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流行文化双效影响分析

2010-04-05 10:26陈海燕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文化

◎陈海燕 胡 琦

青年流行文化双效影响分析

◎陈海燕 胡 琦

文化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及群体的思想状况紧密相联,流行文化尤其能够反映一个群体普遍的思想状况,它对塑造人的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青年流行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对其社会化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且由于其两面性特点产生了双效影响,研究其中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我们把握积极因素,发展流行文化,服务青年社会化进程。

青年 流行文化 社会化 功能提升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繁荣和发展先进社会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青年成长阶段与流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总是试图通过借助自己喜爱的流行文化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从而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可以说,青年流行文化的发展与其社会化成长进程共生、互动,最终达到深度的统一。为此,研究、引导和深化青年流行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对于全面提升文化的育人成效作用积极。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与崇尚的文化,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的统称。它由一小部分的前卫行为、先锋姿态,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扩展开来,变成为公众注意的并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流行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浪潮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物质支持,繁荣的大众传播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壮大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客观上为与之相应的流行文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年流行文化从属于社会流行文化、衍生于社会流行文化,但又不完全依附于社会流行文化,它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化进程,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青年自身心理特点等各种原因所构成。青少年流行文化显现出几个主要特征:其一,时尚性。青年流行文化“时风所尚”,作为修正、变革社会既有风俗和习惯的产物,之所以能流行,是同其大力宣扬、倡导求新求奇的思想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追逐前卫和新潮,崇尚个性和品位。其二,娱乐性。青年流行文化多以日常生活行为和感觉、感触为主要内容,特别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它变幻着各种形式供人娱乐,并充分满足和发掘感受,引导青年注重消遣、游乐和嬉戏,通过感性刺激使人活得更轻松和随意。其三,时效性。流行文化既要合乎时宜,又要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尤其是当其以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为依托而存在和表现时,传播技术形态上使用网络、电脑、手机等平台,则更强化了青年流行文化的这种时效性特征。

青年流行文化不是脱离社会整体的单一文本,而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自变量与因变量:一方面,青年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社会转型期大量时效性、消费性、功利性行为必然对青年造成极大的震荡;另一方面,青年流行文化对某些价值理念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作用。青年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既表现在专业智能定向,形成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高层次的价值观和健全的理性道德原则,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和建立完善人格等社会化内容,同时也富有“非顺应主义倾向,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对社会现状的依附和简单适应,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往往追求自我实现和创造性的社会自立”。①这一阶段,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青年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青年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文化在嬗变中重构,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可见,青年流行文化拥有适应青年特点的独立判断力和价值体系,从社会性的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文化也是青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达的手段。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社会化影响机理

作为对青年具有特殊亲和力的亚文化形态,青年流行文化存在的方式、心理机制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当代青年社会化的特殊文化背景,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塑,同时,青年也创造和形成了某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按照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所提出的“人——境”行为的互动模式,我们可以深入解析青年流行文化对其社会化的作用机理。

首先,青年流行文化整合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环境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导致当今青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最大的外部环境。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传统的主流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为统一人们价值规范的作用,新的文化秩序尚未形成,各种文化现象不断汇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不断经历新的冲突、重组和整合。”②流行文化是与社会俱生的,渗透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成为社会生活变迁的温度计。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开放的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本土文化”环境等渠道是青年流行文化存在和发生的土壤,起到沟通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并围绕青年流行文化的不同功能而发挥作用。

其次,青年流行文化满足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追求意愿。青年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流行文化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决定了青年对流行文化的接受比中老年群体更有独特的天赋。同时,部分流行文化的出现,也是青年模仿心理与个性表现的心理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文化时尚,以求社会认同,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这种试图急于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显然需要借助更大的社会化环境和一种持久的动力源泉,与社会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彼此交融,彼此互动。这就使得青年竞相参考和仿效流行文化,观照自我实际,把握自身角色,增强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意识、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文化观念,导致思想、行为和趣味的缺乏。他们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意愿,试图体验一种边缘状态,表现出“冒险和尝试新奇的冲动”、“显示地位和个性的冲动”、“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冲动”,等等。青年流行文化现象成为了青年自身反映时代特点的行为模式、从众心理和自我表现等的集中反映。

再次,青年流行文化引导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思维方式。纵观社会上各种新奇特的行为和事物,往往通过流行文化的展示,进而得以催生、滋长和流传。正是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影响以及支配并塑造青年生活方式的魔力,流行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广大青年的目光,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青年在流行文化上表现出的热情、敏感和不甘人后,虽然有将其外部装置化的一面,但是,他们自己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作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青年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青年对社会交流的渴望越来越高,他们害怕自己在流行文化的世界里落伍或是落单;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强调个性,强调一种自主的选择。在流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自然要比社会上的一般成员强上许多,对流行文化的享受也越来越趋向多姿多彩的表现。追求流行时,他们常常问自己那是否深得自己的心、适合自己的风格,他们往往从流行元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然后再融入自己的特色、感觉和喜好,再加上彰显时尚创意的风格元素,就有可能创造出另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对社会文化做出新的补充和贡献。

当代青年作为社会中反应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群体,其传统的文化承袭较为薄弱,更少文化惰性,因此更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最易接纳流行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他们对流行文化总是最先敏捷地做出反应,并产生种种行为结果。青年与流行文化之间的这种天然联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其自身的社会化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青年流行文化社会化功能的缺失

当代青年群体面临着学习、立业、成业的选择,心理状态不稳定、不平衡,他们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角色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体力、智力、特征行为、社会需要、超常行为的高峰期,具有好学、好胜、好变、好奇的心理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他们产生了较强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足情绪和主动介入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同时,社会心理延缓期及思维发展的内在矛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落差,又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发展容易出现某些问题。不少青年身上有一种“不愿长大”的社会心态,刻意去回避矛盾,希望退缩到从前安宁的状态,他们对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的迷惘、无奈和不知所措。我们应当看到,青年流行文化在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一些负面影响使得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思想和行为偏离了正确航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方面,青年流行文化的不良发展导致其社会化进程中价值取向的偏离。由于流行文化显著的商业性特点,其具有的某种自发盲目的成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庞杂性,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的:“在浅层意义上,它过分激发了人的感官享受的欲望;在深层意义上,它把人的非物质的精神活动降格为特殊的物质活动,从而悄悄地扼杀了人的自由天性,取消了人的理想。”③在热衷于追求新奇、刺激、有趣时,流行文化也往往可能冲淡青年对精神价值、对高尚道德理想、对人性全面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的倾向,甚至形成对纵欲主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有意无意的放任和玩赏的态度。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领袖”不再是人们敬奉的神明,“英雄”不再是人们效仿的对象。每个人找不到明确的归宿感,不知信仰何在,理念何有。这样,时尚成为展示个性和“元叙事”主体自由的最佳论释。明星是时尚代言人,青年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的现象。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9%的偶像是影视界和体育界的明星,其中正在崇拜外国明星的占28.8%,港台明星占31.6%,大陆明星的占6.2%,三者都有的占33.4%。那么,进行一个简单的切换,青年崇拜非大陆明星占93.8%。”④不言而喻,青年的社会成长环境已进入美国亚裔学者萨伊德的“后殖民文化时代”,中国文化作为第三世界边缘位置,正受到霸占着中心位置的西方后殖民文化的统治。在流行文化熏陶下,青年言语、打扮、行为以明星为榜样,他们“像港台明星说话,像韩国明星打扮,做欧美明星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⑤西方有句名言:“商品的最后阶段是形象”。“形象”一旦被当作一种时尚追逐的对象,自然丧失了个性的本意及存在价值。由于青年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自身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当青年处于流行文化的包围之中时,它的物质外在表现往往会使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向高消费、重享乐看齐。

另一方面,青年流行文化的不良发展导致其社会化进程中行为方式的扭曲。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熊华军认为:“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迷失自我,以‘明星’为载体的文化丧失个性,以‘快餐型书籍’为载体的文化丢失本质。”⑥在流行的文化熏陶下,青年的语言有失自身修养。北京大学教授夏学奎指出,以“媚”、“俗”、“特”为特征的后现代文化对年轻一代言语影响很大。“好好温柔耶”、“我吃饭饭”等重叠词“俗气熏天”,“哇塞,这个巨无霸真是酷毙了”等夸张语“媚态毕现”。“这个恐龙是我的偶像”代替“这个丑陋男孩是我的呕吐的对象”是含蓄吗?用“马马虚虚”代替“马马虎虎”是幽默吗?“让我背也好,让我写也好,一见老师我都不会了,让我哭也好,让我闹也好,随题飘飘脑子一团糟”等是自嘲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越是曲解得淋漓尽致,越是反衬青年语言有失自身修养。在流行的文化感染下,青年的服饰也有损自身气质。《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后,引起无数青年的狂热,与其相关的“文化衫”也是大卖特卖。这说明什么呢?在流行的文化感染下,青年们对服饰的选择以“明星效应”为基准点,有些服饰有损青年的气质。大学毕竟是育人场所,打扮须讲场合,须配身份,须适年龄,须称消费能力。在流行文化影响下,青年的行为有失自身形象。在“21岁年龄,12岁风度”的不愿长大的心理驱动之下,这些“新新人类”和“小资”踩着青春流行节拍,在以“享乐主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取向和以“虚无主义”为代表的精神生活取向指导下,吃不在营养,而在口味,穿不在保暖,而在抖富(一项调查表明:80.7%的同学认为穿名牌衣服是为了有面子⑦),玩不在意义,而在心跳(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说不在交流,而在卖弄(一项调查表明,65%的青年用“酷”这个词⑧),性不在爱情,而在刺激(一项对1000名研究生婚恋和性价值取向的调查表明:80%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的宽容,对婚外性行为或第三者插足有66.3%的人持“理解”⑨),学不在吃苦,而在享受(雷洪教授的课题数据表明:“在闲暇时间里,青年听科技讲座和讨论具体问题只占3.4%和3.7%,而上网、上街购物、睡觉、读消遣杂志的比率分别是54.8%、22.2%、25.1%、35.6%”⑩)。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青年行为方式的危机。

四、提升青年流行文化社会化功能的思路

青年流行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反映了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使他们获得了不少新观念和新思想,并从中吸取养分和精髓,拓展了社会化进程中心灵和精神的空间,呈现了积极效应。尽管如此,面对文化价值重构的时代召唤,我们仍要科学、理性地在一个更加开阔、更加深远的背景上彰显并优化其强大的社会化功能。

第一,明晰定位。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是全民族、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我们应该努力把其纳入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格局,更是要用大的文化视野、文化心态和文化的作为,去认识、研究和改善流行文化在其社会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教育载体、传播技术等工作着力点,科学、理性和宽容地促进青年流行文化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来讲,流行文化的研究重要的是要认识和遵循青年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解人是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实践主体,领悟发展人性和实践人生,既要讲青年的能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站在时代的前列;又要讲青年的受动性,自觉协调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青年在追求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和积累着自身的文化,他们通过流行文化交流,保存和发展着自身共有的意义系统,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我们要坚持流行文化为促进青年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全面发展服务的思想,深入发掘其优势和长处,制定和实施有益的措施。

第二,深化目标。流行文化作为青年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社会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年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人生定位。我们要充分发挥流行文化特有的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社会心理流变和提升生活品位等方式,引导青年接触社会、感知社会,调整自我与社会的差异,进而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适应形式,承担起不同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我们也要积极利用流行文化创造的平等、宽松、自由、新潮的环境,使青年的个性张扬、创造性才能和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使他们成为接受、复制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通过激发他们满腔的热忱、旺盛的创造力和主动精神,最终使他们在一个较高的文化层面和更高的层次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改进方式。科技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社会实践和运用领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⑪,它为人类正确认识大自然,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知识、新动力和新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文化传播手段不断由语音、文字的形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日新月异地转变,文化形式精彩纷呈,文化载体多样并存。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旅游文化、装饰文化、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等,借助于现代科技的运用,都不断地增添着现代的气息。青年流行文化形态,从产生之时起就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因特网更是蒸蒸日上,独领风骚。同时,在传媒时代,媒体首当其冲成为制造和传播流行共识与流行文化的系统。我们要提高科技水平,适度控制大众传媒,有效地遏制某些不良文化在青年中的流行和扩大。

第四,完善保障。流行文化推动了流行语言符号的流行,而媒体对流行文化不遗余力地传播以及媒体语言对这类流行语言符号的迎合,对流行语言符号的流行亦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流行文化的监控和对媒体语言的规范,同时发挥媒体对社会流行语言符号的正确引导作用,自觉地抵制不健康的成分,使之不断规范,以满足青年社会交际的需要。我们要完善有关立法,逐步建立起大众传媒对青年的保护制度。特别是对电视、电影、广播在“黄金时段”等闲暇时间内播出的文娱类节目,应进一步加大审查的力度。对可能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娱节目,应实行分时段播放的制度。传媒应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娱乐新闻和“明星人物”的炒作,提供负责任的舆论环境。同时,政府应对网吧、娱乐场所、游戏机房等青年文化传播的公共场所,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坚持树立公共利益导向。

注:

①马雷.青年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2,(3).

②杜春华.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J].天府新论,2006,(4).

③范玉吉.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④⑦“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技术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

⑤⑥熊华军.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反思[J].成人教育,2005,(1).

⑧⑨北京世纪蓝图调查公司调查报告(2005).

⑩赵可军,熊华军.从“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看高校“快餐型”书籍的流行[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2001.

2.马雷.青年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2,(3).

3.王静.青年社会化问题新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4.陈麦池.大学教育与青年社会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杜春华.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J].天府新论,2006,(4).

6.范玉吉.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7.“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技术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

8.熊华军.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反思[J].成人教育,2005,(1).

9.毛晓红.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1).

责任编辑 颜 波

G112

A

浙江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谁远谁近?
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的法治路径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社会化阅读:读者阅读需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