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平
基于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武术教育内容的重构
李安平
当代高校武术教育过程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将文化与武技相融合,并将传统武术教学升华为一种“授技育人”的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授真正的“人文体育”精神,才是对它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武术教育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时只重视武技的教学,使得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武术技能训练而忽略了武术的精髓——武德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在武术中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这是武术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许多学生能说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历史,却不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及文化的理解更是武术运动所无法比拟的,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武术教育的一种缺失,笔者认为:在武术教学中,只有将文化与武技相融合,将我国武术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融入到教学中将传统武术教学升华为一种“授技育人”的武术教育,才是对它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弘扬,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显突出,进入体育竞赛项目,又使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强。然而,从广义上讲,武术并不是体育能够涵盖的;从它的功能来说,也不局限于体育。在认识武术时,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技能或人体运动,还应该认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程中,它不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礼仪、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形态的深刻影响。“内外兼修”言简意骇地反映了武术的文化属性,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技能技术层次,也超越了以体能形态为主的西方竞技体育。深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浸染,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亦把武德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一种体现。
首先,练武与修身的统一,即练武不仅是为掌握技击技术或娱乐,更要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练武即修身,习练武术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次,尚武崇德表现在以道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拳谚有云:“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把品德修养列为习武之先决条件,武术家应以崇高品德制约武术行为,指导用武之目的。再次,尚武崇德还表现在伦理思想与武术技艺的融合与统一。武德修养不仅事关自身学得武艺的精髓真谛、修炼道德品质,而且也是社会的要求和约束。作为观念形态的武德直接渗入具体的技术与应用中,武德则成为武术的灵魂,而武德修养的高低还决定所练就的技艺水平的高低。
由图可以看出(图1),在武术的文化体系中,武术的技术体系属于表层,是武术运动的形态;而武术的文化内涵属于内层,是武术运动的文化形态;通过教育传承这个桥梁联系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武术。
图1 武术三层认识
1.对武术教育概念的再认识。从不同时期对武术的理解,基本有这样几点提法:一是具有技击功能;二是健身强体功能,其运动形式为套路和格斗;三是注重内外兼修;四是属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根据以上提法,我们可以对武术教育重新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等为运动形式,讲究 “武德”,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这其中,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育的目标大多偏重于学生对武术的技术与技能的掌握,这导致武术教学多乏味,少情趣,而殊不知武术中还有许多体育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体系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武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其文化精蕴所在。因此,结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 武术课程的目标可以重新定义为:使学生了解武术类运动文化特点,传承民族文化;掌握基本的防身自卫知识和技能;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运用武术类运动方法进行强身健体指导的体育教育人才。其中,“掌握基本的防身自卫知识和技能”需要“科学”;“了解武术类文化特点,传承民族文化”需要“人文”;“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运用武术类运动方法进行强身健体指导的体育教育人才”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技皆佳”的武术人才。
武术课程作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理念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将单纯的“武术”上升为“武术教育”,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承,树立“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理念,深层次挖掘武术文化内涵,发挥武德在育人中的作用,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1.树立“以人为本”武术教育思想的依据。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把个体的人培养成能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的社会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主体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即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机器。然而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只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人文关怀的现象,出现了例如清华大学的刘海洋和曾经震惊全国教育界的“马家爵案”。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过去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过于偏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离开了人的培养,教育不仅丧失了其本质特征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它的社会价值也必然成为空谈。只有当人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重视,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才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正是基于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之一,把“使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内涵体现在:人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在人的交往与活动中展开,人在教育交往与活动中成长和发育;人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武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自武术诞生之日即影响着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深入到武术文化的表层及内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是他们首先是人,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所在,这应该是教育活动的起点。武术教育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协调发展的。“以人为本”是习武之人对“和平、理性、和谐”理念的追求,既包括人际之间的,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内。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生活的权利,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的利益,培养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道德观念。“以人为本”的高校武术教育要求作为武术载体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单纯的武术教学,只能使人单纯获得技术,是一个生物的人,而在技术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教育,那么就使其成为完整的人。武术文化视人体生命为一个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并将人作为整体来看待和训练。认为形是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是指内在的、心理的内容。所以只有倡导能够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理念,才能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
2.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武术教育的新理念。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专业院校的全面推进, 作为体育院校课程之一的武术教育,其教学思想、内容、模式的改革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具备了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直接性的特点,同时又体现出传承文化、教化人心、健体防身、观赏娱乐、陶冶情操等多种价值功能,而武术教育应追随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根本上调节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协调发展的,牢固树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 的武术教学改革思想,把修炼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武术技能传习作为育人的“载体”。
3.深层次挖掘武术文化内涵,发挥武德在育人中的作用。中国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既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又不能忘掉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单单从技术层面入手,应从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层面,揭示华夏武术的无穷的文化魅力,以充实武术运动的理论基础。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武德是武术的思想精髓。传承武德教育思想在现代武术教育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推动武术开展,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树立健身强体振兴民族的习武目的,进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武术教育始终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面对强势的西方奥林匹克文化冲击, 武术教育为高校体育教育中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笔者认为,武术要真正地走向世界, 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在武术教育中我们不应该单纯的把武术简单地仅仅作为一种技术, 而要在教育上传播武术文化, 因此, 高校武术教师应以积极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加以挖掘、继承和发扬,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主渠道,在当代武术教育的体系中体现出它的文化的内涵以及给予它更加完善的诠释,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道德教化功能。
1.邱丕相 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23
2.肖峰:从科学走向人文:三种模式的比较[J].科学技术哲学,1999(3):6
3.邱丕相等: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17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ReconstructionoftheChineseMartialArtsEducationBasedontheInheritanceofTraditionalCulture
Li Anping
For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one of weak links is the edu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Chinese Wushu has become on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 Only when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changing them into a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can the inheritance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e carried out .
Chinese martial arts ; cultural inheritanc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ClassNo.:B807DocumentMark:A
张景凯 宋瑞斌)
福建省仰恩大学校级课题资助项目(YEU2008(A038)
李安平,讲师,福建省仰恩大学体育教研部,福建·泉州。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邮政编码:262014
1672-6758(2010)02-0153-2
B8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