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琼
109例旋毛虫病临床资料分析
杨琼
目的 分析旋毛虫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分析1999~2008年109例旋毛虫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治愈率达100%,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旋毛虫病诊断容易,阿苯达唑疗效肯定,阻断流行应加强预防措施。
旋毛虫病;阿苯达唑;诊断;治疗;预防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线虫寄生于人体骨骼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食入含有活旋毛虫包囊而感染,主要表现有发热、水肿、肌肉酸痛等症状[1]。我所于1999~2008年共收住院旋毛虫病患者109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09例患者均来自云南省大理州各地区,其中男63例,女46例,男女之比为1.37:1:年龄11~69岁,其中20~45岁79例(72.48%);少数民族84例(77.06%),汉族25例(22.94%);农民83例(76.15%),城市居民26例(23.85%)。
1.2 流行病学资料 全部患者病前均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病史。进食后3~10d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起病到就诊时间为5~45d。
1.3 临床表现 103例(94.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3~38.0℃14例(12.48%),38.1~39.0℃46例(42.20%),39.1~41.0℃29例(26.61%),41.0℃以上14例(12.84%)。出现眼睑水肿38例(34.86%),全身水肿5例(4.59%)。并发肺部感染30例(27.52%),肝功能损害16例(14.68%),肾功能损害11例(10.09%),心功能损害3例(2.75%)。
1.4 实验室资料
1.4.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均增高42例(38.53%),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33例(30.28%),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粒细胞增高30例(27.52%)。
1.4.2 免疫学检查 全部患者均行旋毛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gG抗体,100例(91.74%)患者结果阳性。
1.4.3 肌肉活组织检查 1例行腓肠肌活检见梭形包囊。
1.5 诊断 诊断依据:⑴病前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的流行病学史。⑵发热,眼睑或全身水肿,肌肉酸痛等临床表现。⑶血常规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⑷旋毛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查IgG抗体阳性。⑸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包囊。
1.6 治疗
1.6.1 病原学治疗 给予阿苯达唑片(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5647)治疗,剂量为20mg/(kg·d),分2次口服,连服7d,共治疗1~2个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10~15d。
1.6.2 一般治疗及对症处理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积极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肌肉酸痛剧烈者给予镇痛剂如消炎痛等。适当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以达到非特异性消炎和抗过敏等作用。有内脏器官损害者,应加强护理,密观病情变化,积极处理并发症。
2.1 临床表现变化 93例(85.32%)患者治疗后2~5d体温逐渐下降,7~10d体温正常,水肿、肌肉酸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16例(14.68%)患者行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表现才恢复正常。
2.2 转归 经治疗,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治愈率达100%。
2.3 副反应 10例(9.17%)患者出现头昏,食欲减退等轻微反应。4例(3.67%)患者服药后第2~3天体温反而上升,发生类赫氏反应。
旋毛虫致病主要取决于感染虫数,感染虫数少则症状无或轻,虫数多则病情严重。致病过程分为侵入期、幼虫移行与寄生期、囊包形成期三期。侵入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肠道,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幼虫移行与寄生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肌肉组织,患者肌肉酸痛明显,中高度发热,水肿等急性临床表现,重症患者会出现累及内脏器官并发症,如广泛性心肌炎、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囊包形成期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损伤到修复的结果,患者全身症状日渐减轻。从临床表现上分析。109例患者均属于前两期,且病情较严重。
旋毛虫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依据病前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的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水肿、肌肉酸痛以及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检查阳性或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包囊或活动的幼虫,即可确诊。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早期应与急性胃肠炎相鉴别,急性期应与伤寒、急性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皮肌炎等疾病相鉴别。
阿苯达唑片治疗旋毛虫病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不仅有驱除肠内早期幼虫及抑制雌虫产蚴的作用,而且能杀死肌肉中的幼虫,并有镇痛、消炎的功效[2]。病情严重者,应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有非特异性消炎及抗过敏作用,可减轻中毒症状[3]。并发有内脏器官损伤者,应加强护理,密观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我国自1964年在西藏首次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以后,相继在云南,贵州等地都有人体感染报告,旋毛虫病是云南省最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4]。带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及其制品是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5]。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居民素有吃“生皮”、“剁生”等饮食习惯,为旋毛虫病流行提供了传播途径,而大部分群众不知道生食或半生食动物肉会导致旋毛虫病[6],因此应加强卫生宣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是预防旋毛虫病的关键;其次应认真执行肉类检疫制度,未检疫猪肉不准上市,一旦发现受感染的肉应立即焚毁;另外应加强捕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
[1]彭文伟.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1-253.
[2]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0-161.
[3]马云祥,甘绍伯,王凯惠,等.囊虫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172.
[4]陈佩惠.人体寄生虫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6-180.
[5]Wing ZQ,Cui J.Epidemiology of swine trichinellosis in China [J].Pa rasite,2001,8(Suppl)2:S67-S70.
[6]郑德福,欧阳清,陈漪谰,等.丹巴县藏族人群旋毛虫病血清学调查及感染因素分析[J].寄生虫病及感染性疾病,2007,5(4):169-171.
Objective To analyse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therapy and prevention about trichinelliasis. Methods 109 clinical dataof trichinelliasis were analyzed from 1999 to 2008. Results The patients of trichinelliasis had an effective rate of 100%. And adverse reaction was weak.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trichinelliasis is easy. Albendazole‘s curative effect is good. And to break epidemic must enhance prophylaxis.
Trichinelliasis; Albendazole; Diagnosis; Therapy; Prevention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9.068
671000 云南省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