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便有益,手留余墨香——养成用工具书的习惯,提高自学和治学能力

2010-04-04 10:19兰燕妮
辞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辞书工具书词典

兰燕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浏览和获取信息最常用的途径。然而,它却不能取代传统纸质工具书。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仍应重视传统工具书的应用。

词典的作用不仅仅是正音、辨形、解义,还能帮助我们辨析同音词、近义词、同形词等,从例证材料中还可以看到词的句法地位、使用语境、特殊用法等释义中没能体现出来的东西。辞书中有许多宝藏需要我们使用者去发掘,去运用。

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学习时,系里专门开设了“辞书学习和编纂实践”这门课程[1],帮助我们了解辞书学与辞书编纂的基础知识。“汉语小论文写作”这门课也与辞书运用结合起来,这使我们有意识地把辞书等各种工具书的运用和论文写作联系起来。汉语小论文的写作需要通过翻阅辞书收集资料线索,而翻阅辞书、上辞书学课的过程又为小论文写作提供了一个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就培养了我们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语言研究的能力。

对于带着研究目的的使用者来说,辞书是发现新问题的起点之一。我曾发表过一篇小论文《“赖皮狗”与“癞皮狗”》(载《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第4期)。写这篇文章,就是源于使用这个词时,不能确定它的写法。一查词典,发现竟有两个读音相同、词形和意义接近的词条,这就引起了我探索其差异的兴趣。于是,选取了这组词,利用辞书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这个小课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养成翻阅辞书的习惯,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还可以培养思考和研究的习惯。

词典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多种分析材料。我研究第一个小课题“说`巴巴'”时就有较深的体会。“巴巴”这个词缀在口语中是经常出现的,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有人对它作过共时性研究,指导老师建议我研究它的历史演化。漫漫几千年的汉语史,考察工作简直无从下手。老师引导我利用各种类型的辞书收集资料,然后再不断扩大到其他方面。围绕这一课题,我翻阅了数十种工具书,系统收集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出了“巴巴”这个词缀在汉语历史上发展的大致脉络,终于形成了一篇汉语小论文《说“巴巴”》(载《高等函授学报》2000年第4期)。语言研究离不开大量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能多翻阅一些相关联的工具书,就能获得大量资料,避免闭门造车,以偏概全。

此外,有了一定的语言研究的积累,养成了查阅辞书的习惯,还可以给辞书“找茬”,大胆地做点“查漏补缺”的工作。有些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词语在辞书中却没有相应的解释,那么,我们不妨着眼于现实,从具体运用中寻找答案。比如语言生活中存在大量含有“二”的熟语,像“二杆子”、“二乎”等等,词典都已收录,并有整体解释,但对“二”却没有相应解释。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有了写作《熟语中的“二”》(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的动机。通过大量查阅辞书,收集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语料,归纳提炼,文章最终定稿。

2003年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由于读书期间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养成了翻阅辞书的习惯,在教学工作中就能更好地发挥。在高三语文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或偏或难或易混淆的知识,特别是字词音义等基础知识。我想这种时候,不如四两拨千斤,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使用工具书,自己解决,既可以保证答案的准确,又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并不是说有了词典,教师就可以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闻不问。其实,只有教师自己多翻阅词典,多积累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总结规律,指导学生有效复习,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看来,养成翻阅辞书的习惯,不仅让我们在学习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加速成长,更进一步培养了我们严谨务实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辞书的作用是网络无法替代的。用好工具书,日日增素养,开卷便有益,手留余墨香。

附 注

[1]卢卓群.关于本科“辞书学课程”的教学.辞书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辞书工具书词典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米沃什词典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