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

2010-04-05 10:26陈智慧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校园文化校园

◎陈智慧

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

◎陈智慧

当今高校流行音乐的强势文化特征对大学生必然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探讨流行音乐的价值与导向,亟待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流行音乐的非主流意识特征与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对悖离,迫切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它的审美和教育价值,并积极探寻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主题方向和原则。只有如此,流行音乐的文化强势才能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并进而转化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效动能。

强势文化 流行音乐 校园文化 价值

流行音乐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一种无法抵挡的文化产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美感,而几乎人手一台MP3或手机的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受众群,流行音乐对他们必将产生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映射出人们的精神世界,探讨流行音乐的价值,把握高校流行音乐的导向,亟待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

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乐”;果戈里归纳:“音乐激起灵魂的激情与骚动”;冼星海感慨:“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贝多芬呐喊:“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正是这种特有的艺术魅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与音乐之间难以割断的情缘。流行音乐是一个舶来品,一开始是作为圣歌的区别概念出现的。神所用的诗歌是圣乐或圣诗,而在社会上只供一般人消闲的吟唱为流行歌曲,情爱题材在流行歌曲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今流行歌曲一般也包括了摇滚歌曲。河南大学王思琦从整体上对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存在提出了新的概念界定: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其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产品的生产和运作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制作与传播手段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在文化行为方式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在观念上和表现内容上主要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主要为青少年亚文化群以及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并以这一社会文化群的思想感情为主要表达内容的、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群主要是指都市化条件下以生理年龄原因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心理、角色及其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青少年群体。①大学时期是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过渡期,也是成年人的准备期,所以大学生和一般青少年一样,有着自身的生活观念与美学价值观念,存在着与制度性文化不同的独特文化。而流行音乐作为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带有显著的亚文化特征,为青少年群体所接受,它是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标志,是青少年亚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它与大学生存在着文化层面的必然联系。当今的流行音乐在高等院校内呈现了极大的强势文化特征,其现实的原因首先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从观念和表现内容来讲,流行音乐具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感情细腻、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而且,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T.W.阿多诺还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从文化行为方式上来讲,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有的清新明快,有的低沉哀怨、缠绵婉转,其音域较窄,很容易传唱,再加上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所以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娱乐方式。其次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和一般的青少年不同,他们有着更多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但在远离父母的集体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又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而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恰恰以其浓烈的时代气息、直露明了的词意以及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最能引起他们情感的交融和共鸣。最后是因为当今流行音乐突出的商品性特征。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此外,它还加强了与网络、Flash动画的结合,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抗拒的。

二、高校流行音乐的价值

“从流行音乐普遍存在的意义上讲,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文化意识的载体,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它更多地强调感官剌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游戏功能,相应地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②流行音乐的非主流意识特征导致了学界对它主流价值意义的普遍淡视,而更多的是讨论它对感性生活的娱乐作用。但是流行音乐普遍存在的市场事实告诉我们,不能以同样的视角把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提并论,因为强势文化特征使得它对社会生活产生作用的现实性和广泛性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据此而来的问题关键只是对于它的广泛而现实的作用我们要如何进行有益的梳理和掌控,而这也正是在高校的特定环境中全面研讨和把握它的艺术价值的根本所在。

(一)审美和教育价值

喧嚣的音乐使人浮躁,清馨的音乐让人高雅;阴郁的音乐使人沉闷,活泼的音乐让人乐观;媚俗的音乐使人颓废,激昂的音乐教人奋进。流行音乐虽然与高雅音乐、古典音乐有所不同,但它的艺术审美价值也是绝不可否认的。当今的校园,作为大众文化现实表征之一的流行音乐已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地位,但由于它一味地捕捉大众所欣赏并流行的趣味,于是音乐的宣传教育功能演变为商业娱乐的目的,整个音乐沉浸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消费神话当中,那原本沉重的理性和崇高的审美趣味也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世俗化的当代审美文化。而且,触手可及的网络歌曲虽然反映了当今青年思想的反叛性、揭露性、幽默性和思考性的特征,却同时也传递和放大了某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林林总总,这些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才都是不利的,籍此,坚持流行音乐的艺术审美性和它的社会现实性,更多地关注流行音乐的审美和教育价值,就必然成为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维度。

(二)情感和娱乐价值

一般而言,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的情感需要,体现的是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流行音乐经常表现的是属于亚文化层的爱情主题、成长主题、灰色人生主题等,在一些流行音乐(例如摇滚乐)中,甚至会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宜提倡的反文化势态。那些崇高、奉献以及理性这类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社会本位价值追求,不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价值定位。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和思想上还不够成熟,情感生活和思想状况经常是非理智性的,流行音乐贴近青少年生活、感情细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亚文化特点,使得它很容易成为大学生情感的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依托或者宣泄对象,成为大学生排解生活压力、摆脱精神空虚、反思自我人生的通常性文化诉求。再加上流行音乐自身特有的大众性艺术魅力,尤其是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所以又必然地成为了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文化娱乐途径和方式。

(三)文化和环境价值

文化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生活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当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产物潮涌校园的时候,一批格调新颖、张扬个性、肯定自我的流行歌曲曾振荡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但更多的流行音乐使他们从新奇、迷惘走向追随和模仿。到了90年代,流行的“金曲”虽层出不穷,但浅白、直露、庸俗和低级趣味在有的歌中被宣泄得肆无忌惮。这些精神垃圾使校园的空气变得混浊起来,冲击着一颗颗审美心理还不够成熟的心灵,成为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重要因素。鱼龙混杂的流行音乐对当今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挑战,同时其深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艺术形式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教育资源和途径。积极甄别和大力推介符合时代主题、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流行音乐,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思维和认知价值

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③。美国斯佩里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人的右脑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这都是它的功能,它和左脑的逻辑性思维不一样,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行音乐凭借其大众娱乐性文化的特性最容易引起大学生对它的关注和兴趣,自然将对大学生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此外,如今的流行音乐不仅拥有了各种不同极具吸引力的大众形式,而且还带来了各种不同层次和新鲜的文化视角,而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的群体,作为一种诱人的非主流文化大餐,流行音乐汇集在高校校园,就必然从情感、思维乃至于价值观上影响着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自我认知和理想的追求。

审美和教育价值、情感和娱乐价值、文化和环境价值、思维和认知价值共同构成当代高校流行音乐艺术的价值系统,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其核心是高等教育语境下审美和教育价值,这也是我们研究高校流行音乐的文化强势及其利用的根本所在。流行音乐的情感和娱乐价值虽然奠定了自身的文化强势基础,但它为大学生带来的只能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不能深入到被作用人的内心和灵魂,而流行音乐的文化和环境价值虽然从根本上体现了它的社会意义,同样也只是我们居于宏观文化视角的结论,它的意义也是外在的,文化和环境价值的意义本质上还是在于它能为目的性的审美和教育行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高校流行音乐的思维和认知价值则主要是从提升受众群体的智能素质和自我认识水平而言,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必然的要求,是流行音乐审美和教育价值的物质性延伸。

三、高校流行音乐的教育

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知识的学习时期,知识修养还不丰富、全面,为避免流行音乐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高校进行流行音乐的教育就非常必要,而基于对流行音乐价值的讨论,如果要充分发挥它对大学生的有益作用,我们就必须积极把握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导向和原则,只有这样,高校流行音乐的文化强势才能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并进而转化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效动能。

(一)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

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但校园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当前社会音乐生活中既活跃又混乱的局面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在校园中反映出来,为避免和改变校园里流行音乐中不良作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就必须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净化社会环境,坚持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体的主流社会意识导向,尽可能地提高流行音乐主流健康意识的份额,改变目前好歌匮乏、坏歌泛滥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自身必须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高度来审视校园流行音乐,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思想性,促使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也正是他们从容应对一切文化现象(尤其是作为强势文化的流行音乐)的最坚实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二)正视高校流行音乐的资源性

流行音乐包括欧美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原创流行音乐、摇滚乐、Rap、R&B、Hip-Pop和校园歌曲等,它是融合最多元素的音乐。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达,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以瞬息万变的速度传递着流行音乐的讯息,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概念,还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该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因此,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着实让校园浮躁了,但辩证地看,一方面,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流行音乐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固然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地方,所以它除了通常表现为非主流的特点之外,还以其自身大众娱乐的强势特征,也为我们寓教于乐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流行音乐更不失为一种好的资源。因为如今古典音乐欣赏课程已不可能成为学生获得音乐资源的垄断者,音乐老师也不可能成为唯一提供者,流行音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觉地了解和接触音乐的机会。当今的流行音乐以其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丰富的主题内容,足以成为青年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的最佳伙伴。摆正流行音乐的地位,教会大学生正确地从节奏、旋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分辨、欣赏流行音乐,必将为他们增添又一种有益的认知途径和工具。

(三)坚持高校流行音乐的艺术性

任何艺术都是对社会存在的抽象反映,而不是简单而肤浅的复制,它们都折射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流行音乐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大众的文化认可,它绝非粗俗、肤浅的代名词,它独特的艺术价值是高雅音乐和古典音乐无法替代的。“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在大学生当中,60%以上同学不识谱,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只占1.5%,大多数同学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④当前许多大学生酷爱流行音乐,但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听觉感知和对歌词表面词义的理解上,无法深入到深层次的内心审美感悟和理性思考中去。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为此,在高校开设流行音乐选修课,让大学生掌握流行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尽可能地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艺术的理解、鉴赏和审美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坚持高校流行音乐的艺术性教育,既可以保护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保留他们学习音乐的动力,消除流行音乐娱乐和商业的外在特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内在的音乐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情操,培养他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塑造高校流行音乐的校园性

艺术的价值永远在于反映和引领整个社会,校园歌曲是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能反映大学生文化精神意识的主体方向。优秀的校园歌曲是青年一代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好的校园歌曲应该关注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体现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园人文精神,应该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教材。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校园流行音乐的正确导向,主题化地举办各种音乐讲座、卡拉OK比赛和校园音乐评选活动,特别是通过加强校园网络音乐、校园广播音乐的主题性建设等有效的途径,鼓励反映大学生自己生活、适合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校园流行音乐(特别是校园歌曲)的生成与流行,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使命感,净化校园文化空气、建设和谐校园,切实塑造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精神。

注:

①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3.

②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3):82.

③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J].人民音乐,1998(3):3.

④王丽娜.论我国当代大学生音乐文化的构建[J].中国音乐,2009(1):217.

责任编辑 纪 峰

G112

A

东华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校园文化校园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