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光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唐代西南边“西山八国”同唐朝的关系
何锡光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唐代西南边的八个羌人小国总称西山八国,因其部落酋长从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职封号,实际上接受了唐朝的羁縻或统治;由于其地势在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中甚为重要,在广德元年相继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贞元年间收复失地,西山八国因而率其部众内附,重新接受唐朝的羁縻,唐代史籍中开始出现西山八国的称谓;唐朝自贞元年间始置“西山八国安抚使”,说明唐朝对西山八国地势的重视;而吐蕃要进攻唐剑南西川或维持对南诏的控制,故尔屡次同唐朝发生对西山八国的争夺战。
西山八国;西南边;关系;唐朝
“西山八国”是唐西南边①八个羌人小国的总称,其名首见于《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一年九月:“丁巳,加韦皋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这一年,包括东女、哥邻、白狗、弱水、逋租、南水、悉董、清远在内的西山八国,②各率其种落诣唐剑南西川节度使内附。有唐一代,西山八国同唐朝多所交往,可以从中考见唐朝同西南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若干情况。
西山八国中的东女国,于隋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书 西域 《国传》)“隋大业中,蜀王秀遣使招之,拒而不受。”(《旧唐书 南蛮西南蛮传 《国传》)又其中有白狗国,其属地内有“白苟羌”,曾为隋朝戍地,在大业末“没于羌”。③
到唐代,西山八国地界内的羌人酋长接受唐朝廷的官号和赐封,处于唐朝的羁縻边州之内。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女国传》在记述东女国等西山八国于贞元九年接受唐朝的封号后说:“旧皆分隶边郡,祖、父例授将军、中郎、果毅等官。”这里说的“边郡”,指从武德(618—626)、贞观(627—649)年间直至乾元元年(758),唐朝接受西山八国地界内部落归附或降附所置的维州(武德七年置,治所薛城,在今四川理县东北)、霸州(乾元元年改静戎军置,治所在今四川汶川西北)、保州(本奉州云山郡,天宝二十八年以维州之定廉县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北),以及松州都督府(治所嘉诚,在今四川松潘县)、茂州都督府(治所汶山,在今四川茂汶县)、保宁都护府(天宝八载以剑南之索磨川置,治所在今马尔康东)所辖的部分州县。八国中以东女国与唐朝的关系较为密切,从武德至开元年间曾遣使朝唐,接受唐朝廷的官号、赐封。《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传》:“武德中,女王汤滂氏始遣使贡方物,高祖厚资而遣之。还至陇右,会突厥入寇,被掠于虏庭。及颉利平,其使复来入朝。太宗送令反国,并降玺书慰抚之。垂拱二年,其王敛臂遣大臣汤剑左来朝,仍请官号。则天册拜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仍以瑞锦制蕃服以赐之。天授三年,其王俄琰儿来朝。万岁通天元年,遣使来朝。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其王赵曳夫遣子献方物。天宝元年,命有司宴于曲江,令宰臣已下同宴。又封曳夫为归昌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其子帛八十匹,放还。”《新唐书·西域·女国传》:“武德时,王汤滂氏始遣使入贡。高祖厚报,为突厥所掠不得通。贞观中,使复至,太宗玺制慰抚。显庆初,遣使高霸④黎文与王子三庐来朝,授右监门中郎将。其王敛臂使大臣来请官号,武后册拜敛臂左玉钤卫员外将军,赐瑞锦服。天授、开元间,王及子再来朝,诏与宰相宴曲江,封王曳夫为归昌王、左金吾卫大将军。”⑤
这些被唐朝任命为刺史等官或赐以封号的人有名姓可考者还有:贞观初至总章(唐高宗年号,668—670)中的安胐汗、安附国。《全唐文》四三五李至远《唐维州刺史安侯(附国)神道碑》:“父胐汗,贞观初率所部五千余人入朝,诏置维州,即以胐汗为刺史。……封定襄公。……(安附国)永徽元年(650)拜右领军将军,……寻丁定襄公忧,复拜为持节维州诸军事、维州刺史。……龙朔(唐高宗年号,661—663)中,随府易名,改为左戎卫将军。总章中,进为右戎卫大将军,刺史勋封并如故。”贞观、显庆(唐高宗年号,656—661)年间董姓三人为当州、悉州刺史者。《旧唐书·地理志》松州都督府:“贞观二十年,⑥松州首领董和那蓬固守松府,特敕于(松州)通轨县置当州,以蓬为刺史。显庆元年,蓬嫡子屈宁袭继为刺史。……显庆元年,生羌首领董系比射内附,乃于地置悉州,在悉唐川故也。以董系比射为刺史。”⑦开元、乾元时又有羌人董晏立、董嘉俊受唐朝的官职和封号。《旧唐书·地理志》:“保州下,本维州之定廉县。开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以董晏立为刺史。领定廉一县。天宝元年,改为云山郡。八载,移治所于天保军,乃改为天保郡。乾元元年二月,西山子弟兵马使嗣归诚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内天保郡归附,乃为保州,以嘉俊为刺史。”⑧唐代刺史兼领一方军政,这几个人中有的人实任兵马使等职,则其人也兼掌地方军事。
另据《全唐文》卷三七七杨谭《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略云:“伏以开元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陛下清静端极,无为体道。……伏以南蛮乱德,恃险偷生;吐蕃举国兴兵,资其叛逆。右羽林大将军兼蓬山郡太守董怀恩、右骁卫将军兼归诚郡太守董思贤、都知西山子弟兵马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摄临翼郡太守董郄曲、左羽林大将军兼静郡太守董元智、江源郡太守董懿等,领八郡骁勇,并蕃汉武士七千人,自蓬娑路取牙山。”据“南蛮乱德”云云,杨谭文所记本事,当指开元二十八年三月,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攻破吐蕃占领的安戎城。⑨又岑仲勉《金石论丛·利番新发现随会州信道记跋》云:“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旧同事李方桂自利番归成都,曾亲见此碑,贻书相告,……同处又有一唐碑,……照录如下:‘朝散大夫、检校维州刺史、上柱国焦淑为吐蕃贼侵境,并董敦义投蕃,聚结逆徒数千骑,淑领羌汉兵及健儿等三千余人,讨除其贼,应时败散。开元十五年九月十九日记。’”⑩蓬山郡、临翼郡、归诚郡、江源郡和上面提到的维州、当州、悉州、保州,据两《唐书·地理志》,其地皆在“西山八国”境内,而董姓又是“西山八国”羌人部落的著名种姓。[11]参以上引“松州首领董和那蓬固守松府”之事,可知这些身领军职的西山八国首领皆亲领兵众,为唐王朝效命。
以上就是《旧唐书》记述的,今犹可考见的西山八国在乾元元年以前“分隶边郡,祖、父例授将军、中郎、果毅等官”的具体事迹。此外,据《通典·食货典》及《新唐书·地理志》,在相当于唐西山八国地界内的各州县,都有“土贡”各种地方特产的记载,可说明西山八国对唐朝有受羁縻并纳贡的关系。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之乱发生,吐蕃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唐西北、西南边地,至广德元年,西山八国之地相继为吐蕃攻占。
《旧唐书·代宗纪》广德元年(763)十二月:“吐蕃陷松州、维州、云山城、笼城。”
《新唐书·地理志》保州:“广德元年没吐蕃。”
但据有关史料,维州在广德元年并没有陷没吐蕃,其为吐蕃设计攻取,是在广德元年二十年后。《旧唐书·地理志》维州:“上元元年(760)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累入兵寇扰西川。”《旧唐书·李德裕传》:“至德后,河、陇陷蕃,唯此州尚存。(此盖仅指维州城。)吐蕃利险要,将妇人嫁于此州阍者。二十年后,妇人生二子成长。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其州遂陷。吐蕃得之,号曰‘无忧城’。……德裕又以大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以城降,为牛僧孺所沮,终失维州,奏论之曰:‘……且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陇尽没,此州独存。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州门子。二十年后,两男长成,窃开垒门,引兵夜入,因兹陷没,号曰无忧。’”[12]可见维州城之失,并不在广德元年,而是在其后二十年。
另外,西山八国之地的柘、静等州,在永泰元年又为唐汉州刺史崔宁收复。《旧唐书·崔宁传》:“宝应初,蜀中乱,山贼拥绝县道,代宗忧之。……武奏为汉州刺史。久之,吐蕃与诸杂羌戎寇陷西山柘、静等州,诏严武收复。武遣旰(崔旰后赐名宁)统兵西山,旰善抚士卒,皆愿致死命。始次贼城,周围皆石砾,攻具无所设。唯东南隅环丈之地,壤土可穴,谍知之以告。旰昼夜穿地道攻之,再宿而拔其城。因拓地数百里,下城寨数四。番众相语曰:‘崔旰,神兵也。’将更前进,以粮尽还师。武大悦,装七宝舆迎旰入成都,以夸士众,赏赍过厚。”《旧唐书·地理志》:“柘州下,永徽后置。天宝元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柘州。本属陇右道松州都督,后割属剑南也。”其治所柘县,在今四川黑水县南。《旧唐书·地理志》:“静州,比属陇右道,隶松州都督。后割属剑南。”其治所悉唐,在今四川黑水县南。《资治通鉴》卷二二四系此事于永泰元年闰十月。
又据《新唐书·地理志》松州:“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维、翼等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则唐朝在西山八国之地被吐蕃攻陷后,另于其它地方设置行州,由西山八国部落首领[13]世代做刺史和掌管军事的司马,在名义上对西山八国实行羁縻。
自西山八国之地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西山八国故地屡次击败吐蕃,保卫了唐剑南西道边界的安定。以下便是广德至大历中的有关记述。
《新唐书·吐蕃传》:“是岁(指广德元年),南入松、维、保等州及云山[14]新笼城。明年,还使人李之芳等。剑南严武破吐蕃南鄙兵七万,拔当狗城。……是时严武拔盐川,又战西山,取其众八万。”《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广德二年七月:“己未,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庚午,严武拔吐蕃盐川城。”胡注:“当狗城,当白狗羌之路,故以名城。盐川城,在当狗城西北。维州旧有盐溪县,永徽初,省入保州定廉县。”
《新唐书·代宗纪》大历十年(775)正月:“乙卯,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及吐蕃战于西山,败之。”《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大历十年正月:“乙卯,西川节度使崔宁奏破吐蕃数万于西山,斩首万级,捕虏数千人。”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十二年十月:“丁酉,西川破吐蕃于望汉城,擒蕃将大笼官论器然以献。”《旧唐书·吐蕃传》:“(大历十二年)十月,崔宁破吐蕃望汉城。”《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大历十二年:“冬,十月乙酉,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大破吐蕃于望汉城。”胡注:“吐蕃筑城于西山以望蜀,因名望汉城。”
《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丁亥,西川崔宁奏于西山破吐蕃十万,斩首八千,生擒九百人。”《新唐书·代宗纪》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丁亥,崔宁及吐蕃战于西山,败之。”
《新唐书·吐蕃传》:“明年(指大历十年),西川节度使崔宁破虏于西山。虏攻临泾、陇州,次普润,焚掠人畜;与抱玉战义宁,破之;道泾州,璘尾追,败之于百里。又明年,崔宁破虏故洪节度、氐、蛮、党项等兵,斩首万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吐蕃不得志,入掠黎、雅,于是剑南兵合南诏与战,破之,禽大笼官论器然。又侵坊州,取党项牧马。崔宁攻望汉城,破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战岷州,吐蕃走。宁破西山三路及邛南兵,斩首八千级。十三年,虏大酋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汉、御史、尚书三渠以扰屯田,为朔方留后常谦光所逐,重英残盐、庆而去。乃南合南诏众二十万攻茂州,略扶、文,遂侵黎、雅。时天子已发幽州兵驰拒,虏大奔破。”
到唐德宗贞元时,吐蕃连年入侵唐朝西北边境。唐朝为分吐蕃的兵势,命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攻破占据西山八国之地的吐蕃军,西山八国首领遂率众内附。先是贞元三年,韦皋就上书朝廷,要求采取联合南诏和西山八国部落以削弱吐蕃势力的策略。《资治通鉴》卷二三二:“韦皋奏:今吐蕃弃好,暴乱盐、夏,宜因云南及八国生羌有归化之心,招纳之,以离吐蕃之党,分其势。”这就有了其后招抚西山八国归附之事。
《旧唐书·韦皋传》:“(贞元)九年(793),朝廷筑盐州城,虑为吐蕃掩袭,诏皋出兵牵维之。乃命大将董勔、张芬出西山及南道,破峨和城、通鹤军。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率众来援,又破之,杀伤数千人,焚定廉城。凡平堡栅五十余所。”又《新唐书·韦皋传》:“(贞元)九年,天子城盐州,策虏且来挠袭,诏皋出师牵维之。乃命大将董勔、张芬分出西山、灵关,破峨和、通鹤、定廉城,逾的博岭,遂围维州,搏栖鸡,攻下羊溪等三城,取剑山屯焚之。南道元帅论莽热来援,与战,破其军,进收白岸,乃城盐州。”[15]峨和,在唐翼州东北,今四川松潘以南、黑水县以东、茂县西北;定廉城,在唐维州之西奉州境内,今四川理县以北;通鹤军、的博岭、栖鸡、羊溪、剑山具体地理位置待考:盖皆在西山八国地界内。韦皋攻取被吐蕃占领的峨和、定廉等的具体时间是贞元九年五月。《旧唐书·德宗纪》贞元九年五月:“乙巳,韦皋奏,遣军出西山,破吐蕃峨和城、定廉城、通鹤军,凡平堡五十余所。是日以蕃俘器仗来献。”西山八国被吐蕃占领后,就受吐蕃的“役属”,“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旧唐书 东《国传》)西山女王的王位也被吐蕃夺去。《新唐书·南诏传》上记贞元九年南诏王异牟寻说:“西山女王,见夺其位。”此时,韦皋因西山八国“有归化之心”,乘胜招抚诸国内附,使之归顺唐朝。《旧唐书·韦皋传》:“皋又招抚西山羌女、诃陵、白狗、逋租、弱水、南王等八国酋长,入贡阙廷。”[16]《旧唐书·东女国传》记载了此事的原委以及此后发生的相关事件:
贞元九年七月,其王汤立悉(又作“志”)与哥邻国王董卧庭、白狗国王罗陀忽、逋租国王弟邓吉知、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悉董国王汤息赞、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其哥邻国等,皆散居山川。弱水王即国初女国之弱水部落。其悉董国,在弱水西,故亦谓之弱水西悉董王。旧皆分隶边郡,祖、父例授将军、中郎、果毅等官,自中原多故,皆为吐蕃所役属。其部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理之。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至是悉与之同盟,相率献款,兼赍天宝中国家所赐官诰共三十九通以进。西川节度使韦皋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立悉等数国王自来朝,召见于麟德殿。授立悉银青光禄大夫、归化州长史;董卧庭行至绵州卒,卒武德州卒史,卒其卒卒卒为保宁卒卒卒长史,袭哥邻王。立悉妹乞悉漫颇有才智,从其兄来朝,封和义郡夫人。其大首领董卧卿等,皆授以官。俄又授女国王兄汤厥银青光禄大夫、试太卒卿;清远王弟苏历颠银青光禄大夫、试卫尉卿;南水国王薛莫庭及汤息赞、董藐蓬,女国唱后汤拂庭、美玉钵、南郎唐,并授银青光禄大夫、试太仆卿。其年,西山松州生羌等二万余户,相继内附。其粘信部落主董梦葱,龙诺部落主董辟忽,皆授试卫尉卿。立悉等并赴明年元会讫,锡以金帛,各遣还。
又《旧唐书·德宗纪》:
(贞元九年七月)剑南西山羌女国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卒、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邓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六国君王,自来朝贡。[17]六国初附吐蕃,韦皋击西山讨吐蕃,故六蛮内附,各授官秩遣之。
西山八国结成同盟,推女国王为盟主,“相率献款”,韦皋将其部众安置于唐朝的维、[18]霸、保州之地。西山八国中的六国随后到唐朝朝贡,并赴唐朝次年元会庆典,唐朝并授以官秩。这表明,西山八国在广德年间吐蕃占领其地以后,到此时,又重新接受唐朝的官职和羁縻。
在此之前,唐朝与吐蕃曾于建中三年(782)在清水定盟,划定两国的边界。《旧唐书·张镒传》记载唐朝同吐蕃约定的边界是:“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又《新唐书·吐蕃传》:“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唐代的剑南西山,指今四川境内的岷山、邛崃山。西山八国位于西山之西,在建中年间犹属吐蕃领地,到贞元九年,由于八国的内附,西山八国的领地又重新划入唐朝的版图。
西山八国接受唐朝的统治,唐朝因此设“西山八国使”以管辖其事。《新唐书·方镇表》贞元十一年:“西川节度增领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使。”并任命韦皋兼领使事。《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一年九月:“丁巳,加韦皋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又《韦皋传》:“(贞元)十一年九月,加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兼云南安抚等使。”[19]这是唐代史籍记载西山八国之名的开端,也是唐朝首次设置“西山八国使”以统领西山八国之事。
西山八国的领地是唐剑南道同吐蕃之间的冲要之地,唐朝可以借此保卫剑南西川边地的安定,也可以从这里阻挡吐蕃南下通往南诏。上文所述韦皋上奏朝廷招抚西山八国即是唐朝要采取的策略之一。到贞元十七至十八年间,韦皋从西山八国地界内出兵,九道并进,西击吐蕃、南击南诏,以纾缓吐蕃对唐朝西北灵、朔、麟州的侵袭,在维州大破吐蕃之众。《旧唐书·吐蕃传》:
(贞元)十八年正月,韦皋擒吐蕃大首领论莽热来献,赐崇仁里宅以居之。莽热,吐蕃内大相也。先贞元十六年,韦皋累破吐蕃二万余众于黎州、雟州,吐蕃遂大搜阅,筑垒造舟,潜谋寇边,皋悉挫之。于是吐蕃酋帅兼监统曩贡、腊城等九节度婴婴、笼官马定德与其大将八十七人,举部落来降。……其明年,吐蕃昆明城管磨些蛮千余户又来降。吐蕃以其众外溃,遂北寇灵、朔,陷麟州。诏韦皋出兵成都西山以纾北边。皋遂命镇静军兵马使陈洎等,统兵万人出三奇路,威戎军使崔尧臣率兵一千出龙溪石门路南,维保二州兵马使仇冕、保霸两州刺史董振等,率兵二千进逼吐蕃维州城中,北路兵马使邢玭并诸州刺史董怀愕等率兵四千进攻栖鸡、老翁等城,都将高倜、王英俊等率兵二千进逼故松州,陇东路兵马使元膺并诸将郝宗等复分兵八千出南道雅、邛、黎、雟等路。又令邛州镇南军使、御史大夫韦良金发镇兵一千三百续进,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进攻逋租、偏松等城,黎州经略使王有道率三部落郝金信等二千过大渡河深入吐蕃界,雟州经略使陈孝阳与行营兵马使何大海、韦义等及磨些蛮三部落主苴那时率兵四千进攻昆明、诺济城。自八月至于十二月,累破十六万众,拔其七城、五军镇,受降三千余户,生擒六千余人,斩首一万余级,遂围维州。救军再至,转战千余里,吐蕃连败,灵、朔之寇引众南下。于是赞普遣莽热以内大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使、都统群牧大使率杂虏十万众,来解维州之围。王师万余众,据险设伏以待之。先以千人挑战,莽热见我师之少也,悉众来追,入于伏中,请将四面疾击,遂擒莽热,虏众大溃。
栖鸡、老翁、逋租、偏松,都在西山八国地界内,由于史料的缺乏,只能推测这时期吐蕃的实际占有土地同西山八国的旧有领地呈现差互出入的状况。无论如何,正象美国查尔斯·巴克斯《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1]第四章“南诏与吐蕃的联盟”评论韦皋此次对吐蕃的胜利说:“这是这一时期唐朝与吐蕃在西南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这次战役大体上结束了一个历史时期,标志着吐蕃势力在唐朝西南的式微。”另外,引文中的保、霸二州刺史董振和诸州刺史董怀愕皆董姓,可能是西山八国部落酋长任唐朝刺史者,这些都可见韦皋对西山八国策略收到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西山八国又与吐蕃连界,受到吐蕃的威胁,又暗中同吐蕃交通,这就是两《唐书·女国传》说西山八国之人是“两面羌”的原由。所以唐朝设“西山八国使”是十分重要的。从韦皋开始,唐朝直至五代任命为“西山八国使”见于两《唐书》、两《五代史》、《资治通鉴》者,有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九月的高崇文、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的李德裕、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四月的白敏中、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春和大顺二年(891)十月的王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和明宗长兴四年(933)二月的孟知祥。既然设置了“西山八国使”,就说明唐朝以至五代时的后唐对西山八国有统属的关系。
在此期间,吐蕃占领的维州在大中三年杜悰镇蜀时才重新归属唐朝。[20]《旧唐书·李德裕传》记李德裕奏论大和五年唐朝不受吐蕃将领以维州城投降之事说:“况西山八国,隔在此州,比带使名,都成虚语。诸羌久苦蕃中征役,愿作大国王人。”这是说与吐蕃连界的西山八国有时并不完全受唐朝统辖,即上面提到的“两面羌”之一例;八国之人又苦于吐蕃的“征役”,愿意接受唐朝的统治。又《新唐书·路岩传》:“俄罢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承蛮盗边后,岩力拊循,置定边军于邛州,扼大度,治故关,取坛丁子弟教击刺,使补屯籍,由是西山八国来朝。”路岩于咸通十二年(871)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此时的吐蕃已经衰落,路岩又增强了守备,西山八国不再受吐蕃的侵扰,故尔再度来朝。
以后到五代,据《资治通鉴》卷二六八乾化二年(912)四月:“维州羌胡董琢反,蜀主遣保銮军使赵绰讨平之。”这个反叛唐朝的“羌胡董琢”可能是西山八国的部落酋长。后唐长兴四年以后,唐五代史籍中不再见与西山八国有关的记述,可能到五代末,唐初对西山八国仍然保持着羁縻、臣属关系。
以下简单叙述西山八国之地同唐朝和吐蕃交通的地势。
藏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2]第十一章“唐朝少数民族地区的邮驿”说:“唐朝从四川通达吐蕃的驿路有好几条:一条称为西山路,由成都经灌县、蚕崖关、当风戍、汶川(今县同)、西山八国,再沿梭磨河北上,进抵柘县(在唐柘州境内,今四川黑水县南),越过柏岭(在今黑水县西),至白崖驿(在柏岭之北),进入吐蕃界(《元和郡县图志》)。”按:蚕崖关在四川都江堰西。《方舆胜览》卷五五《成都府路》永康军:“蚕崖关,在导江县(今都江堰市灌口镇东约十公里)西五十里,以振西山之走集。”又《新唐书·地理志》彭州蒙阳郡:“有当风戍。”其地当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梭磨河即唐索磨川。《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八载闰六月:“乙丑,以石堡城为神武军,又于剑南西川索磨川置保宁都护府。”胡注:“置保宁都护府,以领牂柯、吐蕃。”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未提到唐代这一条“西山路”的记述,然确系唐朝剑南节度与吐蕃之间的重要道路,西山八国正处在这条道路的中间。上文已述及的唐朝同吐蕃在西山八国地界多次军事冲突即可说明其地势的重要。兹再举数事以明之。
《旧唐书·高适传》:“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21]剑南虽名东西两川,其实一道。自邛关、黎、雅,界于南蛮也;茂州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临边小郡,各举军戎,并取给于剑南。……今所界吐蕃城堡而疲于蜀人,不过平戎以西数城矣。邈在穷山之巅,垂于险绝之末,运粮于束马之路,坐甲于无人之乡。以戎狄言之,不足以利戎狄;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广土宇。”[22]平戎城原名安戎城,在唐恭州境内,今四川理县西北,以西便是吐蕃领地。《旧唐书·吐蕃传》开元二十八年:“诏改安戎城为平戎城。”高适此论主张应放弃唐朝在西山三城的戍守,殊为失计。《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胡注:“开元二十八年,以维州之定廉置奉州云山郡,天宝八年,徙治天保军,更曰天保郡,是年没吐蕃。至乾元元年,嗣归诚王董嘉俊以郡来归,始更名保州。又按天宝八年分定廉置云山县,时盖于县新筑二城也。”[23]有可能,定廉一城加上所新筑二城,即是西山三城。这一带正在西山八国地界内,因守备不力,终陷于吐蕃。
按《旧唐书·吐蕃传》:“剑南西山又与吐蕃、氐、羌邻接,武德以来,开置州县,立军防,即汉之笮路。”此西山当是并剑南西川之岷山、邛崃山而言。西山八国在岷山以西,邛崃山以南,则是唐雅、黎、雟州,为唐朝通往南诏的必经之地,也是吐蕃自北向南控制南诏的要路。《新唐书·南诏传》详细地记述了韦皋在贞元十七年经略云南的相关背景,可进一步认识西山八国之地对唐朝和吐蕃都具有重要性:
吐蕃君长共吐,不吐卒州,吐吐吐,吐为两头蛮挟唐为轻重,谓南诏也。会虏荐饥,方葬赞普,调敛烦。至是,大料兵,率三户出一卒,虏法为大调集。又闻唐兵三万入南诏,乃大惧,兵戍纳川、故洪、诺济、腊、聿赍五城,欲悉欲出西山、剑山,欲卒州以欲南诏。皋即上上上“上上上上上明上上,上敛上,卒、上上莱,可困虏入。”皋遣将邢毗以兵万人上南、北路,赵昱万人戍黎、雅州。异牟寻谓皋曰上“虏声声卒州,声声云南,声武声卒军进声声声。若虏不出者,声以来年二月深入。”时虏兵三万攻盐州,帝以虏多诈,疑继以大军,诏皋深钞贼鄙,分虏势。皋表上“贼精铠多置南上,今向盐、夏非全军,欲掠河曲党项畜产耳。”俄闻虏破麟州,皋卒上将分道出,或自西山,或由平夷,或下上陀和、石门,或径神川、纳川,与南诏会。是时,南南、太原、卒宁、泾原军猎其北,剑南东川、山南兵震其东,凤翔军当其西;蜀、南诏深入,克城七,上堡百五十所,斩首万级,获铠械十五万。围昆明、维州不能克,乃班欲。振武、灵武兵破虏二万,泾原、凤翔军败虏原州。惟南诏攻其腹心,俘获最多。帝遣中人尹偕尉异牟寻。而吐蕃盛上昆明、神川、纳川自守。异牟寻比年献方物,天卒礼之。
吐蕃要“悉师出西山、剑山”,希图断绝南诏同唐朝的交通;韦皋则采取一边从西山出击,以攻取为吐蕃占领的西山八国故地(如维州),阻断吐蕃自西山八国南下之路,一边在雅州、黎州加强守备,保卫雟州,以阻止吐蕃的力量到达南诏的策略,达到“与南诏会”的目的。[24]这时唐朝与南诏以及吐蕃的关系,查尔斯·巴克斯《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讲得很清楚:“为清除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威胁,唐朝下令韦皋在西南地区展开反击。唐朝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士兵投入战斗,这些士兵包括西南地区的新盟友,特别是南诏、东蛮、麽些诸部的军队,各方面的军队协同一致地配合作战,把吐蕃军队赶出了他们占踞的唐朝西南边境的全部地区。”从唐朝贞元年间致力于南连南诏、北御吐蕃这一事件也可看到西山八国在唐代西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总结上文:西山八国因其部落酋长从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职封号,实际上为唐朝所羁縻;由于其地势甚为重要,在广德元年相继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贞元年间收复失地,西山八国因而率其部众内附,所以唐代史籍中开始出现西山八国的称谓;唐朝自贞元年间始置“西山八国安抚使”,说明唐朝对西山八国地势的重视;而吐蕃要进攻唐剑南西川或维持对南诏的控制,故尔屡次同唐朝发生对西山八国的争夺战。
注 释:
①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剑南道北部”、“吐蕃”,西山八国的领地,开元二十九年约在唐松、茂、维、翼、当、悉、静、奉、柘、恭等州地界,各州名称及地界前后屡有变化。另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胡注上“自哥邻以下上种(指东女国以外的哥邻、白狗、弱水、南水、悉董、清远、咄霸及逋租),皆散居西山。西山即雪山。今威州保宁县有雪山,连乳川白狗岭,有九峰,积雪春夏不消。白狗岭与雪山相连。威州,唐之维州也。”约当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县以西,甘孜州、阿坝州大部地区。
②西山八国的具体名目,上书所记不一,另记有咄霸一国。霸见《旧唐书卒德宗霸》贞元十一年九月、《韦皋皋》、《南蛮西南蛮卒女国皋》,《新唐书卒韦皋皋》、《西域皋》之《东女国皋》,《唐会要》卷九九“东女国”、《资治通鉴》卷二三二贞元三年“八国生羌”胡注、卷二三四贞元十年正月“八国”胡注。
③见《旧唐书卒地理志》维州。
④东女国的女官称“高霸”。见《旧唐书卒南蛮西南蛮卒东女国皋》、《太平广记》四八一“东女国”。
⑤霸见《唐会要》卷九九“东女国”。
⑥《新唐书卒地理志》作“二十一年”。
⑦两两又见《新唐书卒地理志》、《太平两两记》卷八一。
⑧又见《太平两两记》卷八O。
⑨见《旧唐书卒见宗霸》下,《资治通鉴》卷二一四。
⑩《文物》1961年8期《石刻杂谈》所引略同。
[11]据《旧唐书卒南蛮西南蛮卒女国皋》、《新唐书卒西域卒东女国皋》、《唐会要》卷九九“东女国”,西山八国之董姓者有哥邻国王董卧庭、弱水国王董辟和、咄霸国王董藐蓬。又《王史卒蛮夷》四“威茂蛮”上“威州保霸蛮者,唐保、霸二州也。天宝中所置,后陷没。酋董氏,世有其地。与威州相错,因羁縻焉。”
[12]两又略见《旧唐书卒事卒皋》。
[13]可能还有其它部落首领,俟考。
[14]《新唐书卒地理志》上“保州天保郡,下。本奉州云山郡,开元二十八年以维州之定廉置。”
[15]又见《旧唐书卒吐蕃皋》。
[16]其两另见《旧唐书卒德宗霸》贞元九年七月,《新唐书卒东女国皋》,《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贞元九年七月。
[17]据《旧唐书卒德宗霸》,女国国王于贞元十二年十二月又到长安朝贡。
[18]维州全境已为吐蕃占领,直至唐大中年间始欲复。霸见两《唐书卒事卒皋》。
[19]另见《新唐书卒韦皋皋》。而《资治通鉴》卷二三四系韦皋领使时为贞元十年正月,吐详何据。
[20]见两《唐书卒事卒皋》,《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大中三年十月。
[21]据周勋初《高适年谱》,其两在乾元三年(760)。
[22]《新唐书卒高适皋》略同。
[23]其两的具体时间有霸上文引《旧唐书卒其宗霸》广德元年十二月。
[24]此节本两,另霸见上《旧唐书卒吐蕃皋》引文。
[1][美]查尔斯•巴克斯.南诏国与唐其的西南边疆[M].昆明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藏嵘.中国古其驿站与邮皋[M].上海上商务印书馆,1996.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uthwest Tang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and Tang Dynasty
HE Xi-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The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in southwest of Tang Dynasty were conferred the official title by Tang Dynasty, accepting its rule.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ibet, they were occupied one after another by Tibet in Guangdei period and reclaimed by Tang Dynasty in Zhenguan period and re-accepted its rule. The name of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appeared in Tang historical records since then. Since Zhenguan period those counties were conferred the official title “An Fu Shi”. However,Tibet wanted to control Nanzhao and to aggress west Sichuan, so many times it fought with Tang Dynasty for the rule of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southwest; relation; Tang Dynasty
K242
A
1009-8135(2010)04-0070-07
2010-02-22
何锡光(1953-),男,四川南溪人,文学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文新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上张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