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
——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2010-04-04 08:47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苏轼

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苏轼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思革新、善创造、一心为国为民、政绩斐然的好官,又是一个思想家、水利学家、医学家、美食家,更是一个文学艺术全才。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朝后期,他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他的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变得复杂而丰富;也正是这种复杂和丰富,才使他能在不同时期的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度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获得丰硕成果,成就为千年伟人。

苏轼的思想体系的主要成分是儒家的,但又有佛老思想的渗透。就像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中注入了一条条清溪、一股股暖流。他有名儒大官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等人为至友,又有佛印、参寥子、罗浮等和尚与杨世昌、吴复古、陆惟谦等道士为好朋友。这就使他在平顺得意时或身处逆境中都应对自如,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亮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难以计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解释“正清和”时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1]扉页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孔子伦理观念的第一个,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全人类(平天下)。……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天下大治。……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和尚,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一切众生皆平等’……”[1]扉页正、清、和,在苏轼身上得到全面体现。

“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既追求个体的独立气节,又讲究对他人的仁爱情义;既有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又有超然物我的洒脱精神和琴棋书画的艺术追求。”[1]9千年伟人苏东坡是最具这种人文精神的典范。苏轼能“融合百家,兼采佛老”[2]172,“善于融会三家,圆通以应物”[2]220。

本文只就道家思想对苏轼影响的多方面表现谈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专家与读者。

一、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宋代眉山有点文化和见识,大度豁达、乐善好施的农民,信道学,被世人称为端正道人(据2009年第2期《苏轼研究》孙开中文)。苏轼幼年常随祖父出入道观,苏序教育孙子时又不能不流露出道教思想来。苏轼八岁时被祖父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因而他自幼爱读《道德经》。祖父性格豪爽、豁达大度,对幼年苏轼也是有影响的(据《放鹤亭》第2期第6页惠光启文)。老子说:“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说明王公贵族若能守“道”,大小事情都好办了。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是说统治者采取宽厚的政策,民风就会纯朴;统治者若采取严厉的苛政,民心就会“不古”[3]32章。苏轼在为官执政时处处为民着想,希望朝廷不要太多地损害百姓的利益,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影响,也有道教理论对他的影响。

二、青少年时代经典著作的熏陶

在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中,苏轼对《庄子》有特殊的兴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其兄小时候看庄子的书,就曾经叹息道:“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4]97、[5]十八册223庄子里有一个故事特别打动他。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见庄子正在敲着簸箕唱歌,惠施说他也太过分了,妻子为他生了孩子,苦了一辈子,他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高兴得唱歌?庄子说了一大套人由生到死,从无到有,再由有回归到无,顺其自然的道理[4]97。在蜀中苏轼曾同成都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游。“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辩说法,‘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2]219他的文集中就收录不同时期给宝月大师的书信八封。从中可以看出,两人确实是知心朋友。我们不妨看看他在黄州写的一封:“此间诸事,请问清师即详也。清久游外方,练事多能,可喜,可喜!海惠及隆大师,各惟安胜?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友也……”[5]《第十三册》354在读四书五经时,除孔孟对他有影响外,还受到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事迹和思想感染。庄周是道教创始人之一。陶渊明也受过道教影响,他的辞官归隐和许多诗文就是明证。李白是笃信道教的。他自称“太白”,也可说是崇尚庄周,崇尚太白金星。从《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可见苏轼对李白的敬佩:“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作诗一笑君应闻。”何薳《春渚纪闻》卷六:“士之所尚忠义气节,不以摛词摘句为胜。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间,杀生随之。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结明主,意有所疾,杀身不顾。……先生作《太白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一:李杜画像,古今诗人题咏多矣。(略)若李太白,其高气盖世,千载之下,犹可叹想,则东坡居士之赞尽之矣。”[5]第九册112-113屈原、李白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语言诗文充满想象,善用比喻,优美而又有气魄。苏轼的文章风格及表现方法,受以上三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他的为文之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长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5]十三册505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但它从来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而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由此可察觉道教理论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积极作用。

苏轼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老庄的写作方法。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我们来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犹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6]

三、遭受排挤、打击、迫害,身处逆境中自学领悟

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备受挫折,但是他不失自信,乐观豁达,自觉探求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老庄超然自适的精神对他有着激励作用。被贬谪黄州以后,他开始钻研佛道。“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修炼得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7]199-200“他学道术,特取其健身御病之法,以‘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与王定国》)。”[2]220此时“佛道的超尘遁世思想日有增益”。“他无例外地受着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而对佛、道又濡染甚深。”[2]219在黄州时与胡道师交往甚密,离开黄州了,还有信件来往,《三苏全书》第十三册就收录了苏轼给胡道师的四封信,可见他们相知的情感之深。从他写的《安国寺记》可以看出,他除了钻研佛经,练习打坐,还到道观闭关,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7]200。“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安道软朱砂膏,轼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轼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人也?’”[7]200-201他还向朋友推荐他的修炼方法。在给族兄子明的信中说:“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皆是供吾家乐事也。”[5]十三册298那时他生活很艰苦,精神上却很愉快。此时所作不朽之文《前赤壁赋》,充分展示了他要在山川风月中获得自我超脱的心路。他要在茫茫万顷江波中,驾一叶扁舟随风飘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灵魂归于美妙大自然之中。在清心寡欲中得到心神宁静。当然,苏轼的超脱又不同于庄子的逍遥。庄子是要出世遁世;苏轼是要入世。他对人生从没放弃追求[8]。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的《定风波》被后人称为“东坡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漏泄出的一缕夺目的光芒”[9]699。请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698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诗人在归途中突然遇雨,风雨吹打竹叶发出沙沙之声。行进在道中的众人慌慌张张,狼狈避雨,却有一人不慌不忙,缓缓前行,而且口中还吟唱着,这就是诗人东坡。多么潇洒,多么浪漫,哪里像是刚被贬谪到荒凉之处曾经是高官的人?别人“狼狈”,他为何“不觉”?而且吟唱着,感到穿着草鞋拄根竹杖比骑马还好。他高兴地向前行,不久就到了无风无雨无烈日的美好境界。这正是他此时暂避激烈的政治风雨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也是他研习佛老的收获。在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想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读到此,我们会自然地想起他另外的诗句,如:“我欲乘风归去”(《水调歌头·中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他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生,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9]681在他的诗词中,我们看出他与道教的关系甚密,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在《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诗中,更直接写出与道士交往之密:“桑麻已另落,藻荇复消沉。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强穿南埭路,遥望北山岑。欲与道人语,跨鞍聊一寻。”[5]第十册35-36在词《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赞钱的非凡夫俗子、淡泊功利、超然物外,如秋日青竹般的高洁情操,也就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与淡泊超然。被贬谪海南时写的《和陶连雨独饮》第二首:“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

此子可与言。”温汝能《和陶合笺》卷二:“是岁正逐出官舍,无可容身之际,而安之若素,了无挂碍,上观千古,真惟有一渊明还堪与语。”[5]九册346-347此诗所提到的嵇康、阮籍、陶渊明,都是苏轼崇敬的人,他们都受道教的影响,不满现实,崇尚自然,要回归自然,饮酒写诗,逍遥自在,过完人生。此时东坡先生的思想情感,与三人非常一致。这里也可显示道教对他的影响。

四、生命终极前的最后表白

在他临终前,身旁的好友维琳方丈和他谈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他笑了笑,说:那么多高僧,包括鸠摩罗什都死了。意思是他也要死了。“西天也许有,空想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林语堂评论:“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7]330佛家和道家都把死看成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苏轼,一位千年伟人,就这样坦然地离开人世了!

[参考文献]

[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2006年7月第3次印刷.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006年第3次印刷.

[3]梁海明译注.老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32.

[4]黄玉峰.说苏轼[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曾枣庄,舒大纲.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9-100.

[7]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7,73.

[9]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M]//叶嘉莹.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北京:中国书店,2007.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