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心宇 王高仁 徐海燕
(江苏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226001)
现在 HIFU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治疗肝脏肿瘤已经被广泛运用,治疗效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这些治疗都是 HIFU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我院自2004年 12月起采用 HIFU治疗肝癌至今一共82例,其中1例具有特殊性,现拿出来单独讨论。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52岁(2005年),2005年3月 CT显示肝脏右叶巨块型肝癌,大小 80mm×71mm,左叶肿块大小 11mm×12mm,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脾肿大,巨块型肝癌压迫门静脉、胆总管。无法手术,于1周后行 TACE治疗1次。40天后复查巨块型肝癌内碘油沉积不明显,肝癌肿块有所增大,放弃再次 TACE治疗,遂到我院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巨块型肝癌,由于超声不能正常显示左叶肿瘤,所以左叶肿瘤未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
1.2 仪器 仪器为北京源德公司生产的 FEPBY 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由 3个部分组成:超声发射系统;影像系统包括 B超扫描仪及立体定位装置;计算机系统控制发射程序及发射探头三维立体移动装置。其输入功率为0.5kW~ 1.5kW,有效治疗深度为 2cm~ 14cm,实测焦点 3mm×3mm×8mm,效应焦点为 6mm×6mm× 10mm,单次发射时间 0.2s~0.5s,单次发射次数 60次,1次发射时间16s,2次发射时间间隔 14s。
1.3 治疗方法 HIFU治疗先行超声做体表十字定位,治疗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并使入射面皮肤完全于装脱气水皮囊紧密接触,并在皮肤与皮囊之间均匀涂满超声耦合剂以减少皮肤与皮囊之间的缝隙。根据肿块的大小按先深后浅的原则分次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 20min~40m in。肿块治疗次数:肿块治疗次数按肿块直径(单位厘米)减 2后乘以 3后治疗,即治疗次数 n=(肿块直径-2)×3,每天 1次,肿块部位完全覆盖治疗。
1.4 疗效评价
1.4.1 临床症状改善
1.4.2 影像学改变 治疗前后行肝脏超声 CT或MRI检查。超声改变标准:经计算机灰度测定 <10dB为无明显改变;10dB~ 20dB为稍增强,肉眼已可见;>20dB为明显增强,此时肉眼极易辨认。肝脏CT、MRI检查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如肿瘤缩小率,凝固性坏死范围的判定等。
1.4.3 实验室检查 观察治疗前后肝癌患者肝功能及原发性肝癌患者 AFP的变化。
2.1 临床症状 患者以后 2个月复查1次,饮食睡眠明显改善,体重增加。到发稿时此患者一直存活,正常进行日常劳动。
2.2 影像学检查 2个月后超声复查,肿块回声明显增强,大小57mm×63mm,内血流明显减少,胆囊大小恢复正常,胆囊壁水肿明显减轻,脾脏恢复正常大小,1年后肿块大小缩小到36mm×32mm,内不显示动脉血供。胆囊壁水肿消失。截至发稿日期此肿块大小与1年后检查相仿,仅回声减弱,接近肝脏正常组织。1年后增强CT显示肝脏肿块大小35mm×34mm,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与老片相比,未发现左叶肿块。
2.3 实验室检查 1年后AFP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
患者只进行肝脏右叶肿块的 HIFU治疗,左叶肿块因超声无法显示而无法定位,没有进行 HIFU治疗,后CT复查左叶肿块消失。 HIFU局部治疗效果已得到认可,但是非治疗部位肿瘤消失我们认为有以下可能:HIFU是通过热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对局部肿瘤组织逐渐产生杀灭作用,在逐渐杀灭局部肿瘤的同时,打破了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激发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效应。在 HIFU治疗时高温使肿瘤组织逐渐凝固坏死,在肿瘤逐渐坏死过程中,灭活的肿瘤坏死组织逐渐从肿瘤内部慢慢释放出来,而灭活的肿瘤坏死组织(可能起了高温固化瘤苗的作用)被机体吸收,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同种肿瘤的免疫因子,从而杀灭了未进行 HIFU治疗的左叶肝脏肿瘤。但是由于此例的特殊性、独特性,报道病例较少及HIFU在治疗局部肿瘤过程中打破了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激发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效应,杀灭其它部位肿瘤的机制还不清楚,所以此病例拿出来单独讨论,希望可以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