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旭
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 赵 旭
近年来,文科大学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文科大学生;就业率;综合技能
自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其中以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最为严峻。对于目前文科生就业的尴尬局面,教育部门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方可应对就业难题。
毕业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地找到工作,与其在校时所学专业有直接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与时俱进,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好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却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改变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每年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学的专业派不上用场,特别是一些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聘去学校教学,在其他的工作机会面前毫无优势可言。针对这种情况,文科专业可以适当增加或改进专业课程设置,例如中文系可以增加类似文秘、管理等专业;外语系可以增设类似翻译实践、外经贸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与此同时,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可以适当地改进和删减,从而整合师资,节约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
高校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将相近专业合并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文、理、工、商、法、医、农等学科有更大的空间相互渗透,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中文系的课程,中文系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法学院的课程,法学院的学生也可以选修外语专业的课程,这样,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转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会避免以往的由于专业限制而导致的就业面窄的情况,提高就业率。
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学校必须主动了解就业市场,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准确定位,全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多数是采用灌输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个人能力和考试分数没有直接关系,以至于“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应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有效使用讨论法、演讲法、辩论法、案例法、模拟训练法等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开放式、讨论式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并将平时表现纳入考试分数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促使下,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查阅资料,以便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学校可以鼓励和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如一些社团:文体俱乐部、足球协会等。例如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当地的一些中小学进行帮教助教,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同时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目前好多高校的毕业实习由于毕业生人数过多,操作起来有困难,因此都采用自由实习的方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有的甚至不实习,使得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高校应该多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见习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毕业设计等环节的重视,加大对毕业实习的监管和指导,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是毕业前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文科学生的科研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整个的论文准备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过程,并且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网络资源使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重视论文质量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促使学生的理论和应用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方向,就成了就业指导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了。
目前一些高校针对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就业指导,但往往都是在学生毕业前夕开展的一些“临时抱佛脚”性质的就业辅导,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就业指导应该被列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从新生一入校就要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促使他们关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逐步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对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了由家长和老师来决定自己的一切事情,可能他们还从未想过要自己设计未来,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切实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在心理上逐步独立起来。
就业问题不仅仅只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还关系到院系、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学校的就业率如果长期低下,势必会影响其招生数量。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而要实现就业指导的多样化则需要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回母校来介绍创业经验,或者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签订实践协议,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就业”的意义,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从而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文科生的就业难还来源自于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将择业范围死死锁定在“铁饭碗”、“有养老保险”等机关事业单位,而家长的守旧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认为只有考“在编”、“公务员”才是学生的正确出路,这样就造就了一批“赋闲在家”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狭隘的就业观念是就业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往往应聘时只盯住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除此之外别的工作他们做不了,这样就会限制他们的就业范围。因此学生应该确定一个合理的择业策略,淡化专业观念,以就业为基本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的社会需求。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尽早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就业意识,一改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多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免在毕业时面对就业压力感到措手不及。
因此,面对目前的就业难题,文科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在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与此同时,学校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努力为学生的择业和创业营造氛围,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出合格的有用大学生。目前,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各大高校已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成列入教学计划,相信此举可以更好地帮助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1]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7,(5):120-123.
[2]杜海林.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58-60.
[3]何娟,祝惠,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6):48-49.
[4]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J].高职高专教育,2003,(10):37-38.
[5]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职业指导,2004,(21):65-66.
赵 旭/齐鲁师范学院外语系
(责任编辑:刘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