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减贫的实证分析
——基于昭通市贫困山区的调查

2010-12-08 11:55严佩升刘珊珊
关键词:贫困山区劳动力云南

严佩升 刘珊珊

云南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减贫的实证分析
——基于昭通市贫困山区的调查

严佩升 刘珊珊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日益普遍,贫困地区也不例外。利用对云南昭通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调查资料,分析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的关系。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从总体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率、缓解人文贫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缓解贫困

一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目前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西部省份,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3个。2006年底,全省有贫困人口67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8%,贫困发生率为18.8%。其中: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28.8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41.5万人;云南在全省123个县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贫困人口数为1523万人,比国家统计局同期统计数据高出96%(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07》整理计算而得)。

为进一步分析欠发达地区贫困的成因,探究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山区的影响,特别是在缓解贫困中的多重作用,本文以云南省昭通市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5个村为对象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调查村属云岭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其共同特征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当地农民不仅收入水平低下,而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都十分缺乏。调查样本户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户情况

注:①本文所说的流动劳动力,专指农村劳动力外出在乡镇以上行政区就业,且年流动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

②调查村具体隶属情况:南甸村——大关县天星镇,里底村——大关县悦乐镇,木杆村——大关县木杆镇,高山村镇雄县乌峰镇,联合村——镇雄县花山镇。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有效样本199个,其中有劳动力流动的农户135户,无劳动力流动户64户。调查涉及总人口937人。若以人均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693元的水平计算,样本中贫困人口占226人,贫困发生率为24.13%,远高于2007年云南省17%的贫困发生率水平。可见调查村农户收入水平十分低下,贫困发生率高且劳动力流动比率较大,对课题研究具有典型的佐证意义。

二 样本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和人均资源的相对不足是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人均拥有的生产资料如耕地面积等明显偏低,必然使劳动力外出流动以缓解农村较为紧张的人地关系,根据一些专家的测算,1997年云南及云南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情况如表2所示。而云南的73个贫困县中昭通市就占了10个,样本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必然降低人均耕地面积。因此,从“推—拉”理论来看,正是大量的过剩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的限制构成了样本村劳动力流动的强大推力。

表2 1997年云南及云南贫困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情况

资料来源:陈琳,《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版,第214页。

2.从“成本—收益”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农民收入下降,种地无利可图,迁移的成本降低,比较利益驱动农民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样本村所在的大关县1992年、1995年和1999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6.1元、49.1元和46.7元,1999年的增长率由1995年的6.51%下降到1.30%。这组数据显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概要 2000》整理计算而得)。

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追求更好的收入向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城镇或其它地区流动,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云南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别自1994年开始就超出了4.0 (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00》整理计算而得)。

4.社会地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方面等的差别,也是城镇或高收入地区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拉”力。样本村所在的昭通市截至2006年底,全市卫生部门有各类卫生机构214个,全市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0.92人,低于全国3.31人和全省2.58人的平均水平。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为0.98张,低于全国2.4张和全省2.3张的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小学教师数仅47.99人,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样本村地区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确还很落后[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概要 2000》整理计算而得]。

三 劳动力流动对缓解贫困的影响

1.劳动力流动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

(1)家庭情况。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其首要动机就是增加家庭的收入。表3列出了有劳动力流动和无劳动力流动家庭特征及收入状况的比较。从总体上看,有劳动力流动家庭的禀赋条件更加优越,如家庭中最高受教育年限,有劳动力流动家庭7.4年,无劳动力流动家庭5.5年;家庭中劳动力的个数,有劳动力流动家庭3.1人,而无劳动力流动家庭2.8人。

(2)收入差距。

从农户收入及其构成,更能反映两者的差异,见表3。从收入看,有劳动力流动家庭的人均收入为1562.80元,没有劳动力流动家庭的人均收入为921.63元,前者是后者的1.7倍;从收入构成看,在有劳动力流动农户中,农业收入、打工收入和非农收入分别为414.14元、1044.47元和105.49元,对总收入的贡献度分别为26.50%、66.83%和6.75%,在无劳动力流动户中,其收入主要由农业收入和本地非农收入构成,分别是652.24元和269.36元,对总收入的贡献度分别为70.77%和29.23%。由此可见,有劳动力流动家庭的人均收入要显著高于无劳动力流动家庭。

2.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

一般认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劳动力迁移以 及营养与健康投入等途径而获得。本文主要从流动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及其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分析。

(1)对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农民到比较发达的地区打工,不仅赚到了票子,而且在发达地区打工做事,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改变了较落后的观念,学到了先进的技术,获得了大量信息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本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最大的收获有31.41%认为“能开阔眼界”,有34.53%认为“能挣钱”,有5.21%认为“能学到一技之长”。这反映出流动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对缓解人文贫困有着积极的影响。

(2)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表4显示,无劳动力流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开支为12.42%,而有劳动力流动户用于子女上学的费用占了总频数 19.21%,仅次于家庭日常开支项居第二位。由此可见流动收入可增加子女的教育投资。

表3 有劳动力流动家庭和无劳动力流动家庭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户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表4 有、无劳动力流动户收入分配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户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劳动力流动也会给子女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因父母不在家而厌学、逃学、中途辍学的比比皆是。他们成人后的素质让人担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流动的劳动力大多处于适婚和生育年龄,又流动性大,现有的计划生育管理办法难以奏效,他们中一些人的生育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又因为许多孩子没有户口,沦为“黑人”,成为新一代文盲滋生的土壤。

3.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取决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这三个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劳动力数量,促进了土地集中,大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外出劳动力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到了54.39%,多数家庭中年轻男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外出,父母或者妻子在家务农。由于劳动力外出导致的农业劳动力配制的这种变化,一方面缓解了尖锐的人地矛盾,因从事农业的实际人口减少,直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由于外出劳动力以年轻人为主,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和女性化趋势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障碍。

(2)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以劳动者素质提高为前提。其中包括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要有开拓进取精神,树立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经营现代农业、驾驭市场农业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农业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势必会促进他们更新观念,学到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打工”赚得的钱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资金,这就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条件。

(3)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贫困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当赖以生存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无法承受超负荷的人口压力时,劳动力流动成为摆脱原有生态约束的一种新选择。调查资料显示,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减轻了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于生态恶化导致的贫困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村一直存在挖野生天麻的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人数的增加减少了,一些农民也开始有了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农民外出“务工”时,都是将自己的土地交由别人耕种和看管,而不是交给集体。接收委托的人只会关心每年的收成,而不会关心对土地的保养、施肥。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肥田沃地变得贫瘠。

四 结论

本文利用丰富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云南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的关系。着重研究了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缓解贫困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流动劳动力收入正成为生活在云南贫困山区农村的人们摆脱贫困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和降低农村人口绝对贫困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有逐渐强化的趋势。

第二,剩余劳动力流动给劳动者自身素质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比如,劳动力外出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长技术和才干、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此外,流动人口的流动收入对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体现在可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体现在年轻的父母外出务工可能导致新一代文盲的滋生,从而引起贫困的“代际传递”。

第三,劳动力流动对农业本身的影响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减少了附着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数量,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积极意义。

总之,剩余劳动力在外流后对家庭的贫困状态有积极的影响,因而成为缓解贫困的基本动力。但要降低贫困发生率,彻底消除贫困,仅仅依靠输出剩余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使山区农民各得其业,各有所养。

1.张永丽 王文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J].人口与经济,2008年5月

2.张思军 吴仁明: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1月

3.徐莉:贫困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J].理论视野,1999年3月

4.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5.吴国宝:中国劳务输出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6.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概要200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9月

7.李剑文:加快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步伐探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5月

8.都阳 朴之水:劳动力迁移收入与贫困变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5月

9.熊思远 王文兵:云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2月

10.都阳 朴之水:迁移与减贫[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4月

11.《云南统计年鉴》2007年本[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OnMobilityofRuralSurplusLaborForceandPovertyAlleviationinthePoorMountainAreasinYunnanProvince

Yan Peisheng Liu Shanshan

It is increasingly universal that rural surplus work force move from the rural areas to the urban area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bility of labor force an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 The study is based on some data from the government-aid poverty alleviation scheme in Zhao Tong distric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findings indicates that the mobility of labor force has improved the poverty situation in poor areas. It has remarkabl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crease of the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it decreased the absolute poverty rate while alleviating the poverty . The mobility has promot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impacts that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 mobi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ClassNo.:F323.6DocumentMark:A

孙丽萍 宋瑞斌)

严佩升,硕士,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邮政编码:650031

1672-6758(2010)02-0076-3

F323.6

A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劳动力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云南邀您来“吸氧”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