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宁
随着传统节日的复苏、新兴节日的不断产生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也随着勃然兴起。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甚至各地市、县级电视台为此举办的晚会活动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与电视娱乐节目一样,众多的电视晚会构思、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没有新意,“千台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哪怕是强大的明星阵容、绚丽奢华的灯光舞美特效,也无法掩盖热闹下的文化缺失与精神贫瘠。然而,对这一特别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电视理论工作者却很少去研究、去探析。缺少了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又阻碍了电视晚会生产的健康运行及其良性发展。为此,本文从艺术实践出发,试图对问题的症结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希望能更好的推动电视晚会的生产和运行。
电视晚会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和文艺形式,因其联欢、喜庆、热闹的基调,节目形式的多种多样,节目呈现的琳琅满目,舞台精致漂亮、灯光绚丽变幻、音响美妙悦耳,给观众以视听的刺激与享受,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愉悦感。随之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紧跟其后的模仿复制也开始泛滥。这种重复与观众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形成了强烈反差。
资深记者、电视自由策划人张锦力在其1999年出版的《解密中国电视》这样写道:“一个电视节目要想赢得观众的喜爱,最主要的是节目要有新意,要让观众有新鲜感。”最后他总结了中国电视人的十三大弊病,其中就包括:缺乏创新意识;不爱思考等。同样,在电视晚会的发展上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视晚会导演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力直接决定这电视晚会成败。
原因一般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既能深刻分析主观原因,也能全面认识客观环境因素。
首先是晚会导演文化修养不高,文化底蕴不足,学习能力不强。
好的导演受到优质教育和当地特有文化的熏陶,再经磨练和积累,对文化的理解透彻、感悟深刻,因而“笔下”的晚会也是异彩纷呈、独具一格、特色鲜明。但现在的一些导演没有看清电视晚会的本质是什么,仅凭着在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流水线般的制作生产,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只会照搬前人的过程,走前人所做过的路,不去认真思考和总结,模仿、复制,却忘记了真正的电视晚会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产业,那么,我们所做的晚会也只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如果再抛弃了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提高,又如何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时代特有的文化特征?又如何谈得上与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其次,晚会导演的业务素质不够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把握主题的能力不够强。
作为整个晚会活动的灵魂人物的导演,最基本的就是很好地判断晚会节目的优劣,如果一个导演连这个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不够,那导演的结果就是滥竽充数于舞台的文化糟粕。另一方面,很多导演不熟悉晚会组织的各个环节,无法应对演出时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大影响了活动的整体进程。而业务熟练的导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基本工作,然后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集中在电视晚会的创新上。而那些业务不够熟练的导演,就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挑选节目上,而失去了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只是一味的强调“大牌”、特色,但是对于什么是特色,什么是所谓的“大牌”呢?他们也没有清楚的认识。
再次,竞争意识不够强,市场观念淡薄。
现在大多数的导演都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一种是把自己定位于自己工作的这一狭小区域,自视为“老大”。另一方面是存在“铁饭碗”的思维模式,有编制在,得过且过。且看春晚,虽然每年的导演都在更换,但还是固定的几个导演,“轮流做庄”。虽然批评声不断,但始终无法动摇央视老大的地位和著名导演的头衔。没有了外界的新鲜血液,失去了对比参照,也就失去了新的竞争力,那么电视晚会市场上也只能抱残守缺。而谈到市场观念,只有极为少数的电视晚会导演能有所意识、有所作为,大多数的导演因为在“体制”内,不用筹集经费,只考虑用完限定经费,而很少考虑把限定经费最优化,发挥其最大价值。至于观众喜欢与否,不在职责之内。于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全然不知市场为何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电视晚会同样面临着进入市场,公平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不要等到市场的残酷伤害我们的时候才去反省、思考。
阻碍和制约导演进行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是领导和主办方过于干涉。
一方面,各个级别的领导都会摆出许多的框架来限制导演,全然不尊重演职人员的艺术创作,把晚会看做“门面装饰”。全然没有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出发,没有搞清楚晚会真正的主体是谁。另一方面,主办方常常对电视晚会的创作横加干涉,似乎因为掌握财权,就无视艺术创作与运行的规律,更不考虑电视晚会的文化艺术价值。而这样的介入直接影响到了导演的发挥和想象,更直接损害了晚会的质量,渐渐的让电视晚会变成“美丽奢华的易碎品”。
我们在谈电视晚会上的创新问题上,可以是对表现形式上进行的改编和调整,也可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的创造过程。我们在对电视晚会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剖析之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也会总结出很多优秀的创意创新点,当然也清楚的看到了电视晚会旧的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旧有的模式不能一刀切、完全摒弃,脱离实际,凭空想象,更不会创造实际价值的优秀晚会作品。因此只有在学习研究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创新,才会切实的提高电视晚会的新鲜感,给电视晚会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很好加以创新发展哪?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断激发和活化导演的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晚会的质量与水平。
从内部因素来讲,晚会导演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与素质,不断充电学习。
第一.力增强文化底蕴。电视晚会导演应该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在储存大量的知识同时,加深思考,内化为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更高追求。同时,也应该广泛涉猎各地域不同的文化,了解各地域独特的文化特色,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并能进行对比和思考。如江苏苏南文化以婉约、细腻的特色见长,其中以昆曲为典型代表,而苏北文化相对而言则主要体现豪狂、大气的文化特点,但两者之间这种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又不尽相同。作为导演,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在碰到相关主题的晚会,准确把握住其独特的内涵,为创新、创意赢得基础,赢得通向成功之路的钥匙。
第二.加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一方面,现在的电视观众对贴近生活主题的节目越来越感兴趣,对身边的故事才会有共鸣。另一方面,生活是艺术创作、创新的源泉,离开生活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导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哪些不经意的 “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努力捕捉生活的细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观众的真实需求,找到节目的切入点和兴致点,才能让观众觉得电视晚会贴近实际,贴近自己,并乐参于其中。不仅是在欣赏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在体验另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第三.加强业务素质训练,深化思考认识。
经验不仅仅是积累而来的,更是勤于思考、总结提炼的结果。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灯光、音响、舞美等技术手段,将创新创意实现,完美的体现主题,绝非一件容易之事。这需要导演熟悉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及表现手法,并能提出合理可行的修改建议,帮助和促使舞美师、音乐总监等负责人完成相应环节的任务与要求,推进整体进度,达到理想的表现效果。所以,导演不但要在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时学习、改进,更要主动学习、思考、提高整个电视晚会的形式与方法,以期通力合作,实现多元化交叉下创新创意的精彩体现。
第四.大力增强竞争与市场意识。有竞争才会有差距,有差距才有进步发展的空间。现在的各行各业,对内强调竞争、比拼,实行类似“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竞争措施,不断更新、充实、提高自身能力;对外则突出市场意识,抢占先机、抢占市场,都是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导演要让电视晚会别具一格,就要敢为人先、放胆一搏,不嚼别人嚼过的馍。这样,电视晚会才会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我们要将电视晚会看做一件产品,无论从其本身的质量、包装、品质,还是外部的宣传、推广,都要准确的面对它的消费者,也就是广大电视观众。要想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既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又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产品,也就是说,电视晚会的编排既要从优秀的晚会中吸取经验,也要从观众的需求出发,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从众多的电视晚会中脱颖而出,得到好评,赢得收视。
从外部环境来讲,要提升导演的话语权,努力降低障碍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创作必须有一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对于电视晚会的导演来说,这同样是至关重要。要是电视晚会这个产品卖得动、卖的畅销,一方面是提高大众对于电视晚会导演地位权威的认可度,强化导演对艺术创作、创新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建立有序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创作、磨练、加工充分的支持。也就是需要相关领导及主办单位予以放手,给导演足够的发挥空间,使导演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恰如其分的完成把握大方向、督促按期完成的任务,达到“干预有度、管理有序、支持到位”的良好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导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为广大观众呈现高质量的电视晚会,才能推动电视晚会的健康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电视晚会导演的创新创意支撑着整个晚会,导演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决定晚会成败和制约晚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突破瓶颈,赢得更大发展和更为广阔的市场,使电视晚会切实的服务于广大电视观众,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要把握好主要问题,全面提高导演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要兼顾统筹,创造一个适合导演创新的自由宽松环境,多方面协调,分阶段推进改善,步步提升,这样才能不辜负观众对电视晚会的期望。