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的中国实践

2010-04-03 13:11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农村

本刊记者 程杰

21世纪,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赋予了古老农业产业新的希望。

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高度关注,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推进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民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化意识逐步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农村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手段和支撑,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中央战略布局

农村信息化在政府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从2001年起,农业部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计划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国省、市、县、大多数乡镇以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从那时起,“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2003年,在“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主旋律下,各地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实践探索案例,特别是将电脑、呼叫中心和电视结合在一起的“三电合一”模式,开始在全国推广。

到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对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进行关注。此后,2006年、2007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农业信息化。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年5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系统地分析了近60年来,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农村信息化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可见此时,中央已经把“信息化”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来定位了。

2008年、2009年开始提出农村信息化,这意味着中央对信息化的关注已经从农业生产经营渗透到整个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要求着力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采用多种模式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整合资源共建平台。

同年10月12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为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尤其是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任务中再次提出“发展农村信息化”。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再次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又一次位列其中。

在中央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下,近两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5.4台,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全国通电话行政村的比重已经达到99.5%,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电话;手机在农村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达到96.1部/百户。

2009年,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湖北、云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市,还建成了一批典型的信息化试行点,形成了针对示范主体(市县、乡镇、村、农场、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个性化需求的“技术套餐”式信息化技术推广模式,在12个县、24个镇、125个村、90个农业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得到示范和推广,累计培训农民57.83万人次,示范区增加经济效益近6亿元。

部委联合推进

在中央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各部委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在积极探索中谋求架构更具操作性的选择,发挥整合汇聚的效力,自上而下地推动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使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迈进。

农业部以“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推进“九大行动”工程。

2007年,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明确提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并特别指出,要创新投入机制与运营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农业与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之间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与电信运营、企业、民间组织、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信息化工作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乡镇和村两级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应有效应的关键瓶颈,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全行业资源,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以推进,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解决农村居民打电话问题的同时,逐步向“乡乡能上网”的目标迈进。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八五”计划以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均对“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持续支持。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推出了5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开发出“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的实用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在全国22个示范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还开创性地进行了作物高光谱营养诊断和养分及水分填图技术的研究,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积累。

近几年,科技部继续实施国家863计划“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重大专项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专题,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同时建立星火计划管理服务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2007年12月5日,科技部与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启动了“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科技下乡”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在此基础上,2008年7月22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启动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同时开通全国范围内统一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号码“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

农村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卖难”问题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问题之一。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知道去哪里卖,不知道哪里卖价高,大量积压、滞销,低价甩卖,甚至眼见劳动成果烂掉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商务部紧抓农民需求,全面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益。

……

中央各部委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不遗余力,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亮点纷呈。

基层模式涌现

“才几个月时间,浙江省临海市喜洋洋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手段,已销售柑橘1280吨,出车76车,销售额达到480万元,精品柑橘销售近5000公斤,实现销售额5万多元。”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浙江临海涌泉镇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了为农民致富,农村企业增效的目的。

这样的例子在广西也随处可见。广西阳朔金橘有着百年的种植历史,畅销国内外市场却是近几年的事。古板村人说,是“数字村镇”网络给他们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古板村是一个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和程控电话网“三网合一”的信息村,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掌握金橘市场价格信息,根据价格行情决定何时摘果、卖果。

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需要的就是信息。各省在发展农村信息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实践探索。

2009年,浙江省委组织部开始在全省远程党教系统的基础上,按照中组部“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重要指示,联合中国电信浙江公司、浙江省经信委、农业厅、网盛生意宝、网盛电信等启动了“三纵一横”的浙江农村信息化总战略,并着手建设“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依托“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三纵一横”的创新工作思路,以农村政务、商务、服务为纵,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横,把农村的乡镇政务、农民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经过资源整合,以互联网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首批66个乡镇建成的信息网,既是当地乡镇独立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同时彼此之间还实现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互助推广”。这既避免了单个乡镇网“信息孤岛”的产生,而且通过相互“抱团”,用低成本的运作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用户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广西以建设一个基础——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一支队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队伍,探索一个模式——“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开展三大服务——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抢占信息制高点,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宁夏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但农村信息化工作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据了解,宁夏自启动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来,以“小省区大集中”为战略思想,核心体现“整合”两个字,即对信息平台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场所的整合、信息终端的整合。其“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避免逐级建设带来的重复建设和投资,有效消除信息孤岛,走低成本融合发展道路的“宁夏经验”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肯定。

2009年宁夏共建成2800多个农村信息服务站,仅2009年1~9月份,就通过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布供求信息5.3万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超过6.5亿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宁夏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对等情况,大幅提升了宁夏的农产品外销能力。

除此之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联动、电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甘肃模式”;内蒙古为有效解决“三农三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整合政府、行业、部门与运营商资源搭建的“农信通”信息平台;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的“河南经验”;新疆“信息中心户”模式;浙江“农民信箱”模式;广东“信息直通车”模式、海南“农技110”模式……各地的大胆探索,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路线,并促进了各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各领域力量也逐渐参与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企业和IT企业等纷纷看好农村信息化事业,采取多种模式多种形式参与其中,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据报道,2009年7月,中国移动与农业部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农业产业信息化改造、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等五方面展开合作。根据协议,中国移动3年将投入70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计划每年实现一万个以上自然村的网络覆盖,确保全国行政村通信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的通信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此外,有很多企业也纷纷组建信息平台,以此开展网上服务、购物和电子商务等经营活动。如农博网、中华粮网、新农门网、黑土地农村信息连锁互动网、海峡农业网、夏溪花木网、中华名优土特产网、中国大蒜网、中国枣网、中国西瓜网等一批农业信息网站纷纷兴起。

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表示,有线电视网、电话网、无线网等多种网络的连接和融合,实现了不同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为农村提供了大规模信息化应用的低成本接入解决方案。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方面,计算机、数据库、3S、网络、传感器、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进入生产;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运输与配送等大量应用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乡镇电子政务及电子农务系统、村级电子政务系统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村镇政务管理水平。

农村社区服务的医疗卫生、农村劳务培训和管理、农村社区数码文化娱乐、民族政策服务与咨询、健康文化教育信息服务、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妇女教育信息服务等信息服务系统,在不少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实现了农村基层的网络化信息化服务。

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方面,完成了农产品产地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技术的开发工作,构建了农产品产地认证数据平台,并初步建立了应用评价系统和农产品产地安全数字化预警模型,开发出了便携式粮油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终端产品,实现了“从餐桌到源头”的粮油产品溯源。同时,还建立了中央、区域及企业分布式三级农产品质量溯源数据库系统,完成了国家标准“农产品质量溯源信息编码体系和标识规范”和“企业良好溯源操作通用规范”的标准立项,突破了溯源编码规范和追溯产品长期无法统一的技术难题。

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不断渗透,不仅使农民摆脱了“信息贫困”,还改善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联通了一座致富的金桥。

弥合“数字鸿沟”还需探索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农村信息化和农村通信建设上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进入应用摸索和商业模式摸索的新时期。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网民所占比例仍然很低。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依然突出,涉农部门和行业之间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有效整合机制,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核心技术特别是智能装备技术仍然有待突破,低成本、易操作、高质量的软硬件产品依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瑜表示:“从2001年开始起草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起,我们就对农村信息化的长期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信息化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我们不可能期望农村信息化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完成,但在某些应用领域或局部地区取得较大突破是有可能的。”

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方瑜认为,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信息服务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质量,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信息需求。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表示,要充分发挥五大主体的作用,即政府作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导、电信运营商和涉农企业作为农村信息化的领头军、科研机构作为农村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村信息化的新生力量、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积极作用。

目前,在信息化建设的物理性资源(网络及网络设施)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除了打电话、用手机外,真正依靠信息化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远远落后于网络建设的效果。

“现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村已经实现了网络进村,也就是说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了普及,农民不会使用、缺乏内容和应用是目前制约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村落工程部主任蒋任重表示。

新一阶段,农村信息化应该是“应用为王”的时代。信息服务方式的改变更明显地突出了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农民需要哪些信息服务?如何整理农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体制保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农村市场是一片蓝海已经是共识,然而要开发这片蓝海,要让农民,企业和政府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成为受益者,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参与者而言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蒋任重说道。

猜你喜欢
信息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