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民族精神》简评

2010-04-05 10:24
东方论坛 2010年5期
关键词:史记中华民族民族

宋 亚 莉

《〈史记〉与民族精神》简评

宋 亚 莉

《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点,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因而如何推陈出新、重焕当代《史记》研究的鲜活生命力、承续其中涌动千年的意蕴与精神,是摆在新一代《史记》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史记〉与民族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版),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哲学和民族学入手,对《史记》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了追本溯源的阐释和思考,对《史记》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在深度发掘《史记》意蕴与精神等方面较多创获,不仅为当代多角度、多学科综合研究《史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也颇具启示。就笔者所见,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其一、立意新颖,结构严整,思路清晰。《史记》之研究,浩如烟海,实难创新。而本书突破传统,选择哲学和民族学角度入手思考和论述,是为一新;论述中分两编,上编遵循《史记》体例,横向研讨,下编打破固有体例,纵向思考,是为二新;从而使本书在立意和编排上都颇具新意。本书结构严整有序,上编以《史记》的“本纪”为纲领,分六章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积淀,对三皇五帝的开拓进取精神、夏商周并秦汉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进行了独到的理论阐述;下编六章着重探讨《史记》蕴含和弘扬的以人为本、变革创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持气节、舍生取义等民族精神,层次明晰,结构严整。即使在小章节的布局和写作上,亦构思精巧,如第八章从《史记》的编排体例、各体例选取人物的原则、司马迁的著书理念以及《史记》人本思想的渊源和影响四个小节深入论述了《史记》以人为本的精神,而每节下的论述亦层次递进,读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其二、突破旧说,独创新见,启人思考,新人耳目。作者凭借多年研究《史记》的扎实功底,在准确把握和精确解读《史记》原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如认为“《史记》的创作目的就在于‘成一家之言’,这‘一家言’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通过天人关系的探讨来总结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为封建社会大一统提供长治久安的理论体系”( 第222页),较为精到的阐述了《史记》之旨归。再如作者认为“ 司马迁著《书》、《表》的目的之一就是注重历史的‘变’,要‘承弊通变’,通过对‘变’的考察来展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331页),并以此基础进一步论证变革创新精神,使得后续的阐释更为有力。作者还认为,“儒家的义利观在各家的义利之辨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首先,它塑造了中华民族重德贵义的民族精神”,“其次,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持义不挠的民族精英”(第161页),则是准确地把握了儒家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著书过程中力求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宛列传》在《汉书》中被更名为《西域传》、《史记》中却不用‘西域’名篇,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汉武帝通西域是以征服大宛为其标志的,传内容首尾皆叙大宛,而中亚、西亚各国情况只是穿插其中;第二,以大宛为分界,司马迁视大宛以东、敦煌以西为匈奴之地,是国内民族,故在《大宛列传》中略而不述,大宛以西即葱岭以西至中亚、西亚列国,乌孙、康居等是国外民族,故附入《大宛列传》中(第263页)。再如对上古祖先崇拜问题,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原始灵魂不灭的传统观念上,而是深入挖掘,指出“更多反映了殷人对先祖的认同和对其政治武功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企图进一步扩大与加强商王朝方国联盟的现实政治需要”(117页)。这些见解深刻而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思考的精神。

其三、资料翔实,颇有价值。作者综合使用了存世文献和考古材料,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证紧密结合,在对原始材料深入考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作者认为“五帝”的“帝”并非传说中人物原有称谓,也不是后世“帝王”的含义,而是具有神或者祖神的意思,是后人赋予的:“黄帝部落集团在不断地迁徙过程中,融合了众多的部落集团并逐渐同化……每一届酋长都以天帝的身份而享有‘黄帝’的称号,这也是为什么相传黄帝三百年的缘故。”(第50页)作者还力求通过多方典籍查证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如对上古尧、舜、禹、益、启王位继承问题,他先引用《史记》、《尚书》、《宋书》等典籍指出禅让说,又结合《韩非子》、《竹书纪年》等,从社会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量,认为“史书上津津乐道的所谓‘禅让’,实际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禅让,禅让只不过是愚人的幌子”(第80-81页)。作者还多次参正考古出土文物,如以寺墩古国出土玉琮与王城建筑布局相结合论证王权与神权,认为内圆外方的琮象征天地,所有者为沟通天地仪式的操作者,也是王国掌握最高权力者,良渚文化中的寺墩古国仿玉琮形制布局,两者同时出土和这种现象可以证明着王权与神权在上古高度统一于王一人(第86-87页)。作者又考证《诗经》、《楚辞》、《国语》等典籍,吸收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后”在夏朝初期即为“王”,作为首领、君王之称原来是没有男性和女性之别,“后”字即“毓”,本义为“产子”,即“育”。进入夏王朝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后”已经完全失去了植根于民众之中的民主、平等精神,成为凌驾于民众之上的阶级社会的世袭君主了(第84页)。这样的论证在书中比比皆是,从而使该书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其四、熔铸古今,力求超越。从《史记》的研究中提炼出对现实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精神养料,由《史记》而探讨其中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由《史记》而阐述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这是本书作者既承续前人的研究、又结合社会现实的有所超越之处。作者认为,《史记》“第一次形象地对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奋斗历程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民族精神予以生动、形象的再现”(第9页),其“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结束长期的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那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展现了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灵魂。”(第28页)通过对《史记》的深入阅读和研究,作者提炼出源自《史记》的诸多精神,如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仁为己任、舍生取义、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等等,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烈烈先祖的高尚品质和灵魂追求,而且给当代有志于报效国家、实现理想、有所追求的人以激励,给当下某些沉溺于物欲横流社会泥淖中的人以警醒。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又是一本优秀的励志书和教科书,反映了作者厚重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当代研究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和道德心。

综观《〈史记〉与民族精神》,其引证材料丰富,参考文献广博,考证精细,论述严谨,不愧为一部优秀的著作。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常常有与现实脱节的苦恼,倘若苦心研究的成果,能够使史书典籍历久弥新,能够使今人汲取生生不息、奋然前进的营养,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凝聚些许的力量,对研究者而言,将是何等欢欣之事!一部《〈史记〉与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作者超越文本之上的苦心所在、追求所在,这也正是这本书超越于学术之外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book=127,ebook=119

猜你喜欢
史记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