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辞典发展简史

2010-04-04 10:19孙云龙
辞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辞典著作康德

孙云龙 丁 骏

(孙云龙 复旦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0433)

(丁 骏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 上海 200433)

康德辞典是指为了注释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哲学思想而编纂的一系列专门辞典。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也最晦涩的学说之一,自从批判哲学问世以来[1],关于康德哲学著作的语文学研究便应运而生,原因无他,皆因康德写作时所使用的术语太专业也太个人化,而他讨论的问题又极抽象,以至于仅借助语文词典或哲学辞典是无法顺利完成阅读的。由此,学者们意识到,编纂一部康德辞典势在必行。自18世纪末期至今,国外学界从未放弃过编纂该辞典的努力,成果也颇丰硕。其中,既有仅百页之作,又有长达数千页的大部头辞典;既有面向德语读者的单语辞典,也有面向国际研究者的双语辞典;既有以单本著作为注释对象的辞典,又有以康德著作全集为对象的辞典。就规模、质量和数量来讲,在哲学领域中的专门语文辞典里,无出其右者。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康德辞典的发展简史,比照不同版本,通过分析个案中进步或不足之经验,为不同专业的专书辞典学者提供一块跨学科的他山之石。

一、康德辞典的辞书类别定位

如前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是一个以注释康德哲学为目的的专门辞典家族。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家族,是因为其中的成员类型各异,既有单语辞典又有双语辞典,既有专书辞典又有专科辞典,既有简明辞典又有详解辞典,唯一的共性是以康德著作为选词的语料库。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这样一类辞典进行类型甄别。根据R.R.K.Hartmann和Gregory James所编《词典学词典》,我们认为康德辞典应属于专门辞典(specialised dictionary)这一大类中的作家语文辞典(author's dictionary)。[2]

在《词典学词典》所提供的义项中,作家语文辞典被定义为“这样一类工具书,它提供某一作者个人专用词汇的信息。这一类辞典的材料通常取材于这位作者的一部或几部作品所组成的语料库。通常按字母顺序排列,为所列词条配有例句或上下文(但不是定义)。作家语文辞典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词汇表到但丁、乔叟以及莎士比亚的语文学索引,再到比较现代的歌德普希金辞典。然而就作家语文辞典学而言,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普遍规则。”(129)根据这一定义,作家语文辞典不仅属于专门辞典,而且有了更为具体的限定,不仅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语言,而且还限于具体的某一位作者。显然,这个定义与我们的研究对象康德辞典极为契合。在黄建华著的《词典论》一书中有专门分析词典类型的章节,也将作家用语词典列为专门性有限词典下的一个分支,这也为我们将康德辞典定位为专门辞典下的作家语文辞典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前期康德辞典的发展

自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人们就清楚地意识到,准确地理解康德哲学术语是进入其批判哲学世界的唯一的钥匙,或者说,一部适宜的术语辞典,便如同一幅描绘康德哲学世界的地图。关于康德哲学的语文学研究,自批判哲学问世以来,一直是德国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使读者更便捷地步入康德的哲学世界,相关的术语注释辞典于康德在世时便已出现,早在1788年便出版了由Samuel Heinicke编纂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康德先生哲学著作辞典》。遗憾的是,这部辞典的专业水准并不高,编者在词条的选择和释义上存在诸多疏漏之处;这部辞典在1968年重印过,不过135页,篇幅甚小。

早期的康德哲学术语辞典中有两位编纂者声誉甚佳,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具有文献参考意义,其一是 Georg Samuel Albert Mellin,他于1797—1804年之间主编了六卷本《批判哲学百科全书辞典》,以及《批判哲学专业术语》和《批判哲学专业术语之附录》。另一位Carl Christian Erhard Schmid,是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也是当时最著名的耶拿康德主义者[3]。他于1786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纲要讲稿,及康德著作便捷使用辞典》基于自己多年来的讲稿内容,自1786—1789年间共发行四版,每版都有新内容补充。这部辞典正文按字母顺序排列,将康德哲学中的常见术语分类并比较其异同,不仅试图从康德哲学总体角度对其概念进行释义,而且将其置于哲学史中加以阐明。20世纪初最重要的康德专家之一Erich Adickes是普鲁士学院版《康德全集》中手稿部分的主编,他对Schmid的这部辞典评价很高,将其称为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康德哲学专业辞典,在其编纂过程中维护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4]该辞典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与其销量和重印次数保持一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书店里找到这部著作的最新版本,它被当做附录内容编入上世纪一种重要的康德文选中,这部文选以学院版《康德全集》为底本,收入康德生前发表过的重要文献,主编是哲学家Wilhelm Weischedel,1960年由达姆式达科学书社出版(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三、康德辞典发展全盛期

整个19世纪,欧洲并未出现有影响力的康德专门辞典,直至上个世纪初,在狄尔泰的倡议下,德国哲学界开始集中精力编纂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与此同时,德国的康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院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定位于整理康德的全部精神遗产,内容遍及康德著作、往来书信、遗稿、授课笔记,以及“所有有助于认识康德生平著作的资料”。[5]《康德全集》的编辑工作跨越整个20世纪,汇集了同时代最优秀的康德研究专家。于1987年从柏林迁至马堡的负责编辑《康德全集》的哥廷根康德学会(Die Kant-Kommission der Göttinger Akademie)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整理出版新发现的康德学术资料。在大量新出版的资料面前,此前的康德辞典已经无法满足涵盖康德整体思想发展史的要求了,康德辞典的编纂也借此契机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出版的两部康德辞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成书的。一部是Rudolf Eisler划时代的著作《康德辞书》,另一部是Heinrich Ratke的力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系统手册》。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康德研究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也有各自的缺陷。

Eisler的辞书定位于在康德全部著作中建立起广泛的概念勾稽关系,比如他在解释一个概念时,不仅从康德全集中引出所有涉及该概念的原文论述,而且将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也作为索引附在该词条后,以供读者交互查阅。诚如该辞书前言中所声明的那样,他的工作不在于编一部术语索引,而是致力于一种整体化的康德哲学解释。Eisler坚信康德文献本身是一个完善自足的整体,对于那些出现在某部著作中意义模糊的术语,康德都曾在其他著作中予以补正和澄清,因而只需征引康德不同时期关于同一概念的解释,便可使每一个术语得到准确清晰的解释,他还认为,只有通过概念勾稽互证的方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康德本人的思想。Eisler的这一编纂原则受到多方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康德哲学术语处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同样的术语在其不同的思想阶段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将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中的解释无原则地混合,只能引起更多的混淆,此外,即便是在同一文本中,康德的一些术语也因上下文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Eisler的辞典编纂方式显然没有能力应对上述指责。尽管如此,《康德辞书》仍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1994年由德国Olms出版社重印出版。

与Eisler不同,Ratke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编纂辞典,他将术语解释的对象限定于《纯粹理性批判》之内,如他在前言中所言,只是为致力于研究《纯粹理性批判》的初学者提供一部帮助自学的工具书。这样,Ratke的这部术语手册就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Eisler的困境,因为他将词条的原文征引限制在《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逻辑学》这三部书中。《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出版于1783年,是康德为了应答《纯粹理性批判》问世后读者们的疑惑而编写的《纯粹理性批判》之简写本,这两部书在术语使用上比较一致。Jäsche编辑出版的《逻辑学》则是对康德逻辑学讲座讲稿的整理,是《逻辑学》系列笔记中最权威的版本,正是在例行的逻辑学讲座中,康德形成了独特的先验逻辑理论,并最终将其成熟理论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部鸿篇巨制中。由此可见,上述三部书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呼应关系,这也就保证了术语释义之间的协调性。Ratke所编辑的这本手册轻薄实用,基本上将所有重要的康德哲学术语收入其中,词条释义繁简适当,还对不同语境中的注释加以区分,并提供了原文出处,方便读者查阅,为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提供了一本极为实用的入门指引手册,目前仍在由Meiner出版社作为单行本重印,以供读者使用。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缺乏与康德其他著作之间的呼应,目前康德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纯粹理性批判》固然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但是如果仅限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视野,是无法理解康德哲学之全貌的,因为康德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性,其体系的穹顶不在《纯粹理性批判》,而在于康德的道德哲学,缺乏体系视野的话,就无法真正搞懂《纯粹理性批判》的要义。因而,在近几十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日益深入的情况下,这部辞典对于很多专业人员来说,内容有些过于局限。

四、非德语康德辞典

上述几部辞典均诞生于德国,这由康德哲学在那个时代的流传范围所限定,上个世纪初以来欧洲其他国家对这种哲学越来越关注,尤其在战后,分析哲学开始主动向德国古典哲学靠拢,从中汲取灵感,很多重量级的分析哲学家纷纷转向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研究,试图通过语言分析哲学的视野重新构建德国古典哲学的论题,或者反过来,通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资源为分析哲学的发展开辟新空间。Peter Frederick Strawson关于康德的注释,Robert Brandom关于黑格尔的新解,都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由此,在英美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德国古典哲学的复兴运动,近年来,除了研究论文大量涌现之外,也出现了几部重要的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Howard Caygill编纂的《康德辞典》和Helmut Holzhey编纂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这两部英语康德术语辞典吸收了前人工作的优点和经验,也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难。英语辞典比德语辞典的编纂更多了一重艰难,那就是术语翻译的对应问题。康德原文中使用了一些看似相关却又严格区分的术语,比如Erkenntnis,Wissen,Erkennen,Denken等概念,只有清晰地辨别这些术语的异同,才能厘清康德的论证,但是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找到现成的具有内在关系的词汇群翻译这些术语。然而,如果不能准确翻译康德的术语,就势必会引起意义混淆。以流传甚广的Kemp Smith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例,其中就忽略了Erkenntnis与Wissen在原文中的区别,两者都被翻译成 knowledge,忽略了erkennen(erkennen是 Erkenntnis的动词形式)在康德文本中的特殊含义。后来出版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中Paul Guyer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纠正了这个错误,将Erkenntnis翻译为Cognition,将Wissen译为knowledge,这个纠正非常恰当,因为康德自己使用的表达Erkenntnis的拉丁文同义词就是Cognitio。[6]

上述例子只是想指出编纂非德语康德辞典时必须面对的困难,那就是必须要解决翻译对应词的问题,而这项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Caygill编纂的这部辞典中的英文词条同时附了德文对应词,不仅提供了英文译本(以剑桥版为底本)的原文出处,而且还提供了该词条在德文学院版中的出处,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从译本回溯至原文的线索,非常符合目前康德研究需要英德文献相互参阅的要求。遗憾的是只编辑了英文词索引,没有编辑德文词索引,在从德文术语反向查阅英文术语时,有些不便。此外,就目前而言,即便是评价最高的剑桥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也仅仅涉及德文学院版《康德全集》中的部分单元,康德研究的权威文本还是以德文为主,这也为英文辞书的编纂工作造成了客观的障碍。Helmut Holzhey是瑞士著名的哲学教授,熟练掌握德语和英语,他编写的《康德及康德主义历史辞典》同样有Caygill所编的《康德辞典》的优缺点,只不过前者的选词范围更加宽泛,已经超出了康德哲学本身,更涉及康德后学如新康德主义所关涉到的术语。就其词条数目和篇幅而言,这两部辞典基本相当,在词条释义方面,它们的水平也在伯仲之间。

目前为止有影响力的非德语康德辞典主要是指英语康德辞典;中国比较系统的康德研究始于上世纪初,但是国内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得到业内认可的权威性中文康德辞典。

除了上面提及的这些辞典之外,一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涉及领域最广的德语康德术语辞典当下正在酝酿之中。以出版康德研究文献而著称的柏林de Gruyter出版社日前委托Georg Mohr、Jǜrgen Stolzenberg、Marcus Willaschek 等著名教授编纂全新的康德术语辞典,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逾百位康德专家组成。根据该出版社网站发布的信息,新辞典分为三卷约2100页,共涉及2500多个条目,条目中包含所有与康德哲学相关的术语,所有在康德作品中提及的以及与康德哲学相关的人物,以及所有的康德作品。发行时间初定于 2009年 12月。[7]相信该辞典的问世一定会为康德辞典发展史开辟一个新纪元。

附 注

[1]康德本人将其学说称为批判哲学,以便与传统的独断论哲学和怀疑论哲学相区分。

[2]我们认为将author's dictionary翻译为作家语文辞典比较贴切,如果按照原文译为作家辞典,中文容易引起歧义,会被误以为是查阅作家生平信息的人名辞典。

[3]Rosenkranz K.Geschichte der K ant'schen Philosophie.Berlin:Akademie-Verlag,1987.

[4]Adickes E.German K antian BibliographyⅠ-Ⅲ(bis1804).New Yo rk:Burt Franklin,1895-1896.

[5]参见Dilthey为学院版《康德全集》(1910)撰写的序言。

[6] 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4.

[7]更具体的信息参见该出版社的官方网 http:∥www.deg ruyter.de/cont/fb/ph/detail.cfm?isbn=9783110172591&sel=pi。

1.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Caygill H.A K ant Dictionary.Oxford:Blackwell,1995.

3.Eisler R.Kant-Lexikon:Nachschlagewerk zu K ants sämtlichen Schri f ten,Brief en und handschri ftlichem Nachlass.Berlin:Mittler,1930.

4.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Heinicke S.Wörterbuch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 und zu den philosophischen Schri ften von Herrn K ant.Preßburg:Philip Ulrich Mahler,1788.

6.Holzhey 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Kant and Kantianism.Lanham,Md.:Scarecrow Press,2005.

7.M ellin G S A.Encyclopädisches Wörterbuch der kritischen Philosophie,oder Versuch einer fasslichen und vollständigen Erk lärung der in Kants kritischen und dogmatischenSchri f tenenthaltenenBegri f f eundSätze.MitNachrichten,Erläuterungen und Vergleichungen aus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begleitet und alphabetisch geordnet,Bd.I Zǜllichau u.Leipzig,Bd.Ⅱ-Ⅵ Jena u.Leipzig 1797-1804.

8.Ratke H.Systematisches Handlexikon zu K ants K ritik der reinen Vernunf t.Leipzig:M einer,1929.

9.Schmid C C E.C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im Grundrisse zu Vorlesungen nebst einemWörterbuchezumleichternGebrauchderKantischenSchri ften.Jena:Crö kerschen Buchhandlung,1786.

猜你喜欢
辞典著作康德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