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篇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再认识

2010-04-03 02:17柏春林欧永宁
关键词:正确处理方针讲话

柏春林,欧永宁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0年前,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代表的“探索实践的智慧”就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创篇。不仅因为这是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理论成果,也不仅仅因为从《论十大关系》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更在于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

这种开创意义,首先体现在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主要根本点。

第一,宣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立场。“解放思想”的表述,毛泽东在1958年才提出,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内容体现了解放思想的光辉。“双百”方针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阐述,就是如此。讲话也一再直接说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问题,如强调“党内一些人有一个时期搞过教条主义,那时我们批评了这个东西。但是现在也还是有。”[1]毛泽东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正值苏共二十大后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多事之秋”,促使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必然王国”。毛泽东一再提到,1956年前对于搞建设,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2]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有了自己的建设路线。[1](P369)《论十大关系》开篇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探索,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基本思路,在实际上宣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的方法和风气。

1984年,邓小平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3]反映出思想路线对后来发展的开创意义。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同时,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上发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号召:过去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4]这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也是确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总“题目”。

第二,强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实际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才提出的,但基本立场、观点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明确。1956年 2月,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强调“以苏为鉴”。以苏联为鉴,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这一探索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使两个讲话成为探索“走自己的路”的早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论及,并由《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专题论述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既是宣示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基本主张,也是当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早期表述,更是类似后来邓小平说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代表毛泽东主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两个讲话没有明确地说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是从这一角度立论,并有相近表述。所以,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就像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张的历史回声。

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奠基改革开放思想。“改革开放”一词是邓小平在1980年才提出,但《论十大关系》从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表达了体制改革精神。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党的八大及其前后探索了体制改革。讲话还从对外开放的立场上论述“向外国学习”思想,虽然“向外国学习”与对外开放不是一回事,但有根本的一致性。不久后毛泽东也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主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认定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基本矛盾的分析中,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内容上与剥削阶级社会相同,但性质特点不同、表现形态不同,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通过改革不断地解决不相适应的方面来实现。这为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理论根据。随后,毛泽东还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概念,指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6]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想。

薄一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5]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强调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6]

这两个说法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坚持、恢复中发展两个讲话所代表的早期理论成果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篇,也体现在从指导思想上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第一,以“发展”为核心。1956年元旦社论把又多、又快、又好、又省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向全国人民提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而提供理论指导的。“发展”这个词在文献中出现不多,是当时少用这个表述。那时毛泽东对发展的关注,从他1956年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他说:“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1](P27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同时期的讲话一再强调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现代目标。[1](P89)

第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1956年没有“以人为本”的说法,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作为提出和倡导群众路线的领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统筹兼顾方针是讲“以人为本”。毛泽东说到统筹兼顾时强调,“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对一切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1](P268)虽然没有用“以人为本”的表述,但两个讲话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论十大关系》就是从十大对立统一的关系上提出如何全面考虑、协调发展的政策策略。比如,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一方面强调以重工业为重点,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上,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1](P227)两个讲话都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协调、有序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探索,体现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

第四,确立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两个讲话总结历史经验,一是从领导方法角度,强调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解决各项问题,都要从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明确统筹兼顾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二是从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上,明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三是把坚持统筹兼顾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有机结合起来。表明把统筹兼顾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法。

从两个讲话内容看,确定了统筹兼顾方法的核心内涵:一是以照顾好人、照顾好人民的事业为根本。讲话始终着眼于对全国六亿人的统筹兼顾,明确统筹兼顾就是要把人照顾好,搞好人民的事业;二是基本精神是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想问题、做计划、作决策、办事情,要顾及一切方面,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协调各方利益,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三是基本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四是基本点是“统筹”、“兼顾”和协调三方面。把统筹兼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方法,既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生动的体现,更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走自己的路,实现好的发展的正确抉择。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篇,还表现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奠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两个讲话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上所述。还有一些最基本理论如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目标状态思想等,在两个讲话中也有了理论形态。

第一,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明确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强调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等一整套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原则。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

第二,实际提出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理念。这种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专制独裁、封闭单一的社会不存在和谐构建。两个讲话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多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在六条标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等思想都体现出这种理念。毛泽东还把“双百”方针提升为“治国”方略,强调领导我们的国家要采用“放”的方针而不是“收”的方针。这些内容明确地蕴含着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意念,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理论准备不充分条件下,是很了不起的。

第三,提出了“各得其所”的目标状态。毛泽东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在延安的时候,就采取这个方针。”现在“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P186)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宋代理学家程子解释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7]把圣人治世境界定为“万物庶事”各归其所、各安其位。毛泽东这时用“各得其所”也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目标状态上说的。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政策,都是为着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顾及一切抗日的阶级,……使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8]建国初期毛泽东强调在统筹兼顾方针下,“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9]注重照顾四面八方,以使全社会能各得其所。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把“各得其所”作为目标状态,也是毛泽东对在中国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建设”的思考与回答。

毛泽东随后又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0]这是对“各得其所”目标状态的具体化明确。十六大提出和谐目标党的表述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足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状态的一脉相承。

我们现在已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状态。没有用“各得其所”表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两个讲话实际上也包含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初步思想。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包含民主、公平正义的内涵。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历史经验表明:“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3]“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方针,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我们采取放的方针,因为这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的方针。”[1](P278-279)这段话就包含民主、安定团结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注重从价值目的上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说,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上强调:现在的管理体制“过分的集中是不利的,不利于调动一切力量来达到建设强大国家的目的。”[1](P52)毛泽东当时注重两方面目的:一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二是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上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是强调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明确地注重把握目的。说明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的开创,也有思维方式的一方面。

今天看《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应当把它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0多年历程中,找准历史坐标,拂去历史的尘埃,超越时代色彩很浓的具体文字内容的束缚,认清和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2]石仲泉.我观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23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5,242.

[4]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

[5]薄一波.在学习“邓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12-23.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7](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968.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3.

猜你喜欢
正确处理方针讲话
正确处理余数
正确处理余数
“注水”讲话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变脸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