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红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他在语言研究方面的卓著成果,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迄今为止,对赵元任先生在音乐和语言方面所作贡献的研究颇多,但是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对他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有着学习多种语言的成功经验,加之在美国大学教授语言和语言学的教学经历,赵先生形成了有关教授和学习语言的诸多观点,这些都融入在他的语言学著作里。笔者试图将这些观点提析出来,以探讨赵元任的外语教学观,及其与当代外语教学理念的联系,以期对当代外语的教和学有所启示。
一定的语言观导致相应语言教学观的产生。因此,要讨论语言教学观,就不能不提到语言观这一概念。“所谓语言观,是指人们对语言本质所持的看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1]这也是语言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语言研究的理论、目标、范围、途径、方法、重点、结果,乃至语言政策的制定等的关键问题[2]。
迄今为止对于语言的定义有六十多种,反映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流派对于语言研究的不同的视角①。作为国际公认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人跟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②。这个定义所概括的三个方面,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它说明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系统的社会行为。
根据语言的定义,赵元任归纳了语言的五大特征③:(1)它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行为;(2)语言跟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关系;(3)语言是一个人类社会的传统机构;(4)语言既富于保守性,又跟着时代变迁;(5)任何语言都是由比较少的音类所组织的有系统的结构。
其中,第一、第三和第四个特征直接说明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第一个特征说明语言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行为。这就是说,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交际中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社会行为。第三个特征是说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传统机构。它既说明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也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赵元任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由上千上万人共同生活演变的结果,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四个特征说明语言既然是一种传统机构,所以它同时富于保守性,又是跟着时代变迁的。赵元任认为语言的变与不变都是取决于语言的社会属性的。他不同意语言演变的自然主义语言观,他认为语言的演变与动植物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速度是很不同的。第二和第五个特征说明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属性的体现是丰富的,表现在不同的语言可以有某个音义的联结的自由和不联结的自由,结合的方式、结合点的确定,也是自由的、任意性的。这完全是比较不同的语言系统之后得出的看法。只有有了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不同语言的系统性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可见任意性是语言的系统性的根基,所以,语言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系统性。强调语言的任意性、约定俗成并不是意味着人类在语言面前无所作为,无能为力。赵先生认为人们可以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对语言加以规范化、纯洁化、简化、改革。在这方面赵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
教学观,也称教学理念,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人们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3]。教学观的具体内容表现在对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明释与探究、学校及课堂、自然界和社会、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关系的理解[1]。在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对以上几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就构成了特定的语言教学观。
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理解以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其教学实践过程都蕴涵了他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基于这种认识而产生的对语言教学实践的理解[4]。由此看来,科学语言观的形成是科学语言教学观形成的前提。赵元任独特的语言观也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教学观。他的外语教学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赵先生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主要部分,学习的次序也应该按照这三样按步进行。”④赵元任先生认为语音是语言学习的最重要一步,音调过关最重要。“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要紧,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语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⑤“因为文法是语言的局部跟局部的关系,语言的本身即是音,当然文法就是从音里表现出来。那么词汇里头当然更是音了,词常常有音相近的,音要不对,词就弄错了。”⑥赵元任认为,发音准确是基本功,而在准确和流利之间,准确必须是流利的基础⑦。可以说,语音是一种语言的根本。音正,意则明,文法则通。语音学习作为外语学习的开头,学不好,就会影响以后的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赵元任特别指出“会”和“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调学习要达到真“会”,而不仅是“懂”。懂的东西,未必会⑧。因此,他主张,在语法阶段,词汇量适当控制一下,以便腾出时间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达到“会”的程度。提出这一点,对整个外语教学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语教学首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会”,一个“懂”而不“会”的学生,即使他对语法的了解再透彻,但实际上说不出,或说不对一句外国话,他依旧是个不“会”那个外国话的人。同样的道理,对一个从事外语教学的老师来说,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把学生教“懂”,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教“会”。从“懂”到“会”,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完成由“懂”到“会”的转换,是语法教学的关键所在[5]。
“为使初学者学会语法,最好把课本这么编,起头儿把词汇加得很慢,用很少的词来把基本的语法反复练习,这样子才可以学到‘会’的程度。”⑨学习外语,与其说是新知识的获得,不如说是新习惯的建立⑩。建立一套新习惯,靠的不是讲解,而是操练。这番话对国内的外语教学,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除了加强句法操练,赵元任认为还可以通过诵读来学习句法。他区分了语言学习中的被动知识和主动知识,指出外语学习要将被动知识转化为主动知识。赵元任先生这里所言的被动知识即指诵读、熟背一些规范典型的语言作品,主动知识即指通过熟背积累了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在语言实践中根据表达的需要,能将背记的语句和篇章引进自己的话语里,为己所用。
赵元任认为词汇既是语言中最容易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最难的部分。容易是因为一个词影响其他部分不大厉害,没有语音和语法影响那么广。难是因为词与词相连的时候,有一大堆成语,也须逐个记忆。所以,学词汇的时候,得在句子里头学词的用法,而不能光记一个词等于本国语一个意义,得记短语、记句子,这样意义才靠得住。有了若干数目的句子,当然对这个词的用法也就会了。赵元任所推崇的根据句子和短语记单词,就是我们现今说的借助语境学词的用法和意义,脱离语境记忆单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赵元任先生长期的汉语教学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构建了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他特别重视外国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尤其是语音教学。正是这种基于对口语语音重要性的认识,赵元任先生特别注意对汉语语音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赵先生认为,口语是外语教学的基础,不管抱什么目的学习外语,首先要学好口语。即使为阅读而学习外语,也要学好口语。学习的方式是注重听说,他所编写的汉语教科书,无论是《国语入门》,还是《中国话的读物》,都尽量做到书面只是口语的记录,所以学生从书本里学来的每一句话,都能转化成口语。这开启了对外现代汉语教学由书面走向口语的新方向。
赵元任重视口语学习,也就很重视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他提倡用外语编写教材,“主张用外国文的书,而先学好外国口语,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方法”。 教师上课的时候要用学生所学的目的语来讲授。“在上课的时候,跟自习的时间,天经地义,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的人跟语言的本身接触,不管先生在哪儿说,不管是旁听,不管是用录音的方式,留声机器,在课堂上千万不要耗费时间来净用学生的本国语言来讨论这个语言。”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外语学习的环境,营造外语学习的氛围。不主张过多地使用学生的母语,这一精辟见解体现了直接法、结构法(即听说法)、功能法的共同特点[5]。赵元任还强调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当代西方语言教学流派虽然价值取向各有侧重,但始终都围绕“什么是语言”,“怎样才能学会外语”这两个基本中心问题发展。赵元任的外语教学理念体现了他的语言观。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注重语言结构中各个成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也受到功能主义的影响,他重视口语的学习,从而真正体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赵元任的教学理念同时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他重视语言学习中的重复、模仿和操练,重视语言学习的环境,更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方法的自我调整等。
从以上对赵元任的语言教学观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念既受到了西方语言教学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对当代语言教学理论做出了贡献。这是在当代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观念,事实上,他的观点正是起到了从传统的语言教学理论到当代的语言教学理论发展中的衔接作用,可以说他是当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先锋。
赵元任精通多种外语,因此经常从双语教学的角度,特别是从语言比较的角度来阐述问题。他吸收了直接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素养,富有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套外语学习方法和外语教学理念。他重视语言的基本结构——语音的教学,认为语言教学应从口语开始,语音基础要稳扎稳打。应将目的语作为课堂用语和教材编写语言,新的语言通过情景进行教学和操练,材料在口头教过以后再教其书面形式。这种理论对于今天的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依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赵元任的外语教学观对当代外语教学宏观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无论以何种形式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设备,其目的只能是使学生形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习惯,不管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间接的书面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理解,而更应注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在大量听和读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大量的说和写,将“被动知识”变为“主动知识”,变“懂”为“会”,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并在使用过程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而不是会什么说什么。
语言知识的教授也不能孤立地进行,要结合一定的语境。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为数不多的课本或孤立地记忆词汇。因为词出现于句,句出现于语篇,而语篇出现于特定的交际场合和文化环境。词汇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精确化、具体化,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赵元任重视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提倡多接触与目的语相关的书面的物质材料和开拓听说的语言渠道,提倡学习词汇要依赖语境,熟记成语、习语和谚语,这些都体现了他很重视语言所传载的文化信息。他认为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教学应相互渗透。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行为。与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具有社会属性的语言使用要受社会准则的制约。离开了社会,就不可能学习文化; 脱离了文化,就谈不上有效地学习语言。只有把语言学习与目标语所承载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学好。
赵元任在谈到外语学习时首先强调学习者树立明确的外语学习目标是关键[6],然后是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赵元任看来,外语教学的重心是学生如何学,或者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因此,外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中心。他们心理因素的控制,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策略的应用,都对其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外语教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讲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习方法和习得策略,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用学家何自然先生在讨论外语的“教”和“学”的关系时,也强调“外语是学会的”[7]。这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外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外语时要培养悟性,要悟出学习规律,要按照自己的具体条件,悟出学习的路子,自己把它学会。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本身悟性的培养,外语就学不会。学会外语的方法和经验是因人而异的。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不可生搬硬套,重要的是自己悟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注释:
① 潘文国:《语言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第97页,第108页。
⑦赵元任在《国语入门》这本教科书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要想学好中文,发音准确是基本功,而在准确和流利之间,准确必须是流利的基础。他在《外国语的学习跟教学》的讲演中特别强调发音的准确不但要“以百分之百”为目标,而且必须在学习之初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潘文国.语言的定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1):97-108.
[3]李贤芬.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17-21.
[4]章柏成.当代语言教学观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8-91.
[5]盛炎.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教学的贡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109-116.
[6]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何自然.外语是学会的[J].外国语,2003(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