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田建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把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作为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着力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农村三网融合,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大力整合技术、软件、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在全区构建统一信息系统的同时,把服务落到基层,推进农村信息化进村入园到户,创造性地构架起“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形成联动推进、网络互融、信息共享、服务优化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针对自治区三大功能区产业布局,支撑起主导产业规范化生产,强化农产品市场化服务,加强农村民生服务与和谐发展,初步达到了农民素质提升与文化建设的目的,实现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发展与民族团结;建立起“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生产管理智能化辅助决策、信息点自我创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分类推进应用”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惠农、靠信息兴业”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路子。
2007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率先在全国建设起“乡乡通宽带、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成立了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主席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副主席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确保了权威性和执行力。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2802个覆盖所有行政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其中:75%的行政村通过光纤和无线宽带方式实现上网、25%的行政村采取“45M数据无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收系统”方式实现上网,并通过了国家九部委的验收。专家组指出:宁夏采用政府支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实施了“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了政府、企业、农民、农村合作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探索出了农村信息化长效机制,所取得的各项试点经验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成本浪费,宁夏在全国率先突破了电话、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完成了农业科技服务、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12315涉农维权、计划生育服务等体系的整合,通过IPTV平台、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资源形成了覆盖全区农村的宁夏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发挥出了整体效应。依托“西部电子农务网”的统一平台,通过信息资源三级联动系统,顶层为西部电子农务网(联动12396科技信息网、宁夏农村综合信息化网)的共享平台,主要完成信息及时收集和有效整合共享;二级为自治区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协会信息网,主要提供政府宏观管理、监管业务、公共服务提供各个层面的信息支持;三级为种养大户、生产基地和自然村,主要完成属地化数据采集和向上级传送信息。三级网络数据采集是逐级及时并准确有效的获取农村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以及各涉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为依托标准,协调统一各涉农职能部门的业务协同,为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扩展、支持提供服务;最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涉农职能部门的互联互通。通过这一平台,各地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信息采集,建立的数据库覆盖全区优质粮食、枸杞、清真牛羊肉等20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数据库开放性、兼容性进一步增强。
各地紧贴实际,面向“三农”,把提供科技服务与开展网上查询、电子商务、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大片放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务培训等服务相结合,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惠农兴业为着眼点,因地制宜,创新了多种信息服务模式。
一是将站点建在合作组织上,面向社员(会员)提供服务。平罗县裕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通过信息服务站向1500多名社员提供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代购、农产品代销等服务。
二是将站点建在龙头企业上,面向相关种养农户提供服务。宁夏金福来羊产业公司、盐池县脱水蔬菜信息站充分利用企业人才、技术、信息和市场等资源,引导农户发展种养业,降低风险,增加收入。灵武市新鑫畜牧药械站充分利用农资店人员聚集的特点,开展技术咨询、农民培训等服务,并辐射到外县(区)。
三是将站点建在科技特派员服务区,面向与其共同创业的农户提供服务。盐池县高沙窝镇选派科技特派员负责星火科技12396站点,向农户推介新技术、新产品,指导的温棚种植户比其他种植户增收50%以上,带动发展设施温棚150座。
四是将站点建在农产品基地上,面向种养大户提供服务。盐池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和推广人工甘草栽培、喷灌、辣椒嫁接等新技术20项,番茄、葡萄、西甜瓜等新品种43个。
五是将站点建在农贸市场里,实现农产品网上营销,平罗县“石嘴山市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联结各个信息站,年交易额达8000万元。
六是将站点建在集镇上,面向周边农民集中提供服务。永宁县6个乡镇建设“农民网吧”,可容纳15人同时上网,并实施了“千台电脑进农家”活动,在条件好的农村,鼓励村民自发购买电脑,有550户农民自发购置信息化设备。
七是将站点建在学校,依托村小学建立农民网络技术学校,采取“农忙准备、农闲开课、定期开放”的方式培训骨干农民,由此形成了“学校+网校”的模式。而且,通过“宽带+电视+机顶盒”的网络点播业务,使农户能收看到20余套中央和省市的电视节目,并利用县闭路电视系统开设的“空中课堂”传播科技知识。学会了上网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市场行情。这个系统已经成为农村新的集教育、科技、卫生、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中心,除了满足党员远程教育的基本需要外,还迎合了农村深层次的文化需求,深刻影响着农村目前落后的文化面貌。
科技部门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管理向智能化高端发展。通过实时传感采集和历史数据存储分析,建立生产与环境之间定量化模型,开发农业生产环境与生物传感器、动物养殖芯片、农村社区动态监控等各种感应芯片和传感器产品和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的智能感知;借助有线、无线和互联网络,实现生产管理之间的“人人”相联,拓展到环境与生产的“人物”相联,发展自动控制智能监测预警、基于传感器网络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农产品信息化物流等“物物”相联,实现信息流互联互通和高度智能化互动;建立智能监测生物传感器和环境信息传感器开发中心,开发标准化、模块化、可重构、开放式、自主导航和实用化的决策服务系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以“三农”支持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农业物联网产业与应用。
永宁县小任果业有限公司(园区)通过计算机远程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预警系统、温湿度自动记录报警系统、温室环境自动记录系统、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等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大大提升了基地自动化控制水平,并通过应用计算机管理的机械电动卷帘、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监测预报、高低温自动报警等,进一步提高了基地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了蔬菜品质的提高。中卫市沙漠设施农业园区采用较为超前的理念,以光纤传输的方式进行远程计算机控制,实现网络操作,重点推进以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手段的智能化卷帘增温、自动化节水灌水、自主放风排气以及对土壤基质的水份、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进行适时监控,不仅提高了沙漠农业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也减轻了农民劳动生产强度,大幅度地推进了园区科学化管理。
与此同时,宁夏农牧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益。可追溯系统对农牧产品整个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均进行真实、准确的信息采集和识读,消费者通过查询码可实时查询相关农牧产品的溯源信息。可追溯系统与政府监管系统相结合,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消费者真正做到放心消费和安全消费,同时应用产品追溯体系实现了原产地保护和清真食品认证,有效地保护了生产者的权益和利益,提高了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宁夏盐池县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应用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宁夏优质滩羊肉质量追溯系统”,以嵌入式软件、RFID、二维条码、网络数据库等核心技术为基础,实现宁夏优质滩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物流全过程可监督,可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公司生产的优质滩羊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卖出了以前不敢想象的好价钱,今年不仅走进了上海世博会,还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首选推荐羊肉,企业的品牌价值得到迅速提升。
为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各地由“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了专兼职信息科技特派员,既解决了信息员的问题,又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站点持续发展。灵武市郝家集镇西渠村信息科技特派员,围绕草编产业发布供求信息,全村500户草编实行集中配货。盐池县花马池杨柳堡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为养殖农户提供滩羊销售信息,每只滩羊增收30元,信息员个人年创收7万多元。在产业基础和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大都由村干部兼信息员,既解决了其待遇问题,又稳定了信息员队伍,这在山区农村较为普遍。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信息员开展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使信息服务站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实现自我发展。平罗县鼓励涉农企业和经济实体参与信息化建设,建立法人信息科技特派员。
2008年起,由自治区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区内外专家根据国家信息技术规范和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特点完成了“西部电子农务”平台开发并投入应用服务。该平台内容涵盖价格行情、市场动态、名优特产、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农事指导和专家答疑等17个栏目,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示范区建设”三大模块构建起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利用搜索引擎整合全自治区52个农业网站资源,实现市场信息、社区服务、政务公开、农业科技和在线帮助等5类信息的自动析取与数据库构建。完成了农业专题搜索引擎技术研究,实现了农业搜索引擎平台实现对信息源的主题过滤、信息抽取等应用服务。开发建立了自治区级中心数据库10大类42个,对120个推理规则决策库进行了核实,构建以自治区涉农部门为主的数据供应服务集群。建立了专用数据共享网络通道和前置数据交换服务器,实现信息资源多通道传送、快速更新和在线共享服务。开发完成农村规划、农业技术支持和农民服务的各类信息系统88个,完成回族农村政策、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设施蔬菜综合栽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等26套多媒体课件。通过集中授课、进村指导、信息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对全区科技局长、村干部、信息员、农技人员、劳务经济人等开展有关农村信息化和服务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
2009年年底,科技部专家对宁夏自治区实施“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中期检查时指出:宁夏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工程,集成自治区农业产业和农村工作的成果,发挥科技项目在自治区信息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和应用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农村信息化建设带动自治区优势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建立了省域农村信息化示范样板。推进农村信息化向智能化高端迈进,农村信息化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要突破资金、人才、技术瓶颈等因素制约,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必须发挥政府强势功能,联动部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同时,要着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着眼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着眼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现实需要,运用政策杠杆,以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中增强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注入新活力,才能使农民在信息化建设中真正受益、持续受益,才能办好办实这项惠农兴业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必须坚持创新模式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生命力在于面向“三农”、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但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农业发展的基础不同、农民需求的层次不同、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不同,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推进,在积极探索中创新模式,在创新模式中扎实推进,并配套完善长效运行机制,持续增强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创新力、贡献力、影响力,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必须坚持信息服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条主线,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信息平台支撑农业,用信息资源服务农业,促进农业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提升分散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提高信息服务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必须坚持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平台建设是载体,能力建设是关键。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尤其是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在增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功能的同时,必须优化信息队伍结构,完善信息服务设施,统筹利用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服务内容,着力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科学发展,打造更加适应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的信息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