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农驿站京郊的富农驿站

2010-06-15 08:47董俊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京郊驿站农产品

本刊特约记者 董俊

将信息运营建立在企业机制基础上,从而解决了用信息化手段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京郊农民增收致富平添了“羽翼”。北京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以爱农信息驿站建设及其配套服务为核心。爱农信息驿站将凝聚的资源用企业化的运营机制导入到农村千家万户,实现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了用信息化手段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问题。目前,在京郊已形成集互联网、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立体信息服务体系,为京郊农村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信息致富网。

“爱农”就能“富农”

早在2002年,北京市科委就启动了“北京农业信息化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通过Ⅰ期、Ⅱ期工程,全市建立了426个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信息网络覆盖了13个区县,初步构建起区县和乡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建立了一支信息化骨干队伍。

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以往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并没有与农民的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只是站在技术导向的主观角度,在信息互动和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005年9月,北京市科委启动了以爱农信息驿站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工程实施坚持以“政府搭台、企业运作、需求导向、科技支撑、农民受益”为目标,以爱农信息驿站为经营、服务场所,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为实施手段,整合在郊区遍布的农村信息资源,建起了农村科技需求通道,探索农村信息化助农模式。

北京市科委选择了北京恒信通电信服务公司作为合作平台,当时恒信通公司是网通下属的一家电信服务公司,运行着一套电信缴费系统,在京郊农村设置了一批代缴费网点。北京爱农驿站科技服务公司总经理张彬说,北京市科委就是看中了这些网点,希望利用这张网对京郊农民开展培训、信息助农,提高农民生活的科技含量。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06年8月15日,北京市第一家爱农信息驿站落户房山区窑上、南召供销合作社。爱农信息驿站设备具备上网功能,装备了内容丰富的农村种养殖技术、林果管理、农药化肥使用安全知识软件数据库等,能为农民提供多种便利的信息服务。

随着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京郊农民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多,致富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怀柔区喇叭沟门乡西府营村村民彭光海,看到种植食用菌收益不错,打算种植,但是苦于缺乏相关信息和技术知识,不知道何种品种菌类易于管护,且收益较快。

从其他村民口中他得知爱农驿站能够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并能为农民排忧解难。于是,他找到了喇叭沟门乡爱农驿站的管理员。管理员从网上搜集了大量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信息,并调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课件让他观看。另外,管理员还联系到食用菌权威专家陈文良。陈文良经验丰富,推荐他先种植平菇,因为这种菌类易种植、好管理、易取得成功。陈文良还就如何做好平菇种植初期准备、平菇高产技术、平菇销售等问题对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并建议他寻找一家大的平菇加工企业合作以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信息搜集、播放课件、专家指导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彭光海学到了大量食用菌种植方面的知识,消除了从事食用菌种植业的忧虑,并且爱农驿站还帮助他打通了生产与市场连接的渠道。

如今,走进怀柔、延庆等任何一个北京郊区城镇、农村,都可以见到爱农信息驿站的牌子。这些驿站有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软硬件配置和统一的管理规范,已经初步具备了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

探寻信息服务新机制

调查发现,爱农信息驿站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以农民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摸清农企、农协和农民需要什么,按需求配置信息。得到了实惠的京郊农民这样评价:“以前他们是坐在办公室,认为我们农民缺啥才给我们送啥,现在他们是下到地头来问我们农民需要啥。”通过信息传送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的配送效率。

北京市科委在“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就确定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信息服务寓于企业的赢利模式之中。将单纯的信息传输变成了解市场、贴近专家、城乡一体、和谐生活的综合信息服务的工作方针。

鉴于电信公司广布的网络设施资源,“爱农”便把为“三农”服务的基本盈利点确立在电信公司的增值业务上。在此基础上,集成可以为“三农”服务的各方资源组成公司,通过公司商业化运营达到服务“三农”的目的。这样就将信息为“三农”服务的工作建立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将信息运营建立在企业机制基础上,从而解决了用信息化手段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问题。

爱农信息驿站整合各种资源后,采取了“联合运营商,整合新网络”的新办法。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并得到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支持,将宽带光纤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上,各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

北京市科委在积极探索爱农驿站新的运营模式时发现,这个新模式有三个支点,即企业作为运营主体、爱农信息驿站作为运营结点、信息员作为运营骨干。

据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爱农驿站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服务机制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营机制转变;二是服务内容上,由单向、片面的“技术灌输式”的信息服务向双向、全方位的“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转变;三是服务方式上,由科技人员服务农民向农民服务农民和科技人员服务农民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农产品直销渠道

如今,爱农驿站已成为北京信息助农工程的主要载体,站点遍布各个区县。然而张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经过多年的考察和摸索,他又挖掘出了“爱农”的另一项新功能——帮农户直销有机农产品。

随着北京城区版图的不断外延,京郊农村与城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郊区农业也开始进入精致、高附加值、小规模层次,然而,在渠道上却是短板。一直以来,郊区农户农产品销售靠的是坐等机会,运气好时获利颇丰,经常也会“砸”在手里。“为什么不能依靠爱农驿站这个网络,为农民搭建一条比较稳定的农产品直销渠道呢?”张彬决心试一试。

北京大兴庄镇爱农驿站从2008年3月开始,就帮助大兴庄东鑫宇蔬菜专业合作社销售、宣传有机蔬菜。合作社罗相友的有机蔬菜通过“爱农”的宣传和销售工作,远近闻名,专门有城里的超市、社区门店来要货,已经基本供不应求。目前,爱农驿站更是已经把他的蔬菜产品介绍进了中心站农产品社区直供展厅里边,不断地集中力度为他做好销售前的宣传铺垫。现如今,他的有机蔬菜卖的是红红火火。

类似的事例在爱农驿站比比皆是。

“爱农”依靠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农产品信息的采集、调配、结算、质量检测以及爱农卡的使用,都在一个封闭的网络系统中进行,从而保证了服务的便捷高效,并对农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好的监测。“爱农”的新功能运行不久,就很快形成了多赢的局面:农户有了可靠的产品出口,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和保障,爱农驿站也找到了新的发展定位。

据统计,2009年春节期间,爱农信息驿站组织配送到市民家中的有机农产品已达到4万公斤,共向近6000户市民配送了1.3万份有机农产品。

如今,京郊500多个爱农驿站都在发挥作用,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的农户升级到延庆、顺义、门头沟、平谷、大兴等京郊农村有机农产品特供基地和农民合作组织,有效打通了一条农业资源与用户之间畅通的“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京郊驿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京郊独栋别墅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京郊赤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