性与统一性。这种特点在许多方面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易变革的弱点。中国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照样也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同时也形成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惰性。就象毛泽东说,“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民族性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史形成的特质,在炎黄子孙潜意识中根深蒂固。近现代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有过抗争、阵痛、吸纳与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内核、中国特色的文化大观,从最近欧美出现的“中国文化热”,就可以看出,民族特色强的中国文学艺术西方人是认同,甚至是喜欢的。
1.民族性是中国特色现代文学艺术的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经历无数次“涵化”,除了汉代引入的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元代蒙古人的铁蹄已不见踪迹,清代女真人入主中原近300年也只不过留下几件旗袍;只有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渗透,还在影响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但文化思想主流还是华夏文化—道、释融合的中国文化。科学和民主是最受中国人青睐的西方文化思想,但经过历史的检验,特别是“二战”以后人们的反思,普遍认为科学也是把双刃剑,必须要“人文”来保驾护航。同时,国人也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明白这个道理。
中国的文学艺术就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艺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艺术是树干与枝叶的关系,民族性是根。没有根怎能枝繁叶茂?毛泽东说:“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现在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搞,听凭人选择。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大家也可以见见世面。但是在中国艺术中硬搬西洋的东西,中国人就不欢迎。” 毛泽东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全面地概括我们对外国文艺的态度,也总结向外国人学习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认为要“占有,挑选”,主张“拿来”。 因此,正像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说的:西化“不但不能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的主体精神,相反却只能成为滋长民族自卑感的温床。”
2.把握民族的差异性是中国特色现代文学艺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本。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因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且每个民族的文化又都具有与别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某些特点。这是各个民族文化间存在差异现象,这差异现象就是文化的的特异性,它是人们具体地认识和研究每个不同文化的出发点。文化也有普同性,人类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文化上也必然有普同性。文化的普同性不是人们所关心的现象,差异性才是人们所关注的,如同样是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同样是写字,中国人用毛笔,外国人用羽毛;同样用来装东西,中国人用瓷罐,外国人用玻璃瓶。这就是差异性。外国人欣赏的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差异性,中国武术、民乐在欧美刮起中国风,进一步证明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的巨大艺术魅力。就是中国老百姓也喜欢民族性的东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李金发,他的诗中国人很少有人读懂它、欣赏它;倒是鲁迅、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一些作家的民族性很强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
3.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思想是现代文学艺术固土强本的清泉和养分。由于近代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爆发,孕育了先进的文化思想,由于清王朝的腐败、保守和闭关,使得近代的中国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在生死存亡之秋,中国掀起了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念一直冲击着中国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泥沙俱下,该如何面对?我们的态度是不能因噎废食,还是按照毛泽东说的,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当然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会有阵痛,会有斗争,我们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去衡量是非和善恶,对振兴中华民族有利的,我们就吸收,如西洋音乐、油画、芭蕾舞、现代派文学先进的创作理念、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等都是我们要吸收的,对丰富我国民族文化有好处;对那些腐朽的西方文化思想,我们一定要拒之国门之外。中国经过儒、道、释融合后的理学和心学已不适应现代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思想,所以把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吸收、融合,然后更新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思想,是目前最明智的选择,是民族文化思想固土强本的最有效措施。
1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
2本社编:中国文化三百题[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3-7,14
3本社编:古代艺术三百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516-519,569
4鲁迅:鲁迅文集·拿来主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6:168
5孙绍振: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ResearchonNationalCharacteristicsRootoftheprosperityofLiteratureandArt
Wu Mianmian
China’s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during which it forms its own cultural circle. China’s Literature and art, greatly cultivated and influenced by China’s Culture, have specific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o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China is determined by China’s culture and its National sentiment. The article claims tha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root of Literature and art. On the basi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foundation while advanced cultur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re the complementat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iterature and art; Prosperity; root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杨永清 蔡雪岚)
吴绵绵 ,副教授,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研究方向:比较文学。邮政编码:362000
1672-6758(2010)02-0105-2
I2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