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铤
大学生群体参与“山寨”文化现状调查
◎张 铤
时下,“山寨”已经从单一的产业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现象对当今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笔者以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对其参与“山寨”文化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就中国现今大学生群体参与“山寨”文化的态度、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高校共青团工作为视阈,一要树立科学观点,辩证看待;二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加以引导;三要呼吁有关部门完善法制,引导舆论,引导“山寨”文化健康发展。
大学生群体 “山寨”文化 自由娱乐 视阈
2008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山寨”手机及“山寨”文化现象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在当今中国社会,从“山寨”手机一直到网上“山寨版”春节晚会,“山寨”已经从单一的产业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山寨”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议论,“山寨”一词成为近年最热门的流行词之一。“山寨”现象同样波及了现今的中国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为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群体参与“山寨”文化现状,笔者在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4所高校400名大学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6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了解“山寨”一词“基本意思”的达98℅,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浏览过“山寨”影像的约占86℅,以各种形式传播过网上“山寨”影像的达55℅,直接参与制造网上“山寨”影像的占17℅。为进行数据对比,笔者在杭州某几个社区非大学生群体(有效问卷100份)中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非大学生群体了解或参与传播“山寨”文化现象的比例低于大学生群体,受访者中了解“山寨”一词“基本意思”的占41℅,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浏览过“山寨”文化影像的占26℅,以各种形式传播过网上“山寨”影像的占13℅,直接参与或制造网上“山寨”影像的仅占4℅。
在大学生参与“山寨”文化的具体媒介方面,调查显示,通过网上照片、视频传播和制造“山寨”文化的占到了大部分,分别为38℅和41℅,在具体表演形式上面,主要有校园自拍、话剧、小品等形式。部分大学生制作的“经典山寨视频”还在现今大学生群体中互相广为传播,如最近重庆某大学学生网友邀请家人拍了一部“山寨版”《红楼梦》,在网上广为传播,有16%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看过,部分受访学生还对其中的几个角色津津乐道,能说出表演者的名字。还有中国某高校外语系几个男生为完成英语课作业,炮制出一部名为“山寨版”新白娘子传奇的英文短片,在网上“疯传”,“雷”人无数。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山寨”表演活动,如某高校宣传部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组织学生上演了一场“山寨版飞鞋砸布什”活动,吸引众多学生现场观看,其视频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多数学生表示欢迎这种“有趣的”宣传方式。2008年12月,上海某高校举行了“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评选,不出所料,“山寨”一词以最高票当选。可以说,互联网为“山寨”文化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使“山寨”文化大有蔓延之势,特别是在大学生网民群体中影响很大,大学生群体总体上对“山寨”文化持欢迎和包容态度,当今中国高校聚集了大批的“山寨”受众,是“山寨”文化制造或传播的场所之一,但也存在“瞎弄”现象,需要规范和引导。
面对近年热闹的“山寨”文化现象,当今大学生群体对其主要态度不尽相同。据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肯定和支持,极少数大学生表示反对和厌恶。在回答“对‘山寨’文化的基本态度”一题的结果显示,回答“持支持和肯定态度”的占70%,回答“持反对和厌恶态度”仅占6%,回答“无所谓”的约占24%。
态度之一:表示肯定和支持。持这一观点的大学生群体占到了多数,他们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代表的是现在的草根阶层,是民间自由娱乐精神的体现,在当今大学校园,“山寨”文化则是当代大学生课余发挥创造力的具体体现之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特个性。在明确表态支持“山寨”文化现象的大学生群体中,有1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将高校“山寨”文化发扬广大,如果条件允许,将在高校内部尝试成立某些“山寨组织”,有组织地开展“山寨”文化活动。
态度之二:表示反对和厌恶。持这一观点的大学生群体认为,所谓的“山寨”文化的本质是复制和模仿,混淆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侵犯了大学生道德和法律底线,大学生应予以抵制,不能同流合污。“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中国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缺乏。“山寨”文化的本质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而现在泛滥的大学生“山寨”文化需要迫切纠正和改变。
态度之三:认为无所谓,顺其自然。持这一观点的大学生群体认为,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状态应是多姿多彩、均衡发展,各种校园文化形态平分秋色,最好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因此对待现今流行“山寨”文化,不必恐慌,我们应持的态度是“无所谓”,既不赞成也不反对,顺其自然发展。
据对比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山寨”文化现象持支持和肯定态度明显高于非大学生群体,持反对和厌恶态度的则明显低于非大学生群体。在非大学生群体中,回答“持支持和肯定态度”的占53%,“持反对和厌恶态度”的占37%,认为“无所谓”的占10%,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山寨”文化更为欢迎和包容。至于“山寨”文化何去何从,多数大学生和普通民众群体看好“山寨”文化未来发展,据某电视台在网民中调查显示,有55%以上网友看好“山寨”现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比例则更高,有82%的受访学生认为“‘山寨’文化现象未来还将继续”,8%的受访学生认为“‘山寨’文化现象不会长久”,10%的受访学生认为“无法判断”。在非大学生群体中,也有65%的受访者认为“‘山寨’文化现象未来还将继续”,20%的受访者认为“‘山寨’文化现象不会长久”,15%的受访者认为“无法判断”。与普通民众看法相异,国内多数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山寨”文化现象不可能一直流行,“山寨”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如学者王攀所言,山寨文化其实是一种消解主流的文化,是草民对垒精英的文化,其出现和流行仅仅是因为在现今迎合了某些群体的心理诉求和娱乐需要,一旦时机一过,或人们不再对其觉得新鲜,缺乏其存在的条件和必要性,将来势必被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堙没。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在广东话中意思是“占山为王,不被管辖”。近几年,“山寨”现象愈演愈烈,从仿冒名牌的“山寨”手机开始,逐渐在全国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概括一下各自的特点,可以发现“山寨”产品通常表现出仿制、平民、低价、倾销等特征,而“山寨文化”则一般以模仿、娱乐、讽刺、解构等为特点。
笔者认为,“山寨”产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山寨文化”的流行,但“山寨”产品并非“山寨”文化之源,“山寨”文化流行原因在于草根娱乐的呼吁要求和互联网发展壮大双重作用的结果。“山寨”文化代表的是草根阶层的自由娱乐,由于我国民间娱乐文化长时间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借以一定的平台展示和宣泄,草根文化对垒主流精英文化的呼吁和要求日趋强烈。随着这几年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民间网络力量不断增强,为代表草根文化的“山寨”文化的制造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和催化作用。可以说,互联网推动了一场信息传播方式、方法的巨大变革,“山寨”文化的流行与传播现象便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方法领域的“范式转换”。“山寨”文化之所以在现今流行,还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部分中国民众日趋生活化和通俗化的审美取向,表达了普通民众借“山寨”缓释工作、生活压力的心理诉求。对比普通民众群体,“山寨”文化在现今大学生群体中更为广泛流行,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均是网民,热衷于网络文化,年轻群体的特性必然对诸如“山寨”文化等新奇事物产生兴趣;“山寨”文化中体现的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解构和讽刺也契合了部分学生群体喜爱自由和娱乐的心理;部分大学生群体还缺乏对“山寨”文化负面性的了解,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分辨能力不强,从众行为所致。
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从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山寨”文化流行的实际背景出发,认清当今高校大学生群体与“山寨”文化的复杂关系。
(一)树立科学观点,辩证看待“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现象虽然热闹,但鱼龙混杂,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务必要运用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区别对待,好的要提倡,坏的要抵制。
辩证看待“山寨”文化的两面性。“山寨”文化主要代表了草根群体,绝大部分“山寨”活动出于个人或小众娱乐的目的,他们通过对精英文化的模仿、讽刺或解构,或融合一些个人创意进行表演,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底线内应当允许。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主流文化对文化资源和渠道的控制导致主流文化之外的草根文化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处于社会边缘。时下“山寨”文化结合互联网等媒介,汇聚成流,标志着草根文化的逐渐壮大,这对于均衡和充实我国文化结构,实现文化多样性有益处。笔者认为,此为“山寨”文化主要可取之处。我们应看到,“山寨”文化毕竟是以模仿精英文化为发端的文化,特别是部分“山寨文化”表面上打着“山寨”的幌子,实为剽窃和盗版,严重侵犯知识产权或个人隐私、名誉,甚至有专门机构和个人通过“山寨”行为获取商业暴利,造成恶劣影响,应坚决予以反对和抵制。
区别看待“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未能完全区分“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部分学生认为“山寨”产品等同于“山寨”文化。其实不然,人们通常说的“山寨”一词,主要可以分为“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如山寨手机、电脑等,后者如“山寨版”百家讲坛、春节晚会等,这二者不可等同。时下绝大部分“山寨”产品是靠模仿、剽窃、盗版起家,以其低廉的价格与品牌产品恶性竞争,既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搅乱了市场秩序,应坚决加以抵制。而对于“山寨”文化,如果是自娱自乐性质的,只要在道德和法律底线允许范围内,应值得提倡,至少不应反对和抵制。
(二)采取有效措施,在大学生中积极主动加以引导
培育大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山寨”文化和现象含有模仿的成分,“山寨”现象的泛滥和充斥不利于社会整体创新文化的营造。新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和目标,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要求。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高校创新育人环境,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具体举措上,可以从激励和引导学生科研入手,以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科研活动。对于一些热衷于“山寨”活动的大学生群体,要给予适当指导,使其从简单模仿到突破创新转变。
弘扬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分,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虽然“山寨”文化在高校流行,但究其性质和地位仍处于非主流地位,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协调好校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通过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导作用来弱化非主流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开展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宣传教育。面对“山寨”文化在高校中的流行现状,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在加强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宣传教育上下功夫,提高团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对于热衷“山寨”活动的大学生群体,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网络文明和法律意识教育,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使道德和法律意识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内化为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三)完善法制,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引导“山寨”文化健康发展
“山寨”文化的流行不仅限于高校,规范“山寨”文化健康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努力。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以青年工作的高度,呼吁社会舆论,珍视大学生自由精神的可贵,一方面给出于草根自娱自乐并在道德和法律底线内的 “山寨”文化以宽容和开明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呼吁全社会倡导和激励创新,加强全民创新人格培育,使创新精神在国民心中深深扎根。最后,应积极建言有关部门,要求其完善和规范“山寨”活动法制,深入研究相关法律实务操作机制,从法治层面规范和引导“山寨”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1.王攀.“山寨文化”是草民对垒精英的文化[EB/OL].搜狐博客.
2.秋风.“山寨精神”就是“自由精神”吗?[N].青年时报,2008-12-20.
3.五岳散人.山寨文化是一种范式转换[N].东方早报,2008-12-25.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8.
责任编辑 许 臻
G40
A
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