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荆钗记》
2010年6月7日,浙江永嘉昆剧团在南京紫金大戏院献演了“全国昆曲优秀剧目展演周”中的第五台剧目《荆钗记》。
6月8日上午,主办单位召开了《荆钗记》评论会。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和来自北京、上海以及江苏的戏曲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崔伟主持。浙江永嘉昆剧团的部分主创人员到会听取了专家的点评。
专家分别从剧本、表演、舞美、院团特色等方面,对《荆钗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析。
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认为,《荆钗记》是永嘉昆剧中重要的保留剧目,在主创人员、特别是演员比较缺乏的条件下,永嘉昆剧团能排出该剧很不容易,演出效果也很好。周雪峰能胜任王十朋这个角色,但整体而言,人物表现不够沉稳,尤其在重要唱腔与重要场次如“见娘”上,周雪峰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蔡正仁还称赞了钱玉莲的表演者由腾腾的嗓音条件,希望加工提高“投江”一场,剔除其不合理之处,彰显唱、做的感染力,充分表现闺门旦的艺术魅力。蔡正仁建议好好打磨“投江”、“见娘”、“团圆”,坚持永昆的独特风格,将之打造为永昆的优秀保留剧目。
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教授周育德说,近年来,永嘉昆剧团不断拿出《张协状元》、《白兔记》、《琵琶记》、《荆钗记》等完整剧作,展示了永昆较为完整的阵容,可喜可贺。《荆钗记》剧本整理得不错,结尾水到渠成,有团圆之趣,当然在情节的链接与推进上,还有一些可商榷的不周之处,希望《荆》剧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向更精致化、精密化的方向努力。他比较了赣剧、川剧与永昆的“投江”一折,指出在永昆还须在这一折上多下气力、更上层楼,在积极加强演员队伍的建设上,永嘉昆剧团任重道远。
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肯定了永嘉昆剧团的进步,尤其是乐队比之前整齐了许多,也指出了剧本在整理、精简原著上取得的成绩,不过目前剧本仍有不少漏洞,还须进一步梳理,调整其不合理、不严谨、衔接不当以及过于简单、表面化等问题,使之更合情理。二度上,导演处理与表演风格不够统一,导致全剧略显杂乱。马博敏就“投江”中由腾腾的表演做了详细点评,希望演员能充分开掘与表现人物的心理内容,更好地塑造钱玉莲这一舞台形象,也希望在服饰化妆上进行调整,帮助由腾腾从花旦进入闺门旦的气质。而周雪峰气质上过于刚硬、武气,希望能加强其书卷气、儒雅气。在舞美方面,马博敏认为部分布景过于抢眼,夺走了色彩,没能起到突出演员的作用效果。马博敏期待永昆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更精致化其表演,在将来的汇演中独树一帜。
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说,永嘉昆剧团近年来的努力有目共睹。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的演剧风格,永昆的特色是亲切、生动、生活化、充满可爱而颇具章法的乡土气息。她希望演员们能把握住昆曲“技”与“艺”的关系,从“字正腔圆”提升到“声情并茂”,用表演与唱腔来充分开掘与表现人物的心理过程,抒发其内心矛盾,根据人物之思想脉络、情感起伏来彰显人物的特点特性,从而完成一个完整形象的塑造。张静娴回忆了老一辈永嘉昆曲演员的表演特色,指出《荆钗记·见娘》的永昆个性正在流失之中,她期待该剧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地回归传统,更显著地体现永昆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
浙江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指出,《荆钗记》是一部很有人民性、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尤其适合温州排演。它所体现的爱的坚贞不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汪世瑜对永嘉昆剧团在艰难中求发展的精神表示钦佩,作为一种有别于南昆、北昆的昆曲样式,永昆令人另眼相待。演员方面,周雪峰高音与低音都不错,而中音有所缺乏;由腾腾声音很好,然而高音失之扁平、不够甜美;望能再接再厉。汪世瑜希望剧团能更多地保留永嘉的特色,好好调整目前《荆》剧不合戏情戏理之处,统一唱词、统一场次处理,精心打磨“见娘”、“投江”、“男祭”、“女祭”、“团圆”这五场戏,使之焕发华彩。
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表示永昆的唱念与肢体语言十分协调吻合,希望唱腔上注意保留自己的特色,不要与南昆北昆产生雷同。她详细指出了两位主演在具体舞台动作上的不足之处,鼓励演员多多学习经典折子戏以提升修养、弥补欠缺。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人元说: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丰富性既体现在历史传承的积淀上,也体现在横向流布的完整性上,永昆是昆曲不可或缺的流派支脉。他建议剧团将每一次的剧目建设紧紧地与剧团建设、剧种建设相联系,坚定自身之继承、恪守、发展和艺术个性,站在全国昆曲的宏观格局中,发掘自身应有价值的独特之处与独特定位,做到艺术上的精致而非物质上的精致,在坚持个性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特点”并不等于“优点”,而应在特点中去开掘,发扬具有合乎规律美之共性的优长,在创作演出的过程中增加对自身艺术的思考与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认为,永昆与南昆、北昆、湘昆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前昆曲的总体局面。《荆钗记》再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喜剧性,以喜写悲、以悲写喜,在悲喜交融、张弛有度中展现情节、完成主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中国戏剧传统的结构方法误会法,在误会中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不过有些进展交代不够,还有待进一步梳理。《荆》剧舞台美术十分统一、鲜亮、引人注目,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布景过于强烈,过于华美,希望道具之运用更紧密地为戏剧情景服务,在规定情景之中完成,更加地与演员表演相得益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认为,时至今日,《荆钗记》在道德培养、心灵建设上仍有其现实意义,全剧整体而言十分动人、很有亲和力。《荆》剧的主要问题是对传统中的精华开发、运用不够。昆曲艺术兼具时间上的丰厚与空间上的多元,希望剧团既重视昆曲整体传统,也重视昆曲地方化之后的地方性的传统,坚定艺术思想与艺术道路。他指出,在服装、表演、舞台调度等方面,目前《荆》剧的越剧化成分都太浓,希望能更多地在永昆本身挖掘精到、精彩、精华,而不是简单移植运用其他剧种的表现方式。龚和德希望剧团既继承传统之美,亦贴近现代观众之观赏需求,以保证《荆》剧高度的艺术质量。
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指出,永嘉昆剧团在创作上要明确两方面的方法方向,一是加强对传统表演精粹的传承,坚定地继承永昆平民性、趣味性、诙谐性的特点,倘使其表演风格趋同于南昆、北昆,则会有损于永昆的独特价值;二是切忌求全求大,而应从唱、念、做、表等基本功上严格要求演员,找准剧目、潜心打造,以期在艺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评论会后,专家们还就一些具体加工修改意见与剧团主创人员进行了交流、切磋,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