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波, 陶 佳, 张 锐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新模式
杨小波, 陶 佳, 张 锐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文章通过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新模式必要性和迫切性的研究,阐述了模式的核心理念,并探讨了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新模式的主要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育的主动性;营造双向互动的教育环境,增强教育的交互性;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性,确保教育实效性;建立一支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确保教育的素质性。
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及师生观念变化对高校提出的时代要求[1],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转变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模式,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为此,拟就构建以人为本双向互动模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是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特别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多样性的因素影响,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中,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都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样既能充分肯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能力。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一改传统模式强制性的、填鸭式的输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新理念[2]。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能很好的处理灌输与接受的关系,使灌输与接受都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下进行。把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把受教育者的需要与教育者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必须转变片面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效应的观念,注重教育的长效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就是要树立起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通过教育者创造条件,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的主体,从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生教育提供了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经过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逐渐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原本并不充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增加了教育压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逐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思维敏捷,表现自我。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上追求民主平等,个性突出,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对传统说教式、强压式的教育越来越反感甚至是排斥。二是追求时尚,自控力差。大学生正处于过渡时期,思想感情、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没有完全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控力差。三是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激增,就业压力日渐严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实用化。高校学生的这些思想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结构模式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它的构建主要基于以下4个方面:
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3种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这一目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强化以人为本观念,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服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听取学生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尊重意识。个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较高层次,满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行为个体,具有强烈的人格独立意识,又要求民主平等的愿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脱掉说教者的外衣,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成才愿望。对学生考研、入党等成才愿望,辅导员应结合实际给予正确引导。第三,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新世纪新阶段,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彰显其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是情感意识。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沟通和融合,做到爱动其心,情到理通,在动之以情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营造双向互动的教育环境,需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
一是要构建双向互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在教育中以互动教育为主旋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形成一个和谐自主的氛围,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教育者与被教育两者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和谐教育环境,从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在思想上产生共振,提高教育效率,增强教育效果。
二是要用好信息网络载体,营造开放、平等、高效的空间和环境,使双向互动式教育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教育也在高校学生当中逐渐兴起。相比之下,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如开大会、听报告,就显得枯燥乏味,教育效果自然不佳。而通过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收集、积累、传播教育内容上的及时性、互动性、生动性优势,可以分别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个侧面设置可选择性的内容。例如,通过在网上开设领导信箱、心理诊所、共青团论坛等,引导学生讲问题、亮思想、提建议,帮助学生找答案、解困惑、受教育。
三要开辟互教共育途径。建立团体成员互助互教机制,发挥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途径在集体融合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家长、社会开放日活动,使三方加强沟通,使学生经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坚持把教育拓展和渗透到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点滴养成中,与搞好文化启迪结合起来,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的不同,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得到发挥。建立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实现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艺得到展示,身心得到调整,成才愿望得到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排解、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马加爵事件,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消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
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导向、激励和保证作用,既要入乎其内、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又要出乎其外、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意志形成与人格完善。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个性发展与促进全面发展的关系。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很可能是一种畸形的个性发展,要在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中,确保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结构模式的推行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其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条件,营造氛围,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强化其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新时代的需求,建设和保持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1] 宋继革.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社科纵横,2009(1):133-134.
[2] 张炳生,檀杉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哲学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0(1):80-84.
[3] 谢加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融合与协调——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61-63.
On building new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based on human-oriented theory
Y ANG Xiao-bo,TAO Jia,ZHANG R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1)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human-oriented theor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re idea of the mode,discusses the main construction metohds of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means to fully respect students’main status,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 of education;construct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education enviornment,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interactivity;concern with the unity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establish an advanc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eam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diathesis education.
human-oriented the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idirectional interactive mode
G 641
A
1008-6927(2010)03-0416-04
2010-04-16
杨小波(1980-),男,助教,河北乐亭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 锐(1980-)男,讲师,河北阜城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编辑:潘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