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超越
——论《战车上的乘客》的主题*

2010-04-07 11:55孙秀娜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黑尔希姆怀特

孙秀娜

(衡水学院外语系,河北 衡水 053000)

苦难与超越
——论《战车上的乘客》的主题*

孙秀娜

(衡水学院外语系,河北 衡水 053000)

澳大利亚作家怀特的代表作之一《战车上的乘客》讽刺性极强,四位主人公各有“疯癫之处”,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经历苦难、寻求超越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苦难;超越;领悟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文坛巨匠。他的作品将笔触直指人的灵魂,揭露人内心深处的彷徨困惑,开创了澳大利亚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他的笔下多是性情乖戾、荒诞不经的社会异邦人。苦难与超越成为他多部作品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在《战车上的乘客》中则表现得最为典型。

在作品中,怀特以悉尼郊外一个名叫萨斯帕里拉地区为背景,精心塑造了游离于社会之外、性情怪异的四位主人公——黑尔、希姆尔法勃、戈德博尔德、杜博,以此真实展现现代人所遭遇的心理上、情感上的苦痛折磨。

一、四位主人公遭遇的苦难

1.黑尔小姐生于一个扭曲的家庭:父亲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对自己的女儿冷若冰霜,而且黑尔生来丑陋,这让她的父母心烦透顶。黑尔自幼遭遇的来自至亲的残忍伤害直接导致了她成年后孤独疯狂的生活状态。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她所感受到的是惶恐不安、手足无措。这长期的压抑最终使她精神失常。

2.希姆尔法勃是作者最浓墨重彩的一人物,他三次欲履行其救世主之职却未能如愿以偿。第一次是在二战期间。他的妻子始终不渝地视他为犹太教的弥赛亚,而他却未能挽救她在纳粹大捕杀中身亡的厄运。第二次是在纳粹集中营,他亲自目睹犹太人所遭受的非人蹂躏,为自己无法解救同胞之难而更加自责。第三次是在澳大利亚,他遭遇了以他的工友为代表的一帮小人物的迫害。这一闹剧将他的苦难推到顶峰,也使他彻底意识到他不可能是弥赛亚的化身,因为他甚至连自己也拯救不了。

3.戈德博尔德太太,这位小说中刻画的大好人也未能摆脱苦难的枷锁。她的丈夫终日沉溺于酒色中,而她却从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承受,希望借此挽救他的沉沦。她宽广的胸怀、超人的忍耐力与丈夫的罪恶本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情感上永远无法缩短与丈夫的心灵差距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

4.杜博,作为一名土著画家,承受了一种只有艺术家才能体会的心灵苦楚。他的画、艺术是他与自己灵魂交谈的工具,是描绘一种不可言说的幻觉手段,所以他的画犹如他的另一自我,应该是永远秘而不宣的。然而他对外展现了他的作品,正是暴露了他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正是背叛了他创造的另一自我,从而导致了他的肉体与精神的分裂。

这四位主人公尽管出身、种族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悲惨遭遇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所遭遇的苦难绝非肉体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困苦、心灵上的挣扎,而且他们苦难的根源都在于灵魂的分离,灵魂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分离。从作者对这四位人物的精心刻画尤其是对于内心世界苦难淋漓尽致的描绘中,可见苦难主题在这部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要体现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在痛苦中探寻人生的真谛,超越自我,因此超越的主题更是重中之重。

二、苦难的过程也是超越的过程

1.拥抱自然

这一点在黑尔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以其真诚的爱心和奇特的方式保护着宅院的一切生灵。她与后院的鸽子交谈,变得水乳交融。她与蛇沟通,取得充分了解,她已成为自然的积极参与者。她最终悟出了上帝的意义——上帝无所不在,甚至“每片树叶”都是上帝神圣的化身。黑尔热情地融入自然正说明了她已在心灵深处与上帝合二为一,完全超越了人世苦难。

2.仁爱

戈德尔博德太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基督徒形象——仁爱善良。她对黑尔体贴入微,还曾给杜博擦嘴里喷出的血。平时,她也照顾希姆尔法勃的衣食起居。尤其是他在病入膏肓时,又是她和孩子们主动将他抬到自己家,全面护理。她无私地关爱着这些被社会冷落遗弃的人就像爱上帝一样。她无以伦比的爱心让她最终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在她的晚年,她竟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记忆犹新,而且能惊人地将它们完整地串联在一起。她所建造的忘记大厦暗示了她似乎拥有了艺术家们所独具的洞察人类生活、超脱精神束缚的能力。她对于生活的深深体悟也正说明了她已成为真正的生活中的艺术家。

3.谦卑

希姆尔法勃自小就被尊为犹太教圣贤,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财色名利的向往开始动摇他神圣的信仰。尤其是他对母亲邀请的一位衣衫褴褛的穷染工心生厌恶,说明了他心高气傲的罪恶。与圣教背道而驰让他身心不安,痛苦万分。在极度的苦难中,他体悟到必须寻回信仰、随顺圣教,方能拯救自己,而谦卑则是洗刷心灵罪恶的最佳妙方。在他的婚礼上,他曾嫌弃的那位染工又神秘地出现了。而这一次希姆尔法勃真诚地拥抱了这位卑微的人,第一次在谦卑中实现了自我升华。在他移居澳洲后,他真正意识到谦卑的必要性,毅然放弃了教授地位,在自行车灯厂做工。但他与日俱增的谦卑感及他身为犹太人的特殊身份激怒了这里的小人。当他们满怀仇恨地将他吊挂在树上打骂时,他毫无怨言,谦卑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承认自己永远不可能是救世主。在他弥留之际,他聆听到了上帝的声音,感到心境平和了,感到在他心中上帝与他同在。

4.献身艺术

杜博创造了一生最强有力的作品《战车》。在这幅画中,杜博画了一辆战车和车上的四位乘客:戈德尔博德太太被画成第一个圣母玛利亚,代表了神圣的母爱与仁慈;黑尔被画成另一位玛利亚,代表着热爱生灵的本能;希姆尔法勃自然被画成最为尊贵的犹太救世主;他将自己的头画成一种旋转的光谱,蕴涵着无限的创造力。这幅画在整部小说中对深化超越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者在《战车上的乘客》中展现的苦难与超越主题有着发人深省的社会现实意义。小说描写的虽是当代澳大利亚社会,却影射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正如四位主人公一样,现代人无不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在尽情享受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虚与迷惘。作者着意塑造的这四位人物都是世俗人眼里彻底的失败者,但却是他心目中真正的精神胜利者。因此怀特也借这四位主人公,从反面向世人昭示:物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永无止境地追求物欲只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与自己更加地格格不入。只有放弃一切物欲,自觉承受苦难,方可拯救自己;而畏惧苦难,想方设法逃避苦难的人将失去赎罪的良机,不可避免地遭遇自我毁灭的厄运。

[1]胡文仲.澳大利亚文学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3]唐正秋.澳大利亚文学评论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4]叶胜年.帕·怀特评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I106.4

A

1008-469X(2010)04-0017-02

2010-04-09

孙秀娜(1979-),女,河北衡水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黑尔希姆怀特
并列金牌 友谊长存
了不起的作家:E.B.怀特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请允许我也为祖国做点贡献
请允许我也为祖国做点贡献
德里克·怀特
阿富汗副总统因病去世
一切
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