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案编制的繁复倾向与修正

2010-04-05 21:12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陈炳飞
地理教学 2010年19期
关键词:学案习题栏目

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陈炳飞

“学案导学”强调“以学论教、以学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及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受到许多学校和老师的推崇,多种形式的“学案导学” 教学法便应运而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偏离“学案导学”初衷的现象,“高耗繁复”便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教学用时上看,目前的“学案导学”可分为三类:①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②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③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这种方法在当前的教学中使用最多。“学案导学”强调“先学后教”,有些教师便增设了预习环节,但同时仍保留了传统教学中繁琐的课堂讲解和大量的课后作业,一节课前后夹击,大量侵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如果所有学科都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会不堪重负,显然,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教学方法。

体现在学案文本上,有些老师编制的学案篇幅冗长、内容繁杂、表述晦涩、习题繁复,导致学生进行机械、重复、枯燥、繁重的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把握好两个字。一个是“精”,力求精准、合理地指明学习方向,呈现重点内容,启迪学生思维,渗透学法指导;一个是“简”,尽量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组织学案,大刀阔斧地削减其中所有冗繁之处,使学生对学案的内容和意图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高质量地达成学习目标。

一、目标定位:从繁全、笼统走向实在、明确

学习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能发生的预期变化,它往往决定着学案内容的选择,影响着学生自学活动的方向和效率,目前许多学案的学习目标存在着繁全、笼统的现象,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表现一,目标维度盲目求全。有些教师在每个课时学案中都列出许多条三维目标,有些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过于牵强,而且相同目标反复出现在不同课时的学案中,导致目标条目繁多、内容空洞。

表现二,定位方法偏离方向。有的教师不是依据课程标准定位学习目标,而是本末倒置,从多个版本的教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推测学习目标,导致目标过细、过多、重复、超标,甚至出现方向偏差。

表现三,目标表述过于笼统。有些学习目标陈述含糊不清,未能明确说明“需掌握的内容、应达到的程度、应采用的方法”,令学生不知所云,加重了学生研读、理解的负担。

运用上述方法编制出来的学习目标“大而空、全而虚”,许多学生因其难以理解、无法落实,在使用学案时干脆跳过学习目标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使学习目标成了摆设。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编制出方向准确、实在可行、简洁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要适量设置目标。教师在设置课时学习目标时,既要兼顾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思维、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又要适度、合理把握目标的“量”,突出本课时的重点目标,确保设置的每一条目标都是本课时必须的,而且是多数学生能够达成的。在确立技能和情感目标时,教师要着眼整个高中地理学习阶段统筹安排、分散设置,不可贪多,不要幻想在一节课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更不能强行“嫁接”情感目标。

二要分层设置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以课程标准中对应的“标准”(最低要求)为基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课时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层次。由于这些目标是学生自行选定的,多切实可行,不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

三要准确阐明目标。美国课程专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认为,陈述行为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方面,教师在编制学习目标时,要准确、完整地阐明这四个要素,如说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时,用“学会”就不如用“了解、理解、掌握”来得具体、明确,进而使学生对本节课该“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了如指掌。

二、存在形式:从教学案混编走向学案独立

有些学校和教师提倡教学案一体化,编成集教案、学案、资料、练习于一体,师生人手一份的教学文本,它在教师手中是教案,在学生手中是学案,看似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但是,教案侧重分析教师“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学案则重点说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两者虽然最终目标一致,但在具体内容、叙述角度、表述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混编的教学案势必包含师、生双方都要了解的内容,往往环节繁多、内容庞杂、次序混乱,还迫使学生耗时费力地阅读一些专业而晦涩的、教师“教”的细节。还有些教学案中很难见到学生自学的影子,通篇都是教师的言行步骤,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教案,更加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只有透彻理解学案与教案的功能差异,让学案单独出现,才能为学案“瘦身”,使学案的内容更精练、形式更简明、条理更清晰、引导更明确,进而减轻学生使用和完成学案的负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因此,教师要设法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学案,引导轻松领会“导”的意图,快速进入“学”的程序。

实际操作时,备课组教师可以先通过分工主备、集体讨论和二次完善,编成“教案”供教师使用;然后,由主备课教师将学案分离出来,再通过集体讨论和优化完善,形成凝练、实用的“学案”供学生使用,其内容是学生应该了解、而不是教师想教的内容,方式是学生最喜欢、而不是教师习惯的方式,方法是利于学生“学”、而不是便于教师“教”的方法。

三、栏目设置:从繁多、划一走向简省、灵活

当前地理学案中设置的栏目既多且乱,诸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课前预习(包含挖空填空、难点探索、尝试练习等)、课堂研讨(包含思路点拨、学法指导、重难点解析、课堂活动、典型例题分析、变式训练等)、课堂小结(建构体系)、延伸拓展、课后练习等等,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多。有的学校专门制订了学案的格式,对每份学案必须具备的栏目做出统一要求;有些教师刻意追求学案形式的完整,编制的学案中各种步骤和栏目一应俱全。结果导致学案的栏目繁多、结构臃肿、内容重复,误导学生进行一些繁琐、混乱、低效的无意义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要本着简省、务实、灵活的原则设计学案的结构,关注学案环节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设置每个栏目前,都思考“该栏目有无必要、能否取消?不同栏目能否合并、次序可否改变?”等等,进而删减所有冗余的栏目,摒弃一切不必要的形式,追求简明、清晰、流畅的教学脉络。

其一,宏观确定少量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地理学习规律,以便于学生轻松开展自主学习为原则,确立少量必须具备的核心环节,如新授课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课前预习、课堂研讨、体系构建等。

其二,灵活设置课时的学案栏目。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课型、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核心环节下灵活设置具体的栏目,这些具体的栏目要针对特定的学习需要,且便于操作,不同课时可以有所区别、不必强求整齐划一。这样的学案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有效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

四、学习内容:从繁复、零散走向精简、系统

学习内容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学什么”是教学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学案呈现的学习内容应突出重点知识和规律性知识,能体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可惜的是,有些老师对地理本质性知识理解不透彻,只能看到零零碎碎的知识表象,有些老师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仍然以为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多多益善,他们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味地做“加法”,结果,学案呈现的知识庞杂、零散且多重复,导致有些简单知识复杂化,重点内容边缘化,结构体系散乱化,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简单叠加。有些教师将其它版本的、自己经验中的相关知识,不经选择和加工地简单添加进来、罗列出来。其中,有些来自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形异神同”,出现内容重复;有些源于教师经验的知识“繁难偏旧”,导致要求超标。这种粗放堆砌的知识“拼盘”千头万绪、层次混乱,致使学案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二是机械重复。由于学案栏目过多,而一节课中核心知识点有限,有些教师便在不同栏目中反复、机械地呈现相同一知识点,例如:我们经常会在有些学案的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后巩固,甚至在“重难点解析”中,多次看到一些非重点、难点知识,而且它们出现的形式基本一样,结果导致学案冗长、雷同、无趣,毫无主次之分。

三是繁琐表达。有些教师编制学案时,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一条一条详尽地罗列出来,常常大段摘录教材、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原话,甚至大篇复制教材中的案例、活动、阅读材料等,内容繁长、雷同,了无新意;在解析重、难点知识时,有的学案用生僻的新名词解释新概念,要求学生先去弄懂这些新名词的含义,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显然,繁多的学习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重复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的无效劳动,晦涩的学习内容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这些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学,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地筛选、提炼、整合和条理化。

其一,科学取舍学习内容。教师要从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版本教材形式各异的知识表象中,提炼出共同的本质性知识,并排除自己已有经验的干扰,坚决“清洗”重复的、繁旧的、超标的内容。

其二,精巧处理选定的内容。一要整合、整理。将联系紧密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删减冗余的表达,使知识条目变少、变精;再通过条理化地整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二要避“实”就“虚”。尽量不将知识直白、详细地写“实”,而是点到即止,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和领悟新知。例如:不用冗长的原话表述知识,而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来提示、简明直观的图表来类比、印象深刻的经验来触发、切中要害的设问来启发,进而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再如:不用繁琐的文字详尽地描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是用一目了然的知识纲要来贯穿、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这些方式精练简明,既能缩短学案的长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又能减少教师主观想法和教材现成知识对学生学习时间、内容和思路的限制,促成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多元化的理解。

其三,合理把握不同内容的权重。教师要准确定位不同学习内容的作用和地位,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在不同栏目中变换形式多次出现,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体验、归纳和运用;对于次要的和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应控制其出现在学案中的次数。进而突出重点知识的核心地位,发挥学案正确的导向作用。

五、作业要求:从繁重、单调走向精练、多样

教师不合理的作业设置是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将作业等同于传统形式的习题,在学案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后巩固练习中布置大量习题,甚至将学案变成了习题集。这种充斥了大量习题的学案指向于知识与应试,有可能暂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但过多的习题迫使学生进行繁重的、机械的、无效的重复训练,使许多学生“畏案如虎”,他们运用学案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都是草草地做题,根本不会、也无暇顾及学案的其它内容,使学案丧失了应有的导学功能。因此,教师要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取代单调的习题训练,并合理把握习题的量度、难度和梯度,使学案作业真正促使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本着“效率第一”的原则组织学案教学。其一,对内容简单的课时,教师尽量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让学生在学案引导和教师启发下,当堂自学、当堂交流、当堂完成例题、当堂梳理知识体系。其二,在多数课时中,教师力求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课前,让学生在学案指导下“先学”,课堂上,启发学生交流“先学”的成果,探讨“先学”的疑问,力争完成所有学习任务,课后不再布置作业。其三、对少数重难点知识密集的课时,可以用“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导学释疑、课后反思练习”的方式组织教学,但课后练习要“少而精”。这样,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的自习课和课余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和需求进行“自助餐”式的自主学习。

其次,在“大作业观”指导下统筹规划作业。学案作业包含学案中所有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如课前和课中的活动、讨论、设问、画图等作业形式,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学生通过“先学”已经探索、解决了一些问题,并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得到加强,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学习新知的时间,使学生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课后不必再布置大量的训练习题。因此,教师要树立“大作业观”,在课前预习和课堂研讨阶段,精心设置、统筹安排形式多样的作业,精减课后作业,杜绝陈旧、雷同的习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真正突出作业“导”的功能,减少“练”的成分。

再次,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精选巧编习题。对学案中必需的少量习题,教师既要基于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编具有学科性(突出地理理性知识、体现地理思想和方法)、针对性和典型性(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性和综合性(在少量题目中融合多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核心概念)的题目;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创新设计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点的习题。例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并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将自主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突出操作类、实践类作业,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与绘图、制作模型、观测、调查、考察、实验等活动,兴趣盎然的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设置与现实生活情景密切相关的习题,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编制灵活开放的习题,鼓励学生多向思考、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习题具有代表性,只需少量设置即可,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这些习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能减少学生解题时的心理压力。

猜你喜欢
学案习题栏目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关于栏目的要求
乡愁导学案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